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TA在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急诊手术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在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需行急诊手术血肿清除的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患者,术前行头颅CTA检查,根据CTA检查结果做急诊开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对CTA在手术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27例头颅CTA检查中,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14例,烟雾病3例,无明显血管异常4例.术中探查发现动脉瘤6例,均予瘤颈夹闭;动静脉畸形14例,其中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2例;烟雾病3例,均单纯血肿清除;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全切除;无明显原发病变1例,单纯血肿清除.术后均行头颅DSA检查,动静脉畸形残留2例,予伽玛刀治疗,烟雾病3例,无明显血管异常22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Ⅰ级8例,Ⅱ级14例,Ⅲ~Ⅳ级5例.随访0.5-2年无再出血.结论 头颅CTA能简便、快速、无创地明确非高血压自发性脑内血肿患者中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病因,提供直观的三维形态及解剖定位,有利于一期手术清除血肿及消除病因,降低手术风险,对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内血肿的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动静畸形破裂出血的急诊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病理确诊的脑动静畸形破裂出血的手术效果及临床特征。并随访6个月的GOS评分。结果 26例均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加畸形血管切除。动静脉畸形全部切除14例,部分动静脉畸形切除并供血动脉夹闭12例;恢复良好12例(46.15%),轻残7例(26.92%),重残4例(15.38%),植物生存状态1例(3.85%),死亡2例(7.69%)。结论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病人,合理选择术前血管造影检查(CTA,MRA及DSA),急诊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和恰当处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存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方法 同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应用CTA指导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AVM出血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21例脑AVM患者均行血肿清除及脑AVM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畸形血管伞切15例.部分切除5例,1例延髓血管畸形未能切除.痊愈6例(皮层下非功能区血肿5例,小脑血管畸形1例),好转14例(皮层下功能区血肿7例,小脑血肿4例,基底节区血管畸形3例),死亡1例(延髓血管畸形).结论 CTA可完成脑AVM的诊断,指导脑AVM出血的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出血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各10例,比较两组术前GCS评分、SpetzlerMartin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后3个月m RS、GOS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复合手术组能大部分完整AVM切除,避免二次手术;(2)复合手术室下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较单纯显微外科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合手术室下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术后并发症,明显小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致残率方面,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明显优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出血脑动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一站式复合手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采取复合手术治疗的24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术前Spetzler-Martin分级Ⅲ级8 例,Ⅳ级14例,V级2例。14例术中先做治疗性供血动脉栓塞再进行手术切除,另10例直接行手术切除;全部病人均在切除病灶后行术中造影以评估切除程度。结果 24例畸形血管团全切除。20例术后恢复良好,4例术前昏迷病人术后意识障碍改善。没有死亡病人,未发生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16例行DSA、8例CTA检查;除1例存在部分病灶残留外,其余23例均无病灶残留或复发;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6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4例。结论 复合手术为脑动静脉畸形提供了一个新的外科治疗方案;该技术可简化多次介入以及显微手术的治疗过程,并且能够实时地对切除情况进行精准地评估,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增强MRI、CTA、MRA或DSA)确诊的19例脑动静脉畸形患儿接受开颅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并于术中实时DSA确认畸形团切除范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19例患儿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5例;致密度分型为致密型4例、中间型4例、弥散型11例。平均手术时间(307.21±115.64)min,术中出血量150(100,260)ml。术中实时DSA显示3例畸形团残留,继续手术切除,影像学治愈率达100%(19/19)。术后并发症包括命名性失语(1例)、肢体偏瘫(1例)、肺部感染(1例)和癫发作(1例)。平均住院时间(15.74±5.04)d,随访时间32(20,40)个月。预后良好率为84.21%(16/19),无再出血或复发病例。结论与单一手术治疗相比,复合手术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具有安全、有效且治愈率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Spetzler-Martin分级较高、位于功能区、结构复杂或弥散型脑动静脉畸形,既往接受过外科治疗的患儿亦为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急性期的诊断方法和显微外科治疗的时机与手术技术.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11年6月间收治的32例儿童AVM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除CTA和MRA检查外,本组行早期全脑DSA检查24例,另外入院时因出血量大发生脑疝者8例,立即行血肿清除术,其中3例病情稳定后再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选择治疗方案.24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Ⅲ级AVM患者行急性期(3d内)显微外科治疗,其中栓塞后再手术2例.结果 8例急诊行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者,术后死亡2例,镜下AVM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病情稳定后行DSA检查证实AVM者3例,继而再行显微手术切除.24例急性期显微手术AVM切除者,术中显微镜下AVM血管团和颅内血肿完全清除.术后获DSA或CTA复查18例,均未见病灶残留.随访3-12个月.根据GOS评定:24例Sptetzler-Martin分级Ⅰ~Ⅲ级AVM患者恢复良好者21例,轻残2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DSA是儿童AVM出血早期诊断主要的检查手段.急性期显微手术可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直接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总结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手术经验,探讨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的效果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对显微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病例,按照Spetzler—Martin分级,3级者37例,4级者35例,5级者21例。结果术后出现再出血及急性脑肿胀者3例(3.2%),死亡2例。术后对91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GOS分级,恢复良好82例(90.1%),中残7例(7.7%),重残2例(2.2%)。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手段,术前精确的判断及术中精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正常灌注压突破对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直接显微手术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复合手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脑AVM病例资料,病例均在DSA辅助下定位畸形血管团,切除畸形血管团病灶后再次行DSA,即刻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即刻DSA显示畸形血管团完全不显影5例,畸形血管团较术前明显减小1例(左侧丘脑与基底核区AVM,因畸形供血动脉过多)。术后随访10~14个月,恢复良好4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mRS 2分),中度残障1例(mRS 3分)。结论复合手术能够降低AVM病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畸形血管团切除率,为实现脑AVM疗效最优化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3D-CTA)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自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破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19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A检查,并经DSA对照检查、手术证实。 结果首次CTA检查发现14例阳性,其中急诊直接行开颅血肿清除+畸形血管团切除4例,术后复查CTA及DSA提示全切除;3例首次CTA及DSA检查均为阴性,1年后CTA复查发现异常血管团,经DSA检查证实后手术治疗;2例首次及2周后CTA检查阴性,但DSA检查示小型畸形血管团。 结论CTA因其快捷有效、无创伤、安全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的急诊检查,能充分显示脑动静脉畸形三维结构的特点可为手术入路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DSA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中DSA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47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次切除后术中DSA显示,畸形血管团完全切除10例,有残留37例。术中DSA次数中位数为2.0(2.0,3.5)次。26例采用动脉瘤夹定位畸形血管团位置,定位造影次数中位数为1.5(1.0,2.0)次。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完全切除44例,部分残留3例。5例术后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46例,预后不良1例;DSA随访发现复发7例。结论 术中DSA辅助下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有助于提高畸形团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超声辅助下急诊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出血的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5例急性破裂出血的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均急诊在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术并同时在超声辅助下行畸形血管团切除术。结果 13例畸形血管团全切除,2例少量残留;全切率为86.7%。术后3例术区少量积血,2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2例出现交通性脑积水,1例偏瘫,2例死亡。出院时GOS评分5分7例,4分4例,3分2例,死亡2例。13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按照日常生活能力分级分级:Ⅰ级9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2例。结论在术中超声辅助下急诊显微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前结合3D-CTA以及DSA充分了解畸形血管团的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3例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和手术要点。方法共手术治疗13例大型动静脉畸形。外院曾行血肿外引流2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1例。全部位于功能区。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7例,Ⅴ级6例。4例行术前栓塞治疗。在我院均行动静脉畸形切除术。结果 6例无明显并发症。余7例主要并发症是偏盲、轻度失语、肌力下降及癫痫等,多数均逐渐恢复。10例动静脉畸形获全切,3例少量残留。残余动静脉畸形行伽玛刀治疗。结论动静脉畸形的最大危害是颅内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充分准备,采用正确的手术方法,术中术后控制血压,高级别大型动静脉畸形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急性出血期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急性出血期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5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中30例行血肿清除术.术中发现畸形血管团26例.其中19例行血肿清除加动静脉畸形显微切除术,11例行血肿清除加部分血管电凝术。16例因术中脑压较高行去骨瓣减压术;5例行单纯脑室内血肿外引流术。结果所有患者经病理和(或)DSA检查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急性期手术死亡3例。术后存活的32例患者均行DSA检查。脑动静脉畸形完全切除的21例,仍存在的11例。未切除的脑动静脉畸形根据Spetzle和Martin分级分为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3例。结论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急性出血期的显微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既清除血肿。又防止再出血和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为下一步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AVF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脑出血起病2例,癫疒间发作起病1例,突眼起病1例。结果血管畸形经手术切除,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本组于术后6个月行DSA或CTA复查,病灶完全切除,未见血管畸形残留或复发。随访1~5.5年,平均2.1年,随访期间未见颅内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按ADL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5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分别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7例)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26例),术后复查DSA确认畸形血管团切除和栓塞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27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26例畸形血管团消失,治愈率达96.30%(26/27);术后遗留肢体运动障碍2例(7.41%)、神经功能障碍1例(3.70%)、癫持续状态1例(3.7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4/27);术后1个月GOS评分5分15例(55.56%)、4分10例(37.03%)、3分2例(7.41%),预后良好率为92.59%(25/27)。26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中8例首次栓塞后畸形血管团消失,治愈率为30.77%(8/26);术后遗留肢体运动障碍2例(7.69%)、神经功能障碍2例(7.69%),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38%(4/26);术后1个月GOS评分5分17例(65.38%)、4分7例(26.92%)、3分2例(7.69%),预后良好率为92.31%(24/26)。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颅内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Puerto Rico评分≤3分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疗效;对于复杂颅内动-静脉畸形,采取多次、分期介入栓塞或介入栓塞+放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AVMs)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23例.根据Spetzler-Martin积分标准,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12例,Ⅳ1例.血管内栓塞采用NBCA,栓塞后2~8天内手术切除.3例行CT angiography(CTA)和rotational DS angiography(3D-DSA)检查.结果 4例CAVMs达75%以上闭塞,占17%;9例达50%~75%闭塞,占 39%;小于50%闭塞率的为10例,占44%.栓塞后手术完全切除病灶22例,1例有少量CAVMs残留,无正常灌注压突破.术后无死亡率,术后偏瘫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特别是畸形团供应丰富,术前Spetzler-Martin积分高的大型CAVMs,术前栓塞能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防止术后灌注压突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AVM)显微手术的方法、效果与注意事项;以及DSA复合手术室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0月—2018年3月期间,行显微手术治疗的77例儿童(≤18岁)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出血者65例; 10例患者为局限性或全面性癫痫发作; 20例患者为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 3例患者为单纯性头痛,无颅内出血; 3例患者为偶然发现。按照影像学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者20例,Ⅱ级33例,Ⅲ级18例,Ⅳ级5例,Ⅴ级1例。71例患者行单纯手术治疗,6例患者栓塞后手术。在DSA复合手术室手术的患者46例,在普通手术室手术患者31例。结果 本组患者均行显微手术切除AVM,术后65例患者预后良好; 12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3例患者为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余患者在术后6个月早期随访时均较术前好转。复合手术室组患者的AVM切除率明显高于普通手术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儿童脑AVM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DSA复合手术室可为脑AVM合并颅内出血患者提供术前、术中血管造影及手术切除的一站式治疗,从而提高畸形血管团的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动静脉畸形(AVM)显微手术治疗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功能区AVM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包括基础护理、并发症护理和出院指导。采用GOS评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作出评定。结果 36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恢复良好27例,中残4例,重残3例,死亡1例;术前Spetiler-Martin分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预后良好率分别为100%、92.3%、84.6%和100%。结论 术后护理是脑功能区AVM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积极有效的术后护理,是脑功能区AVM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血管栓塞治疗(研究组),20例单纯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疗效。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GOS评分、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级颅内AVM研究组全切率89.3%,对照组为58.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级颅内AVM 2组全切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