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O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51例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及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6型,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A、B2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4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轻、中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其特征性改变与慢性炎症程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亦代表着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而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3.51%、79.41%及87.50%。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其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2.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对164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胃黏膜结构的改变,制定出A型(圆点状)、B(线状)、C型(稀疏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和E型(绒毛状)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并与相应328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B、C、D和E共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肠上皮化生,并与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型和E型胃黏膜.结论 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5种胃小凹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FujinonEG485ZH型放大内镜对100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患者进行了检查,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的改变,制订出A型(圆点状)、B型(线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的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并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4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A,B,C,D和E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肠化生的胃黏膜,并与慢性炎症及肠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型和E型黏膜。结论 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准确识别5种胃小凹的基本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色素放大内镜对胃肠上皮化生及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164例,分别由同一名资深技师先后对患者进行普通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早期癌变诊断的优劣。结果色素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早期癌变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有极高的一致性(Kappa 值=0.849、0.883,P <0.05)。色素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及胃早期癌变的敏感度(87.324%、87.805%),特异度(96.774%、98.374%)及准确度(92.683%、95.732%)明显大于普通内镜。结论色素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胃早期癌变的诊断相对普通内镜检出率高,与病理结果一致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大染色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160例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指导靶向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16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下的黏膜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放大染色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49例,轻-中度异型增生22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早期胃癌3例,病变越接近肿瘤,胃小凹分型越高;普通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25例,轻-中度异型增生10例,重度异型增生7例,早期胃癌1例.放大染色胃镜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53.13%)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26.88%).结论 放大染色胃镜指导靶向活检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普通胃镜,应用放大染色胃镜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放大染色胃镜和普通胃镜检查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将230例患者分成2组,放大染色胃镜组115例,普通胃镜组115例。放大染色胃镜组用0.2%靛胭脂染色后放大,观察胃小凹分型并活检,标本送组织学检查。普通胃镜组行常规黏膜活检,标本送组织学检查。结果 放大染色胃镜组发现胃癌4例(早期胃癌2例)、肠腺化生40例及异型增生17例;总检出率为:49.6%。癌前病变胃小凹分型以Ⅲ型和Ⅳ型为主;癌变者胃小凹分型均为V型。普通胃镜组发现胃癌2例,为进展期胃癌、肠腺化生18例及异型增生4例;总检出率为20.9%。结论 病变越接近肿瘤,胃小凹分型越高。放大染色胃镜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胃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普通胃镜对172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采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进行靛胭脂染色并放大观察,分别在病变活动区域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最清晰,尤其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对于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具有绝对优势.172例中发现早期胃癌4例,重度异型增生3例,中度异型增生7例,轻度异型增生15例.可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模式下观察到6种胃小凹形态类型,早期胃癌主要表现为Ⅵ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V型及Ⅳ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下2例早期胃癌患者呈现新生或粗大血管,在其中1例显现螺旋形毛细血管.结论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操作简单、安全,能够较为清晰地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的病灶,使活检病理检查阳性率明显提高,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凌红  严山  许岸高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8):868-870,872
目的 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Olympus GIF-Q240Z内镜对516例病人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并纪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发现溃疡病灶81例。糜烂性胃炎48例,内镜表现基本正常者387例。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下胃小凹分为六型,内镜下表现基本正常的胃体、胃底胃小凹呈A型,胃窦则呈B型小凹,而糜烂性胃炎胃小凹形态77.0%呈C型,14.6%呈D型,6.2%呈B型,2.0%呈A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炎症改变;81例溃疡病灶中26例胃小凹呈C型、33例呈D型,共占92.8%,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慢性炎症及符合良性溃疡壁改变。而4例呈E型者均为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胃小凹形态呈F型者18例,其中3例重叠E型。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为低分化腺癌。结论 胃小凹形态分型有助于临床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早期胃肿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8 23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 356例,B组3 875例,发现新生性病变患者(包括胃溃疡,胃肿瘤或息肉样病变者)入选。A组采用FICE放大技术,B组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胃黏膜微结构分型及微血管结构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A组入选189例,采用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灶203个,其中不典型增生21个,胃癌16个。B组入选133例,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下发现病灶141个,其中不典型增生14个,胃癌10个。FICE放大内镜与常规染色放大内镜均能显示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FICE放大内镜对胃黏膜微血管形态比染色放大内镜显示更清晰,两组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病例的优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对不典型增生及胃癌诊断符合率为94.6%(29/31),染色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3.3%(15/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不典型增生及胃癌诊断的符合率高,对胃黏膜微血管形态显示更清晰,更易于观察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利于指导靶向活检,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放大胃镜和普通胃镜下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胃黏膜病变的形态特征,评价放大胃镜对胃黏膜隆起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符合要求的291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148例行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指导靶向活检;143例行普通胃镜下的常规黏膜活检。结果放大胃镜组检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25例(16.9%),其中高级别瘤变1例(0.7%),早期胃癌5例,早期胃癌检出率3.4%,总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20.3%;与普通胃镜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胃小凹分型为Ⅲ、Ⅳ、Ⅴ型;微血管形态主要为C型和D型。结论放大胃镜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