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脑后循环血管重建较前循环要困难得多。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的血管内治疗可增加后循环血流量、降低急性闭塞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现状、适应证、方法、并发症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病率低,却伴随着高病死率及致残率。早期再通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及降低患者病死率,然而其临床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发病机制、发病至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侧支循环开放程度等。作者就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及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是一组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基底动脉血流阻断,引起小脑、脑干等重要部位急性缺血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症候群.研究显示,ABAO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症状性椎基底缺血性卒中的8%,未经治疗的ABAO患者病死率高达90%;早期行血管再通能挽救缺血半暗带,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血管内介入技术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其治疗方法包括动脉溶栓(IAT)、静脉溶栓(IVT)+IAT、支架辅助取栓术、血栓吸除术及机械性血栓摘除术等.本文结合文献对ABAO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本期起,本刊开办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即“介入治疗病例透视”的栏目,就目前的临床热点进行研讨。本期的内容是第五届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青年沙龙研讨的病例,供读者思考。目前,对颅内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的结果似乎优于规范的内科治疗,但对有些完全闭塞的病变,尚未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同时由于低灌注而不断有症状发怍的患者,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法不多。本文作者尝试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使已经完全闭塞的血管再通,应用介入治疗已完全闭塞的颅内动脉在适应证以及技术方面均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卒中占脑血管事件的86%,其中约20%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预后不佳,其死亡率可达80%~95%。由于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预后较差,人们一直在探索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方法。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因此近年来机械辅助溶栓,取栓、碎栓装置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D)预后的预测因素以及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治疗BAO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BAO患者,在3~48 h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动脉溶栓,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50%的部分再通者行支架置入术.术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应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血管完全再通24例(46.2%),部分再通16例(30.7%),未再通12例(23.1%).mRS评分:转归良好22例(42.3%),生存32例(61.5%),死亡20例(38.5%).BAD预后与NIHSS评分(P<0.01)、治疗时间窗(P<0.05)以及溶栓后血管再通程度(动脉溶栓和支架置入术后)(P<0.01)显著相关;动脉溶栓后血管良好再通与NIHSS评分(P<0.01)和治疗时间窗(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P<0.01)和血管再通程度(P<0.01)可独立预测BAO预后.结论:NIHSS评分<14分和血管再通良好是BAO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快速及时地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是治疗BAD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技术要领和效果。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5%。7例患者随访6个月,愈合Malek评分为1分者4例,2分者2例,4分者1例。1例MoriC型患者术中并发脑干梗死。结论我们的初步经验认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预防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于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脑后循环血管重建较前循环要困难得多。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的血管内治疗可增加后循环血流量、降低急性闭塞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现状、适应证、方法、并发症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闭塞直接影响脑干的供血,并且直接累及穿支动脉,因侧支循环代偿较差,故常被视为致命性脑梗死的最主要原因。然而,最初对于老年人群的研究认为,基底动脉闭塞属于少见疾病,而后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发现本病并不少见。对于基底动脉闭塞,若采取传统方法,如降纤治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通常难以及时使基底动脉的血管再通,病死率高达80%~90%。因此,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溶栓治疗才得以逐步开展和不断完善。我们回顾20余年基底动脉闭塞的动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文献,初步探讨血管再通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复杂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AIO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TASCⅡ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9条患肢。术前根据Fontaine分期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拟定治疗方案。要求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及每年门诊复查,分析其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和通畅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腔内治疗总体成功率为94.2%(65/69),术后共有4例(5.8%)患者发生并发症。65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4例患者12个月后失访,20例患者24个月后失访。术后3个月的ABI显著高于术前[(0.81±0.15)和(0.38±0.12),P0.05]。术后1年通畅率96.7%(59/61),2年通畅率88.9%(40/45)。结论腔内治疗TASCⅡD型AIO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及近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1.
多项研究显示,血管内再通术用于治疗非急性有症状颅内大动脉闭塞是可行的。不过,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适当的影像学评估可在术前更好地观察血管闭塞节段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再通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再通的15例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2例为椎动脉V4段闭塞,3例为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术前采用全脑DSA评估闭塞长度和位置,用高分辨率MRI评估闭塞性质和再通可行性;术中双侧股动脉置鞘13例,一侧用于再通置入支架,另一侧通过侧支循环代偿充盈闭塞动脉远端作为参考路径图,增加再通可行性。术后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系统评估再通后的顺向血流,定义≥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结果 15例患者首次症状发作到再通时间中位数为50(18~365)d。再通成功13例,2例椎动脉颅内段再通失败。13例再通成功患者中,12例再通后复查造影正向血流恢复至TICI 3级,1例TICI 2b级;7例症状好转,4例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出现卒中。11例患者随访中位数时间39(3~89)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中位数为1(0~2)分。结论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术前采用高分辨率MRI评估以及术中双侧置鞘技术,可能会增加开通率和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The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stroke may consist of the use of angioplasty, stenting or mechanical thrombus removal technique. For this purpose several retrieval devices are being used. Recently the new alternative device - EkoSonicSV has been introduced, which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recanalization of the occluded basilar artery (BA). Here we are presenting a complete recanalization of BA using this device in two patients with stroke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ogether with the intra-arterial use of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applicat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合并其他头颈动脉狭窄(other craniocervical artery stenoses,OCAS)的粥样硬化性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subclavian artery stenosis-occlusion,SASO)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粥样硬化性S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合并OCAS情况以及SASO支架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65例SASO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4±9)岁,46例(70.8%)合并OCAS.总的技术成功率为95.4%,其中狭窄患者58例(98.1%),完全闭塞患者7例(71.4%).共有4例发生并发症,无介入相关的严重卒中和死亡.平均随访(24±19)个月,发现再狭窄6例和临床相关事件10例,主要发生于合并OCAS的患者.术后12、24个月和随访结束时首次血管成形通畅率分别为94.5%、81.8%和81.8%,无临床相关事件存活率分别为92.9%、74.6%和68.3%.结论 血管内支架可安全和有效地治疗合并OCAS的SASO患者,其总体临床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受OCAS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方法与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西苑医院收治的存在膝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72例(86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股动脉顺行穿刺,开通并球囊扩张病变段膝下动脉,其后对患肢的膝下段病变进行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结果:该组72例患者(86条肢体)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全部支架血流通畅,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68例患者(82条肢体)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临床成功率94.4%。术后6个月随访保肢率98.6%。结论:支架置入术作为补救措施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膝下段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慢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支架置人的手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①20例基底动脉狭窄病变,共置入20枚Wingspa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②术后即刻造影证实,狭窄率由(79.0±6.0)%下降至(13.0±3.4)%。围手术期1例发生小脑前下动脉闭塞,导致脑干梗死。③本组在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根据Malek评分,术后3次评分均为1分者共12例(60%),均为2分者2例(10%),均为3分者1例(5%)。这15例患者的病情稳定,其中12例疗效肯定;其余5例术后早期疗效明显,但以后有所下降,其中有3例(15%)1个月时评分为1,3个月时转为2分;有2例(10%)1、3个月为1分,6个月时转为2分。结论经短期随访发现,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性及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主-髂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腹主动脉-髂动脉闭塞介入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9例腹主动脉及髂动脉闭塞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68岁,平均47.5岁。均为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受累,I型病变3例,Ⅱ型6例,其中2例共三支肾动脉受累。腹主动脉及髂股动脉造影后,经股动脉或肱动脉路径采用导丝开通、溶栓、PTA和内支架置入等多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8例采用尿激酶60~165万单位(平均110万单位)溶栓,7例行PTA治疗,5例(9支动脉)行内支架治疗。结果 除1例主、髂动脉和另2例各一条髂动脉未获开通外,共计8条腹主动脉,14条髂股动脉和1条肾动脉均得以开通。3例症状及体征部分好转,5例明显改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3d。8例随访4~46个月(平均15.5个月)症状无加重或再发。结论 多种介入方法综合应用是解决腹主-髂动脉病变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可使大部分血管闭塞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症状与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CDM),且起病时间≥24h的基底动脉急性闭塞(BAO)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ERT)的可行性. 方法 共纳入11例起病时间≥24h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弥散加权成像( DWI)未发现脑干网状结构和双侧丘脑有损害的患者.单独或联合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19.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利用脑保护伞为1例完全无名动脉(IA)闭塞患者成功实施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因发作性黑曚1年、右上肢麻木6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1年,吸烟30年。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该患者被诊断为无名动脉闭塞。经术前充分评估,采取右股动脉及右肱动脉双入路,在右颈内动脉(ICA)脑保护伞保护下,成功实施了无名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本例诊疗过程提示介入治疗是开通无名动脉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方法,成功率高,安全,有效。脑保护伞的正确选择与应用在预防脑梗死方面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11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62例,对其中24例实施球囊扩张支架治疗,38例实施自膨式支架治疗。按Mori分型观察两组患者残留狭窄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①对62例患者全部成功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其中球囊扩张组术后的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83±8)%降至术后即刻的(10±5)%,自膨式支架组术后狭窄率从术前的(81±11)%降至术后即刻的(17±10)%。②球囊扩张组24例患者中,有7例(29.2%)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自膨支架组有4例(10.5%)患者出现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但若剔除手术操作因素,仅比较支架相关缺血并发症,显示自膨式支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38,5.3%)明显低于球囊扩张组(7/24,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从病变特点观察,显示MoriC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在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中,自膨式支架较球囊扩张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术后残余狭窄率,白膨式支架比球囊扩张支架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