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的可行性以及移植后的肝脏增生。方法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切取供者小肠和60%肝脏;切除受者小肠;然后将移植物植入受者。移植物血液供应通过连自移植物的腹主动脉和受者腹主动脉端一侧吻合,静脉回流通过移植物的肝下下腔静脉和受者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端一侧吻合。对照组:单行剖腹探查;观察18个月后处死。分别测量两组的肝脏重量,检测肝功能、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改变。结果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未见增生,移植肝脏明显增生;受者的肝脏/体重比明显升高。移植组和对照组体重、肝脏功能检查、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差异不显著。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肝细胞增殖指数较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结论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是可行的;辅助性肝移植可以提高肝脏/体重比。  相似文献   

2.
采用封闭群大鼠建立一种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研究肝移植后的自然耐受状态对小肠移植物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在封闭群单独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14天内排斥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大鼠辅助性肝 -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整块切取全部小肠和6 0 %的肝脏。同时切取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动脉段以确保移植器官的血供。供体小肠的静脉血通过供体完整的门静脉回流。将供体左肾静脉水平肝下下腔静脉斜形切断吻合于受体两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 ,供体腹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切除受体的小肠 ,通过小肠端 -端吻合重建肠道。结果 整个手术时间平均为 130min。 3个月的生存率为 8% (16 2 0 )。移植后 90d ,对 3只大鼠行剖腹探查及组织学检查 ,观察到移植物的形态及功能均正常。观察移植后 12个月的 5只大鼠 ,肝功能正常 ,移植肝及小肠均呈正常的组织学结构。结论 大白鼠辅助性肝 -小肠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大鼠辅助性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整块切取全部小肠和60%的肝脏。同时切取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动脉段以确保移植器官的血供。供体小肠的静脉血通过供体完整的门静脉回流,将供体左肾静脉水平肝下下腔静脉斜形切断吻合于受体两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供体腹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切除受体的小肠,通过小肠端-端吻合重建肠道。结果 整个手术时间平均为130min。3个月的生存率为8%(16/20)。移植后90d,对3只大鼠行剖腹探查及组织这检查,观察到移植物的形态及功能均正常。观察移植后12个月的5只大鼠,肝功能正常,移植肝及小肠均呈正常的组织学结构。结论 大白鼠辅助性肝-小肠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Li N  Li YS  Li YX  Zhu WM  Ni XD  Zhu L  Cao B  Li WS  Luo K  Li JS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5-47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同种异体非整块肝肠联合移植,重点讨论外科技术,并与整块肝肠联合移植技术进行比较。方法 患者因短肠综合征和全肠外营养(TPN)肝病接受非整块肝肠联合移植,植入小肠380cm。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体热缺血时间为2min 30s,移植肠冷缺血6h 40min,移植肝冷缺血8h 7min.术后免疫抑制方案采用FK506 激素 骁悉 赛尼哌。结果 患者恢复顺利,未发生排斥反应,至今仍存活,已恢复完全肠道营养。结论 非整块肝肠联合移植技术适合于成年受体、特别是既往曾有腹腔感染或接受多次腹部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应用环孢素A、环孢素A+强的松及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小肠移植的大鼠存活、排斥反应情况。结果提示应用环孢素A的受体较对照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环孢素A强的松联合应用较单用环孢素A的最长存活时间、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肝一小肠联合移植技术在国外发展迅速,临床应用于不可逆小肠功能衰竭合并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有关文献,介绍了临床肝一小肠联合移植的现状、适应证、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方案、术后监测及营养支持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进行单独肝移植或小肠移植作为对照,不同移植组各取12只受体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肝/肠联合移植手术52次,手术成功43例,成功率82.7%。联合移植组受体有9只(75%)存活时间超过60 d,且小肠移植物存活。单独小肠移植组受体均于20 d内死亡,单独肝移植组10只受体(83.3%)存活60 d以上。结论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免疫学特性的有力模型。  相似文献   

9.
大鼠异位小肠移植酶组织化学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大鼠异位小肠移植后应用环孢素A(CsA)及不用药条件下移植肠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胺氧化酶(MAO),腺甙三磷酸酶(ATPase)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提示,未用药组术后排斥反应呈进行性发展,上述酶的活性相应呈进行性下降;应用CsA治疗者没有发生排斥反应时,AchE及ATPase能维持接近于正常水平,当发生排斥时,在病理检查出现改变前3天AchE及ATPase能维持接近于正常水平,当发生  相似文献   

10.
非整块肝脏和小肠联合移植的外科技术(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国内首例非整块肝脏和小肠联合移植的外科技术。方法 采用在体灌注、整块切取的方法获取肝脏和小肠,供者器官采用 UW液保存。将供者肝脏、小肠联合植入短肠综合征合并胆汁淤积的男性受者体内,供肝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供肠的动脉、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吻合。结果 至术后2个月时,移植小肠和肝脏均无排斥反应,肠黏膜结构正常,对肠内营养耐受良好;CT示移植肝形态正常,复查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选择性应用非整块肝脏和小肠联合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特别适合需要接受肝脏、小肠联合移植的成年患者。  相似文献   

11.
用袖套式血管吻合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肝、肠联合移植手术模型。方法 用Wistar大鼠行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先行肝移植,再行小肠移植。肝脏为原位移植,供肠异位移植于左肾处(切除左肾)。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采用袖套式吻合法分别与受者的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吻合,回肠末端在左下腹造瘘。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62.5%,动物平均存活时间11.2d。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肝和小肠发生排斥反应。结论 用袖套式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体质量相近雄性SD大鼠,分别采用体内切除肝脏左叶、中叶,保留尾状叶、右叶和三角叶获取小体积供肝,采用”二袖套”法植入肝脏,测定供肝占全肝湿重比率以及观察术后2、7 d生存率。结果:共完成80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供肝重(4.02±0.64)g,全肝重(11.84±1.36)g,供肝占全肝湿重比率为33.81%,95%可信区间为33.22%~34.40%。受体2、7 d生存率分别为84%、66%,死亡原因主要为腹腔出血、胆汁漏、腹腔感染、慢性供肝失功能、肺部感染等。结论:采用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的方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残存无功能肝脏,保留的肝叶重量比率接近30%,可以稳定地建立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CD2分子的表达。方法实验分3组进行,A组为假手术对照组(n=18),给予普通饲料喂养;B组(n=18)行SD大鼠到SD大鼠的同系小肠移植,术后常规补液,给予抗生素;C组(n=18)行SD大鼠到Wistar大鼠的小肠移植,术后处理同B组。各组于术后3、5、7d取肝素抗凝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同时取移植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C组动物的存活时间为(7.0±2.1)d,B组为(33.3±2.3)d,A组>90d,C组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d的外周血CD2阳性T淋巴细胞,A组分别为70.2%、69.8%和70.3%;B组为71.3%、69.7%和70.2%;C组为95.6%、88.1%和81.2%,C组各时点的CD2阳性细胞均高于A、B组相应时点(P<0.05);C组移植肠可见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且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结论小肠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CD2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升高;术后早期CD2表达率的突然增高,提示可能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鼠位肝移植制作过程中常见失败原因及总结相应的处理策略。
方法:历时10个月,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150例。将每完成50例作为1个实验阶段,分早、中、后期3个阶段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
结果:大鼠原位肝移植常见失败原因在早期阶段主要以气胸(5.8%),术中出血(10.6%),无肝期过长(50.4%)为主;中、后期主要以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失败(21.0%),无肝期过长(20.6%),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失败(17.6%),胆管重建失败(5.6%)为主。
结论:导致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失败的原因较多,无肝期是影响成功与否的关键,及时地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有助于初学者熟练地掌握该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三袖套血管吻合法行大鼠异位小肠移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改进大鼠小肠移植血管吻合术式,以缩短移植肠缺血时间,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动脉吻合采用供者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段两端与受者的腹主动脉袖套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者的门静脉与受者的左肾静脉袖套吻合,即三袖套吻合法。结果共进行70次手术,成功65次,手术成功率92.9%;整个手术用时2~3h,其中动脉吻合用时(5±2)min,静脉吻合用时(2±1)min,动静脉吻合用时(8±2)min。结论三袖套血管吻合法可简化大鼠小肠移植手术,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大鼠原位肝、肾一期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可靠的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以SD大鼠作供、受者,以4 ℃乳酸林格液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对供者的肝脏和左肾进行原位灌洗,肝下下腔静脉在右肾静脉以下切断。供肝肝上下腔静脉用显微外科技术缝合,双袖套法吻合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带瓣左肾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吻合,袖套管法吻合肾静脉;用支架管重建胆道和输尿管。结果 共完成54次大鼠肝、肾一期联合移植手术,其中预实验24 次,正式实验30 次,正式实验的手术成功率为76.7 %,移植肝及肾功能良好。结论 此模型可以用于移植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肝、肠联合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肝、肠联合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经验。方法 为1例无小肠伴肝功能不良患者施行肝、肠联合移植术,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环磷酰胺(CTX)和甲泼尼龙(MP)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术后曾因采血部位靠近CsA的输入处致使结果过高,CsA减量后发生排斥反应,经冲击治疗逆转;血中CsA浓度维持在280~340μg/L时,免疫抑制效果良好,未再发生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结论 在肝、肠联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用于诊断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指标.方法采用F334大鼠建立同系全小肠移植模型,以近交系F334大鼠和BN大鼠建立同种全小肠移植模型,术后采用流式细胞仪连续测定外周血CD4+、CD8+细胞中CD45+亚群以及CD45RC+细胞与CD45RC-细胞比值(CD45RC+/CD45RC-)的变化,同期进行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同系移植组受者术后均获长期存活(>28 d);同种移植组受者术后存活(12.0±1.3)d,出现中、重度排斥反应.术后外周血CD4+CD45+和CD8+CD45+细胞的变化,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系移植组CD4+CD45RC+/CD4+CD45RC―及CD8+CD45RC+/CD8+CD45RC―在术后3 d升高,然后迅速降至手术当天的水平,同种移植组上述指标术后均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动态观察CD4+CD45RC+/CD4+CD45RC-较适于监视排斥反应的发展过程,而CD8+CD45RC+/CD8+CD45RC-更适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大鼠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uo M  Yu Y  Tang Z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9):561-563
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auxiliarypartialorthotopiclivertrasplantation,APOLT)模型,进一步推动肝移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在半肝血流阻断下切除受体肝脏的75%。然后将30%的供肝移植于原位。作者成功地施行大鼠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40次。受体5天生存率为87.5%。移植肝5天存活率为75%。术后第5天移植肝重量增加一倍,肝细胞增生活跃,DNA呈二倍体,DNA合成期肝细胞占22.6%±2.75%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的12.22%±1.48%(P<0.001)。作者认为,大鼠APOLT是一个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以4℃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对供肝和供肾进行原位灌洗。移植时除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外,其余血管重建均采用袖套式吻合,将供肾附带的一侧面腹主动脉修剪成椭圆状,方便操作,并满足对等口径吻合,供肾输尿管拖出种入膀胱。结果 共完成35次大鼠原位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其中后20次手术成功率为90%,最长存活时间超过5个月。结论 该模型可运用于移植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