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BA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于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医院卒中单元就诊并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颅内大动脉闭塞的AI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梗死部位和责任血管分为BAO组(BAO-AIS患者)和前循环颅内动脉闭塞(anterior circulation intracranial artery occlusion, ACO)组(ACO-AIS患者)。采用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血管再通治疗后的功能预后,以评估再通治疗的有效性,采用血管再通治疗后出血转化和脑实质出血发生率评估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对比分析两组队列间患者血管再通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的差异。结果 BAO组患者比ACO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比例更低(35.71%比59.21%,χ2=4.558,P=0.033).两组间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90 d mRS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中等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6例颅内中等血管急性闭塞的临床资料。颅内中等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M2/3段、大脑前动脉A2/3段和大脑后动脉P2/3段。结果 16例中,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9例、M3段闭塞2例,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2例,大脑后动脉P2段闭塞3例;8例符合静脉溶栓标准,行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3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2例动脉溶栓,1例直接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即刻TICI分级3级13例,2b级2例,血管再通率为93.7%(15/16);另1例出现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率(mRS评分0~2分)为87.5%(14/16)。结论 对于颅内中等管径动脉急性闭塞,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采用可回收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开通率高,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对不同病变性质导致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7-11—2021-11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31例)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50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81例,按照有无基底动脉狭窄(BAS)分BAS组和无BAS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资料,对比分析2组的预后结局。对BAS组进一步按血管成形术分亚组,比较预后。结果 共纳入BAS组患者56例,无BAS组患者25例,其女性比例更高(48.0%vs19.6%,P=0.009),BAS组的高血脂比例(25%vs 0,P=0.004)、吸烟比例(53.6%vs 24.0%,P=0.013)、入院低密度脂蛋白[2.96(2.60~3.59)vs 2.62(1.91~2.75),P=0.006]更高,BAS组患者pc-ASPECTS评分低于无BAS组患者[7(6~8)vs 8(7~8),P=0.01],采用血管内成形术BAS组更高(33.9%vs 8.0%,P=0.014)。2组的成功再灌注mTICI 2b~3、病变血管部位、穿刺-复流时间、rt-PA静脉溶栓率差...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3岁,退休工人。主因"头晕3 d,加重伴呼吸心跳骤停20 min"于2017年3月8日中午12时入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阵发性,无双眼黑蒙、视物旋转、视物不清及视物成双,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活动障碍,自测右上臂血压150/100 mm Hg,自服硝苯地平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原位狭窄并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28例患者在发病6~8 h内接受一种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技术再通血管。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即刻采用m 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程度,术后72 h复查头颅MRI或CT,随访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90 d的预后。结果术中即刻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率:25例患者(89.3%)血管再通良好,3例患者(10.7%)血管再通不良。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患者16例(57.1%),预后不良患者12例(42.9%)。其中死亡7例(25%),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6%);无血管内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原位狭窄伴急性闭塞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on,BAO)是最严重的缺血性卒中类型,病死率可接近90%。自2014-09开始5大研究相继公布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迈进了一大步。但对于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目前缺乏充分的证据证实血管内治疗在BAO中的有效性。本文就BAO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早期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大血管闭塞(LVO)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再灌注治疗方法。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亚洲人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此类病变,进行急诊机械取栓时容易发生早期再闭塞,相比较心源性栓塞常需要更多的补救措施、更长的手术时间,以实现血管再通。其最佳治疗策略尚没有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术前尽早预判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制定合理、高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该文就近年来ICAS相关LVO的血管内治疗研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血管内介入治疗(EVT)的疗效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72例ABAO的临床资料。102例先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内容栓治疗,其中89例溶栓失败再行Solitaire TM支架取栓术治疗;70例直接采用Solitaire TM支架取栓术治疗。结果 172例EVT后,153例获得满意前向血流,血管再通成功率为88.95%;病死率为11.05%。术后90 d,98例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74例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0分、术前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7分、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评分0~1级血流及血管未再通是EVT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VT治疗ABAO疗效确切,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很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这类疾病可统称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largeartery occlusive disease,LAOD),其卒中年复发风险为3.6%~22.0%,在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年卒中风险更高。颅内动脉狭窄为50%~69%的  相似文献   

10.
杨海华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2):1272-1276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卒中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新一代血管内机械取栓装置能降低死亡率及改善临床预后。然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经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患者临床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年龄、治疗前卒中的严重程度、发病至血管开通治疗的时间、治疗前梗死体积的大小、血栓负荷及侧支循环状态等。本文就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进展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DSA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8例,Ⅲ~Ⅳ级5例,未破裂动脉瘤1例。单纯栓塞6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双微导管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导管无法到位终止手术1例。结果 8例完全栓塞,4例近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术中无动脉瘤破裂病例。GOS示恢复良好11例;轻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2例。13例随访6~40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对于大多数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on,BAO)患者溶栓后早期临床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至2011年15例急性BAO溶栓患者资料,分析其早期预后及影响因素。其中早期不良预后指标为出院时死亡或植物生存,早期良好预后指标为改良Rankin评分0~2分。结果 15例急性BAO溶栓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8例、静脉溶栓4例,尿激酶动脉溶栓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1例。其中早期不良预后6例(40%)、早期良好预后5例(33%),与国内外报道最佳结果相近。发生2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均死亡。早期不良预后者年龄和基线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76±5岁,64±11岁,P=0.011;171±18 mmHg,145±22 mmHg,P=0.039),基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高(NIHSS 29.2±9.2,17.9±11.5),发病至溶栓时间更长(中位时间82.79 h,9.00 h),二者均接近统计学差异边缘(P=0.077)。结论急性BAO患者应尽可能溶栓;症状性颅内出血、高龄、高基线血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延长与其早期不良预后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分析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继发闭塞(CAS-O)与单纯栓塞性闭塞(EMB-O)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介入治疗的95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CAS-O 22例(23.2%),EMB-O 73例(76.8%)。结果 与EMB-O组比较,CAS-O组吸烟比例、后循环闭塞比例、球囊扩张比例、支架置入比例明显增高(P<0.05),合并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疾病比例、前循环闭塞比例、血管成功再通率明显降低(P<0.05),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EMB-O比较,CAS-O吸烟比例较高,合并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疾病比例低,后循环发生率高,手术时间长,再通率低,但术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26例发病后12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 溶栓前2例为TIMI 1,24例为TIMI 0.溶栓后22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4例未再通.20例患者结果良好,6例不良结果,其中4例死亡.发病6h内IAT组与发病6~12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再通术治疗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18例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中,16例(88.9%)实现闭塞血管再通,闭塞血管远端中位TIMI血流分级由术前的0提高到2.4;术后6例症状改善,9例症状稳定,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15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其中1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4例没有明显改善;Malek评分1分12例,2分3例;DSA随访仅1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程度大于50%),余未见明显血管内再狭窄。结论亚急性、慢性椎基-动脉闭塞腔内支架成形再通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机械再通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疗效,探讨机械再通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采用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基底动脉急性闭塞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即时效果和预后。结果 7例患者均实现机械再通。其中,3例患者因血管狭窄50%行支架成形术,1例患者因血管狭窄50%未行支架成形术,另3例有房颤病史患者无明显血管狭窄。出血死亡2例,植物存活1例,另4例恢复良好。5例存活者3月后mRS评分分别为1分1例,2分1例,3分2例,5分1例。结论机械再通治疗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成功率高,总体效果满意,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采用Solumbra技术取栓17例,采用单纯支架取栓13例。评价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技术可行性、血管再通率、90 d时的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并发症等。分析术后24 h的神经功能变化、不同技术手段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及卒中分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50%(15例)的患者为心源性栓塞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有87%(26/30)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3级];术后90 d的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3分]为67%(20/30)。支架取栓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3分、25分,P=0.00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olumbra技术组一次取栓血管再通达到mTICI 2b/3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分别为69%、30%,P=0.033);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分别为87%、45%,P=0.038)。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包括异位栓塞、出血转化、无效再灌注、再闭塞等。术后90 d随访的病死率为10%(3/30)。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可行;选择适宜的支架取拴技术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心源性栓塞型可能是预测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