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分析癌变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77例结直肠癌变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其内镜下治疗策略。结果77例癌变结直肠息肉中,9例伴发结肠癌。60例有临床症状,症状发生率为77.9%(60/77)。息肉癌变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多发生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行电子结肠镜电切法切除44例,其中完全切除38例。结论年龄〉60岁患者和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发生率明显增高,选择性对属于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的癌变息肉行电子结肠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惠阳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71例患者。其中管状腺瘤患者203例,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68例。比较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纤维结肠内镜检查的基本情况,结直肠息肉一般特征、数目、病理,以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水平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关系。 结果累计息肉数目最多部位、最大息肉好发部位、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好发部位均为乙状结肠。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高血压、脂肪肝、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情况及总胆固醇水平、血清尿酸水平、癌胚抗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山田分型及最大息肉直径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有关联[Wald χ2=5.756,Exp(B)=2.494,P=0.016;Wald χ2=23.173,Exp(B)=12.842,P<0.001],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无关联。 结论与结直肠管状腺瘤患者相比,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并无直接关联,但息肉直径大小及山田分型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5/1998间进行结肠镜2037例,其中检出腺瘤样息肉86例,检出率为4.22%.息肉高频电切除41例,切除率为47.6%.86例腺瘤样息肉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17岁~81岁结果息肉分布:直肠15例,占17.4%,乙状结肠32例,占37.20%,为多发,与结肠癌好发部位相一致.86例腺瘤样息肉13例癌变,癌变率为15.11%.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与癌变有明显的关系.腺瘤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2cm以上的癌变率为61.11%,而1cm~2cm仅占6.06%在形态上无蒂息肉癌变率比例高,占18.6%.表面不光滑呈桑椹式分叶状,癌变率明显增高,达35%,是光滑息肉的四倍.病理上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占35.7%,管状腺瘤癌变率仅占11.26%.腺瘤伴非典型增生与癌变成正相关,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占87.5%.另外,息肉电切后送检病理不容忽视,4例腺瘤样息肉电切后病理为癌变;2例炎性增生性息肉电切后为腺瘤样息肉,1例为直肠类癌.结论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肠腺瘤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及异型性增生是癌变的潜在因素,绒毛成分越多,异型性增生越重,体积越大,基底越宽,形态分叶其癌变危险性越高,应及早切除.同时注意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LST 119例,染色后观察病灶大小及部位并进行形态分型,再结合放大内镜确定腺管开口类型。有治疗适应证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个月中共发现119例LST 124个病变。内镜下分型:颗粒均一型44个,结节混合型48个,平坦隆起型23个,假凹陷型9个。病变直径:10~20 mm 65个,21~30 mm 23个,31 mm以上36个,最大病变110 mm×100 mm。病变部位:直肠50个,乙状结肠25个,降结肠11个,横结肠10个,升结肠+盲肠28个。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30个,其中17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2个为管状腺瘤;Ⅳ型56个,其中30个为绒毛状腺瘤,4个为黏膜内癌;Ⅴ型5个,其中2个为黏膜内癌,2个累及黏膜下层下1/3以下;Ⅱ型7个,其中5个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个为锯齿状腺瘤(腺瘤性增生性息肉):其余为ⅢL+V型,其中23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符合适应证95例98个病变择期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发生出血11例,均在操作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在大肠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相似文献   

5.
大肠息肉943例病理与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01例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9.64%,腺瘤性息肉占61.72%,其中管状腺瘤276例,绒毛管状腺瘤123例,绒毛状腺瘤46例。炎性息肉占29.16%,增生性息肉占9.12%。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息肉242例,氩气刀治疗息肉564例,息肉消除率为100%,并发症率为0.41%。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高频电凝电切和氩气刀治疗息肉安全有效,是大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内镜下早发现、早诊断对防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和癌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74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40岁者559例(75.5%)。70.4%的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29.0%)、增生性息肉(29.6%)和管状腺瘤(30.3%)为主。38例息肉患者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的类型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多数(87.2%)癌变息肉直径1.5 cm,多数(76.9%)癌变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结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直径可能对息肉癌变有影响,应高度重视年龄40岁、男性、息肉直径1.5 cm以及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息肉患者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A)的内镜下形态和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1996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检出的32例SA的内镜和病理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共检出SA60枚,其中35枚为隆起型(无蒂23枚,亚蒂7枚,有蒂5枚),25枚为扁平型。SA常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乙状结肠29枚,直肠11枚)。组织病理学上,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SA分别为41枚、9枚、10枚;不典型增生程度,轻度48枚,中度7枚,重度5枚,其中4枚局部癌变。大于或等于10mmSA较10mm以下的SA不典型增生程度重(P0.01)。结论大于或等于10mm的SA较10mm以下的SA更易癌变,应引起临床及内镜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形态及内镜下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近年在日本有较多研究,我国目前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总结了最近我院5个月内肠镜检查发现的13例LST病变,对其内镜下的形态特征,大体分型,肿瘤表面pit分型,瘸理形态及内镜下处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2000年12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共行肠镜检查857例,检出LST病变13例共14处病灶,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t形态,13例LST患中,12例共1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另1例患拒绝内镜下治疗,仅行活检。接受内镜治疗患中,4例行注射法粘膜切除术(EMR)切除病变,4例行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1例行透明帽辅助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3例行单纯PSD术切除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切除及活检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LST捡出率: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1.52%。病变分布:14个LST病变中,直肠6个,乙状结肠2个,横结肠2个,升结肠4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颗粒均一型5个,结节混合型6个,平坦隆起型3个,假凹陷型0个。Pit形态:Ⅱ型pit 1例,Ⅱ型 ⅢL型3个,ⅢL型pit3个,Ⅳ型pit7个。病理形态:绒毛状腺瘤6例,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其中2例有局部癌变(m癌),但根部无癌残留。增生性息肉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均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混合型腺瘤(Serrated腺瘤)2例。结论 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诊断方法,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方法治疗LST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LST经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观察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pit)及表面微血管分型(MP),分别进行EMR、EPMR、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并分析LST的病理特点。结果在399例病人检出有LST,共407个病变。LST大小在10~80mm。LST部位在直肠128个(31.4%),乙状结肠97个(23.8%),降结肠54个(13.3%),横结肠67个(16.5%),升结肠21个(5.2%),盲肠36个(8.8%),回肠末段4例(1.0%)。LST形态呈颗粒均一型145个,结节混合型161个,扁平隆起型63个,假凹陷型38个。LST腺管开口分型以ⅢL和Ⅳ为多。405个LST经肠镜微创电切治疗,228个行EMR切除,165个行EPMR切除,12个行ESD切除,均在内镜下成功电切,另2例LST行外科手术治疗。出血发生率4.0%,术中即刻出血4例,术后3天迟发出血12例,无肠穿孔发生。LST病理结果:管状腺瘤46个(11.3%),管状绒毛状腺瘤146个(35.9%),绒毛状腺瘤181个(44.5%),增生性息肉10个(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个(4.7%),黏膜内癌3个(0.7%),黏膜下癌2个(0.4%)。术后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方法有利于检出LST,EMR、EPMR、ESD是内镜下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腺瘤性息肉的自然病史研究表明,晚期息肉患者(如病理学检查为管状绒毛状或绒毛状腺瘤、大息肉(≥1cm)或伴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息肉)死于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增加。与之相比,在乙状结肠镜检查中已切除的单个或多发性小的(≤1cm)非晚期管状腺瘤或小息肉已被电灼的病人,因结直肠癌而死亡的危险性并不增加。而在结直肠癌的普查中,乙状结肠镜检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诊治老年结直肠广基隆起性病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镜室结肠镜检出的广基隆起性病变患者78例,年龄50~78(63.4±9.2)岁。通过EMR切除病灶,术中记录病变大小、形态以及手术操作方法、并发症、病理类型等信息。至少随访3个月。结果72例病变均予标准EMR切除,3例Ⅱa+Ⅱc病变及3例LST病变予EPMR切除。术中出血8例,出血量均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所有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2.3%(72/78),组织治愈性切除率91.0%(71/78)。术后病理提示增生性息肉8例(10.3%),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D)58例(74.3%),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D)10例(12.8%),黏膜下癌2例(2.6%)。共随访6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3~2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EMR诊治老年结直肠广基隆起性病变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内镜高频电、激光及微波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观察.方法选用我院自1985/1998间,在内镜高频电切除食管、胃、十二指肠息肉37例,43枚;切除结肠息肉87例,121枚;内镜下激光切除胃息肉15例,26枚;结肠息肉4例,5枚;内镜下微波切除胃息肉12例,14枚;结肠息肉14例,20枚.共169例,229枚.各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息肉分布在上消化道息肉以鲁多发,在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多发病理特点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结果高频电组:一次或分次切除息肉,成功率在98%.15d后复查,118/164枝形成溃疡,占71.95%.激光组:小的息肉一次可切除,大的息肉成功率为50%,15d后复查,18/31枚形成溃疡,占58.06%.微波组:一次切除率1cm以下达100%,2cm以上为50%.15d后复查,18/34枚形成溃疡,占52.94%.结论胃肠道息肉好发部位为胃及直肠、乙状结肠,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切除方法,对较大、有蒂息肉以高频电凝电切为恰当,较小、无蒂息肉选用激光或微波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4.
结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息肉以直径≤5mm的微小息肉(DP)最为常见。目前关于DP内镜下处理方式的报道尚少。目的:分析结直肠DP的内镜、病理特点和处理方式,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4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结肠镜检查病例的临床资料.纳人其中发现结直肠息肉并符合DP标准者.凡合并较大息肉(≥6mm)者予以排除。回顾性分析DP的内镜特点、病理性质和处理方式。结果:共纳入结直肠DP病例269例(402枚DP),占同期息肉检出例数的21.8%,其中180例(66.9%)为单发。43.3%的DP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60.0%的DP直径〉3mm,绝大多数DP形态为山田I型(53.5%)或山田Ⅱ型(42.0%)。305枚送病理检查的DP中.绝大多数为腺瘤性息肉(50.2%)或炎性息肉(47.5%):〉3mm的DP为腺瘤性的可能性较大,≤3mm者多为非肿瘤性(P〈0.05)。66.9%的DP系以活检钳钳除:〉3mm、山田Ⅱ+Ⅲ型和多发DP采用热活检钳钳除或高频电凝切除的可能性较≤3mm、山田I型和单发DP更大(P〈0.05)。结论:对于直径〉3mm的结直肠DP,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可能更为有效,并应送病理检查,以免漏诊进展期腺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大肠癌精筛中诊治结直肠进展期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01~2017-05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结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广基或亚蒂进展期腺瘤52例,行EMR切除病灶,并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47例病变予EMR切除,5例予内镜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术中出血5例,均20 ml,术后无迟发型出血及穿孔发生。所有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0. 4%(47/52),组织治愈性切除率为88. 5%(46/52);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D) 38例(73. 1%),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D) 12例(23. 1%),另有2例(3. 8%)黏膜下癌转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病变肠段未发现肿瘤组织残留和淋巴结转移。50例患者术后随访3~15月(中位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诊治进展期腺瘤安全有效,在大肠癌精确筛查中能发挥关键的诊治价值。  相似文献   

16.
巨大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肠镜的广泛应用,经内镜下高频电切直径小于2.0cm的息肉,已成为安全、有效、并发症低的有效措施。但对于巨大结直肠息肉的高频电切报道较少。直径大于3.0cm的息肉我们称之为巨大结直肠息肉。很多研究均证实了随着息肉的增大,癌变机会就越大,因此,对大息肉,特别是直径大于3.0cm的息肉除尤为重要。作成功切除大于3.0cm的结直肠息肉65例、共88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术中易出现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近年来,尼龙绳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以及单纯高频电切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在治疗结直肠息肉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经结肠镜对大肠息肉患者76例作高频电凝切除术.方法采用CF-30I,CF-240I结肠镜,PSD-20型电凝器及SD型圈套器,按常规结肠镜检查送达盲肠,然后边退镜边检查,对多发性息肉分次由高位至低位逐一切除.根据不同类型的息肉采用不同方法圈套切除,常用方法是①直接圈套法悬垂状息肉;②顺套法向口侧匍匐的息肉;③逆套法向肛侧匍匐的息肉;④分次圈套法广基息肉及直径3cm以上的有蒂息肉;⑤密接法不在悬于肠腔的长蒂大息肉;⑥钳除法<0.4cm的息肉,用热活检钳凝除.电凝功率调至25W~30W,电切功率调至25W,电切息肉时应缓慢收缩圈套丝,切忌用力过猛以防勒断息肉,采用边凝边切边收紧圈套丝的方法,每次通电3s~4s左右,反复进行至息肉切下为止,切下的息肉原则上当时取出,并送病检.结果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为最多,其中直肠36颗,乙状结肠28颗,降结肠19颗,横结肠17颗,升结肠13颗,盲肠11颗.息肉大小息肉直径在0.3cm~3.5cm之间,其中<1cm共86颗,1cm~2cm23颗,>2cm15颗.本组单发息肉有42例,多发息肉有34例,均一次切除,其中最多一次切除13颗.病理本组管状腺瘤42例;绒毛状腺瘤8例;混合性腺瘤2例;炎性息肉21例;腺瘤癌变3例,2例直径>2cm,1例直径<1cm,其中2例追加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切片残蒂基部未见癌细胞.随访本组76例电切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3mo回来复查者29例,经结肠镜检查均无复发.结论①内镜医生要熟练掌握结肠镜操作技术,熟练掌握高频电凝发生器治疗操作技术,与助手配合要默契;②术前必须作出凝血时间测定,对体弱、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息肉切除;③肠道准备非常重要,要求清洁度达到良好,检查中如发现肠道积粪多,应重新清洁灌肠;④发现息肉后,治疗前应先换气,即先吸尽肠道内气体后再注入气体2~3次,以防气体爆炸.圈套息肉前应调节旋钮或改变患者体位,使息肉位于5~6点钟方位,息肉被圈套后切忌用力过猛,以防勒断息肉蒂出血,息肉应悬于肠腔,如为长蒂大息肉可采用"密接法”切除.选用适当的凝切指数,边凝边切边收紧圈套丝,每次通电3s~4s,反复进行至息肉切下为止,严防电凝时间过长而诱发局部肠穿孔.⑤术后要求患者严守医嘱,不过早进食粗糙食物,以防止残蒂焦痂过早脱落引起出血  相似文献   

19.
舒林酸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直肠腺瘤的转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腺瘤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国外文献报道[1]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结直肠腺瘤有消退作用,预防结直肠癌发生。但对散发性结肠腺瘤(SAP)疗效不肯定[2],本文旨在探讨舒林酸治疗SAP的作用及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直肠腺瘤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胃肠大息肉的疗效.[方法]48例胃肠大息肉患者,息肉直径2.1~3.0 cm 28例,3.1~4.0 cm 15例,>4.0 cm 5例.病理组织学检查示管状腺瘤10例,绒毛状腺瘤11例,绒毛管状腺瘤17例,增生性息肉5例,息肉恶变5例.息肉有蒂者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扁平者采取黏膜下注水后分片或分次切除.[结果]治疗成功率93.7%,8例术后即刻出血,1例术后24 h出血,均予止血治疗,无一例发生穿孔.随访48例,4例息肉恶变患者随访超过3年,无复发;3例绒毛状腺瘤局部复发,2例再行局部微波或氩气刀治疗,1例建议外科手术治疗;余41例随访超过6个月,9例于其他部位发现新生息肉.[结论]内镜下治疗胃肠大息肉的方法安全、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