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e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入选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28例,单纯高血压患者4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  相似文献   

2.
选取54例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给予瑞舒伐他10mg,每日1次;治疗组28例,给依折麦布与瑞舒伐他汀各10mg,每日1次。以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参数,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谱水平。结果:两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较单用瑞舒伐他汀能更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是一种理想的降脂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在老年糖尿病(DM)并发高脂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DM并发高脂血症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G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血脂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在老年DM并发高脂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依折麦布治疗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降脂疗效。方法42例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未达标的患者联合应用依折麦布(10mg/d),观察治疗12周后的血脂水平,并观察对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肌酸激酶(cK)的影响。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后,全部患者的总胆固醇(TC)、LDL—C和甘油三酯(TG)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上升,与用药前比较P〈0.01。联用依折麦布后,TC、LDL—C、TG进一步下降,与用药前比较P〈0.01,HDL—C虽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AST、ALT和CK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依折麦布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更好的降脂效果,并提高降脂达标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使用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和加大他汀剂量治疗他汀降脂治疗不能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心内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00 mg/d L,服用瑞舒伐他汀(2.5 mg/d)12周后仍LDL-C80 mg/d L86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64.76±11.3)岁。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组(43例)和瑞舒伐他汀组(43例)。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服用2.5 mg瑞舒伐他汀加10mg依折麦布;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服用10 mg瑞舒伐他汀,均连续治疗12周。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肌酸激酶、肝功能、血糖及胰岛素等的变化。结果与本组基线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下降,LDL-C80 mg/d L、LDL-C100 mg/d L比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比较,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组治疗后LDL-C[(90±18)mg/d L vs.(72±15)mg/d L]、TG[(122±12)mg/d L vs.(103±13)mg/d L]、TC[(146±13)mg/d L vs.(138±16)mg/d L]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组较瑞舒伐他汀组LDL-C80 mg/d L、LDL-C100 mg/d L比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他汀治疗后血脂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效果优于单用瑞舒伐他汀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根据患者降脂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依折麦布组)和单用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复查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两组主要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组采用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可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400例高脂血症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分为4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治疗Ⅰ组给予阿托伐他汀5 mg/d联合依折麦布10 mg/d治疗,治疗Ⅱ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联合依折麦布10 mg/d治疗,治疗Ⅲ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联合依折麦布10 mg/d治疗,于降脂治疗后3、6、12个月测定血脂4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水平。结果(1)4个组治疗后3、6、12个月后LDL-C、TG、T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治疗Ⅲ组较对照、治疗Ⅰ组、治疗Ⅱ组3组LDL-C、TG、TC水平下调(P<0.05);4组间HDL-C上调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Ⅰ组间LDL-C、TG、TC、HDL-C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治疗Ⅱ组较对照、治疗Ⅰ组两组LDL-C、TG、TC水平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Ⅱ组、治疗Ⅲ组HDL-C上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 2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10 mg依折麦布组患者的降脂效果明显优于单用20 mg阿托伐他汀组及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低剂量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会梅 《山东医药》2006,46(8):33-33
选取42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予以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治疗.用药4周后观察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示阿托伐他汀短时间内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hs-CRP水平.改善其预后,对预防脑血管疾病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用阿托伐他汀、合用依折麦布加阿托伐他汀时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入选1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联合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依折麦布10 mg),服药12周后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TC、LDLC、ET-1、NO的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TC、LDLC、ET-1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TC、LDLC、ET-1降低更明显,NO升高更明显(TC:3.20±0.55 mmol/L比4.28±0.59 mmol/L,P<0.01;LDLC:1.92±0.33 mmol/L比2.63±0.53 mmol/L,P<0.01;ET-1:3.88±1.15 ng/L比4.49±0.85 ng/L,P<0.05;NO:80.39±7.87 μmol/L比72.18±12.16 μmol/L,P<0.05),联合组比阿托伐他汀组进一步降低TC 17.5%、LDLC 17.4%、ET-1 10.4%,进一步升高NO 14.2%;(2)以LDLC<2.60 mmol/L为达标标准,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47.6%,联合组达标率为81.8%;(3)治疗期间两组均有2例服药2周左右出现肝酶升高超过3倍,因此退出试验。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有更好的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同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测定60例UAP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RP(hsCRP)水平,并以LDL-C和hsCRP中位数水平为基础将受试者分为4组,所有入选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9和12个月时测定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hsCRP水平,以及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经瑞舒伐他治疗9个月,高LDL-C,高hsCRP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12个月时下降更为显著(P〈0-01);并且,高LDL-C低hsCRP组颈动脉斑块积分下降程度不如低LDL-C高hsCRP组明显;而低LDL-C低hsCRP组颈动脉斑块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sCRP的检测可以作为是否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参考指标,尤其是对于那些LDL-C降至正常水平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的关系,探讨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病程在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及1周后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Barthel指数记分对入选患者在入院时及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入院时的CRP水平低于入院1周后的CRP水平,但其差异无显著意义。前者与患病当时及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且这种相关性存在着量化的关系,而后者则无此相关。结论根据脑梗死患者病后2周内的CRP水平可以对病情的严重性及预后进行量化的判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0例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大小分为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每组各10例。发病后第1、3、7、15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20名体格检查健康的血浆vWF、VEGF、MMP-9的浓度。结果脑梗死组vWF、VEGF、MMP-9分别为:(216±62)μg/L、(584±151)ng/L和(287±14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96±12)μg/L、(111±17)ng/L和(102±14)μg/L,P<0.01。而且在脑梗死早期同一时间点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6、0.519和0.472,P<0.01)。结论血浆vWF、VEGF、MMP-9浓度与脑梗死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检测血清hs-CRP和IL-6水平。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78例(IMT≥1.2mm)与非斑块组(IMT<1.2mm)102例。结果斑块组患者的年龄[(62±9)岁]显著高于非斑块组[(51±10)岁,P<0.01)],伴有高血压(69%)及糖尿病(35%)的比例亦明显高于非斑块组(52%,18%,均P<0.05)。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增高的比例,斑块组(67%)显著高于非斑块组(47%,P<0.05),hs-CRP水平斑块组[(27.8±6.4)mg/L]亦显著高于非斑块组[(20.7±5.8)mg/L,P<0.01],而不稳定性斑块组hs-CRP水平[(37.5±7.2)mg/L]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24.9±6.3)mg/L,P<0.01]。IL-6水平斑块组[(0.22±0.06)μg/L显著高于非斑块组[(0.20±0.08)μg/L,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和IL-6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性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CRP)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其裂解酶(vWF-cp)水平,探讨它们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方法:研究对象分UAP组和AMI组(入院即刻采血),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正常对照组(于入院次日空腹采血),各组均1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vWF浓度和hs-CRP含量,以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果:①UAP组和AMI组血浆hs-CRP与vWF水平均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②UAP组和AMI组血浆vWF—cp活性水平均低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③ACS患者血浆hs—CRP与vWF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1),而血浆vWF-cp与vWF、hs—CRP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①血浆hs—CRP、vWF水平升高可能是预测AC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指标;②血浆vWF—cp活性降低在ACS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及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确诊后24h内和治疗2周时测定血清CRP。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周后CRP均显著下降,且丁苯酞组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丁苯酞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质量浓度,减轻炎症反应,对改善脑梗死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病变程度与血清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及二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分别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5例、急性感染者6例、非感染非CHD患者(对照组)6例的血清ox-LDL、CRP值;计算各组ox—LDL、CRP的95%可信区间;比较各组中两指标有无显著差异并评估ACS组患者上述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ox-LDL方面,ACS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ACS组中AMI与UAP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CRP方面,急性感染组、ACS组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急性感染组、ACS组中AMI者显著高于ACS组中UAP者(P<0.05)。但急性感染组与ACS组中AMI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ACS组中二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5)。结论:血清ox-LDL、CRP升高水平与CHD患者病变程度相一致。脂质过氧化及局部炎症的联合作用是造成CHD患者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64例ACI患者(ACI组)、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hs-CRP及血脂,并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血清脂联素、HDL-C降低,hs-CRP、TG升高(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水平与hs-CRP、L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8、-0.281,P〈0.01或〈0.05),与HDL-C呈正相关(r=0.286,P〈0.05);hs-CRP与LDL-C呈正相关(r=0.356,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脂联素降低、hs-CRP升高、血脂异常,三者相互影响,在ACI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震钦  张国忠 《内科》2009,4(1):15-17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与病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急性发病后及高压氧治疗10天后的血浆CRP进行测定,并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经高压氧或常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显著下降;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高压氧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65%,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86%。结论高压氧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降低血清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RP(hs—CRP)的水平与老年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取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标本92例,稳定期脑梗死患者8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95例作对照(对照组),比较3组间血清超敏CRP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复发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提示血清hs—CRP水平的检测在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