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不适当的过度通气可能诱使脑血管收缩,导致脑低灌流和氧供需失衡。目的:探讨过度通气对严重颅脑伤患者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含量差和脑静动脉血乳酸差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对象: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01/07收治的严重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16例进行观察。方法: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调节呼吸频率使二氧化碳分压达30mmHg并维持15min,然后提高呼吸频率使二氧化碳分压达到25mmHg亦维持15min,再降低呼吸频率以使二氧化碳分压恢复至30mmHg同样维持15min,改变吸人氧浓度以使血氧分压稳定在100~150mmHg,并于上述二氧化碳分压改变并维持15min后,分别采集动脉和颈内静脉球血液进行血气分析。调高吸人氧浓度将血氧分压增至200-250mmHg,再重复上述通气调节依此将二氧化碳分压改变为30→25→30mmHg,测定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含量差及脑静动脉血乳酸差。主要观察指标: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对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含量差和脑静动脉血乳酸差的影响。结果:16例患者符合标准并完成数据采集。当动脉血氧分压为100~150mmHg及200-25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从30mmHg降至25mmHg时,可使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脑动静脉氧含量差明显升高,但血氧分压200-250mmHg与血氧分压100~150mmHg相比,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的绝对值均明显较高,脑动静脉氧含量差绝对值明显较低。与基础值相比,血氧分压100~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30mmHg及25mmHg和血氧分压200~250mmHg、二氧化碳分压25mmHg时,脑静动脉血乳酸差均明显升高。结论:较高动脉血氧水平(血氧分压200-250mmHg)和中度过度通气(二氧化碳分压30mmHg)对脑氧供需平衡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不适当的过度通气可能诱使脑血管收缩,导致脑低灌流和氧供需失衡.目的探讨过度通气对严重颅脑伤患者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含量差和脑静动脉血乳酸差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对象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01/07收治的严重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16例进行观察.方法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调节呼吸频率使二氧化碳分压达30 mm Hg并维持15 min,然后提高呼吸频率使二氧化碳分压达到25 mm Hg亦维持15 min,再降低呼吸频率以使二氧化碳分压恢复至30 mm Hg同样维持15 min,改变吸入氧浓度以使血氧分压稳定在100~150 mm Hg,并于上述二氧化碳分压改变并维持15 min后,分别采集动脉和颈内静脉球血液进行血气分析.调高吸入氧浓度将血氧分压增至200~250 mm Hg,再重复上述通气调节依此将二氧化碳分压改变为30→25→30mm Hg,测定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含量差及脑静动脉血乳酸差.主要观察指标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对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含量差和脑静动脉血乳酸差的影响.结果16例患者符合标准并完成数据采集.当动脉血氧分压为100~150 mm Hg及200~250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从30 mm Hg降至25 mm Hg时,可使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脑动静脉氧含量差明显升高,但血氧分压200~250mm Hg与血氧分压100~150mm Hg相比,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的绝对值均明显较高,脑动静脉氧含量差绝对值明显较低.与基础值相比,血氧分压100~150 mm Hg、二氧化碳分压30 m Hg及25mmHg和血氧分压200~250 mm Hg、二氧化碳分压25 mm Hg时,脑静动脉血乳酸差均明显升高.结论较高动脉血氧水平(血氧分压200~250 mm Hg)和中度过度通气(二氧化碳分压30mm Hg)对脑氧供需平衡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放式和密闭式2种不同吸痰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分别于每次吸痰前、后5min记录颅内压。结果吸痰后2组颅内压水平均有所升高,但开放式吸痰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2组吸痰有效率相近(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对颅内压影响较小,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脑组织损伤后同时伴有脑氧代谢的改变,维持脑氧供需的平衡对提高该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乌司他丁(UTI)是一种高效广谱的蛋白酶抑制剂,已有报道将其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2].本研究旨在探讨UTI对重型颅脑损伤脑氧代谢和病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不同输注法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能力受损,出现脑充血和颅内高压,极易产生脑缺氧。异丙酚可有效维持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脑氧供需的平衡,降低脑氧代谢,增加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旧。。靶控输注(TCI)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相结合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给药技术,能很好地实现静脉用药个体化,减少并发症,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本研究选择重型颅脑手术患者,利用异丙酚靶控输注与首负荷剂量加恒速输注对脑氧代谢影响的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度通气对严重颅脑伤手术患者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脑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和脑静动脉血乳酸差(V-ADL)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例严重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通过改变控制通气呼吸频率和吸入气氧分压调节过度通气水平,使每种通气水平维持稳定15min后,均测定SjvO2、A-VDO2以及V-ADL。结果:当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100~150mmHg(1mmHg-0.133kPa)和200-25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从30mmHg降至25mmHg时,可使SjvO2明显降低,A-VDO2明显升高,但PaO2200~250mmHg与PaO2100~150mmHg相比,SjvO2的绝对值均明显较高,A-VDO2绝对值明显较低。与基础值相比,PaO2100~150mmHg、PaCO230mmHg及25mmHg和PaO2200~250mmHg、PaCO225mmHg时V—ADL均明显升高。结论:较高氧合(PaO2200-250mmHg)和中度过度通气(PaCO230mmHg)对脑氧供需平衡无明显影响,是严重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过度通气的最佳匹配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百普素+全力营养液交替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百普素+全力营养液混合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胃肠不良反应、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百普素+全力营养液混合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预后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感染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感染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1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1 d、7 d、14 d,两组内白细胞计数均下降,且观察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1 d、7 d、14 d,两组内C反应蛋白均下降,且观察组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6%高于观察组的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以明显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纳洛酮给药对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1年1月—2006年12月颅脑损伤入院患者86例,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入院GC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于伤后当天至第7天经颈静脉球部及股动脉同步抽取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出脑氧摄取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治疗后1~7 d,纳洛酮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治疗组轻型和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患者脑摄氧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纳洛酮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摄取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形式高流量鼻导管氧疗对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支气管镜检查氧疗决策。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支气管镜介入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分别通过文丘里面罩40 L/min(V40组)、高流量鼻导管40 L/min(N40组)和高流量鼻导管60 L/min(N60组)给氧。在T0(检查前静息状态下吸氧后10 min)、T1(麻醉后10 min)以及T2(检查结束后10 min)3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氧合循环指标,并记录比较三组T0-T2时间段SpO295%的时间长度/操作总长的比值及平均心率。结果 T0时刻,三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刻,N60组的PaO2、PaO2/FiO2、和SpO2优于V40组和N40组,而V40和N40组之间,除心率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刻,三组间只有SpO2有差异。T0-T2时间段内,N60组的SpO295%的时间长度/操作总长的比值和平均心率明显优于V40和N40组,N40和V40组之间无差异。结论给氧流量为40 L/min时,文丘里面罩和鼻导管在氧合循环的表现相似,而60 L/min的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则可以更大程度上保护患有轻度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复杂严重,死亡率高,经抢救治疗,幸存下来的患者常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诸如意识、运动、言语、认知功能等方面的神经功能障碍,为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和困难,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疗效, 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2001年1 月-2004年12月,本研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复杂严重,死亡率高,经抢救治疗.幸存下来的患者常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诸如意识、运动、育语、认知功能等方面的神经功能障碍,为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和困难,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2001年1月-20H04年12月,本研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 Subjects and method
1.1 Choice of cases All cases should matc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⑴ The patients were admitted in 6 h after trauma and diagnosed originally head injured with Glasgow Coma Scale(GCS)≤ 8;⑵ The patients whose age from 18 to 60;⑶ The patients had no diabetes mellitus or the other endocrinism that had influence on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⑷ The patients had no severe complicated trauma of important organs,no external hemorrhage or internal hemorrhage and no more than 800 ml blood transfused if operated.We had carried out this study from October 1998 to June 2000.140 cases,89 males and 51 femal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开放式吸痰和闭合式吸痰两组,每组各40人。监测吸痰前后患者颅内压、心率、痰鸣音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开放式吸痰组颅内压升高幅度大于闭合式吸痰组(P0.05),开放式吸痰组比闭合式吸痰组更易发生低氧血症(P0.05),而患者的痰鸣音及心率影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胃内喂养和肠内喂养的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检索万方、CNKI、维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中国、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号中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内喂养与肠内喂养所致并发症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语言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7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RCT文献,共计1234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肠内喂养组比胃内喂养组在肺部感染发生率[RR=2.00,95%CI(1.58,2.51),P<0.01]、误吸发生率[RR=2.69,95%CI(1.67,4.34),P<0.01]、腹胀发生率[RR=1.98,95%CI(1.10,3.58),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RR=1.48,95%CI(1.05,2.08),P<0.05]、反流呕吐发生率[RR=4.15,95%CI(2.77,6.20),P<0.01]、胃潴留发生率[RR=2.32,95%CI(1.61,3.36),P<0.01]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肠内喂养组较胃内喂养组具有更低的肠内营养并发症,仅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R=1.28,95%CI(0.94,1.74),P>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肠内喂养的方式实施肠内营养,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误吸、腹胀、消化道出血、返流呕吐、胃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临床观察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的影响 ,以评价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根据颅脑损伤后患者GCS评分 ,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4 0例 ,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 (n =2 5 )和对照组 (n =15 ) ,2组患者均于伤后当天至第 7天经颈静脉球部及股动脉同步抽取血样进行血气分析 ,计算出脑氧摄取率。对 2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在伤后 1~ 7d内 ,纳洛酮治疗组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纳洛酮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②对于 2组死亡患者 ,纳洛酮治疗组脑氧摄取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氧摄取率是评价重症颅脑损伤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指标。纳洛酮通过改善脑微循环状态和减轻脑细胞损伤 ,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摄取率。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无循环功能衰竭时 ,纳洛酮可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脑保护剂。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及脑脊液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 (r Sc O2 )、颅内压 (ICP)及脑脊液乳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49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 2 5例和常温治疗对照组 2 4例。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 2 0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控制在 32 .5℃~ 34 .5℃ ,持续 2~5日 ,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ICP、脑灌注压 (CPP)、血电解质、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Sj O2 )、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 )以及 r Sc O2 。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 2组患者均于伤后 3个月时评定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脑脊液高乳酸分别显著下降 (P<0 .0 5或 P<0 .0 1) ,显著降低的 r Sc O2 和CPP早期即上升并维持正常 (P<0 .0 1或 P<0 .0 5 ) ,而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电解质及 Sj O2 、Sa O2 无明显差异 ,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下降 ,预后明显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脑损伤有明显疗效 ,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创持续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能反映脑伤后脑氧代谢 ,对亚低温治疗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按标准选取3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入院后立即予以静脉注射硫酸镁2g(16mmol),24h内再接受静脉滴注硫酸镁7.8g(65mmol),对照组患者除了不用硫酸镁外,其他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治疗前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Barthel指数评分,2周后再次进行GCS评分,1个月后再次进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6个月后进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GOS)。结果入院时两组的GCS和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治疗组GCS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后两组的G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及时大剂量补充镁离子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近期疗效显著,并具有相当可靠的安全性。硫酸镁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利用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利用率 (O2 U Cc)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选择重症颅脑损伤 4 0例作为实验组 ,同期 4 0例轻、中度颅脑损伤作为对照组。通过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采血 ,观察颈内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 (Sj O2 )以及颈内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 S(a j) O2 〕;根据氧利用率的计算公式推导出 O2 UCc。O2 U Cc=S(a j) O2 / Sa O2 ,并计算 O2 U Cc;分析 O2 U Cc与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 Sa O2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 Sj O2 升高 ,O2 U Cc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均 <0 .0 1)。实验组死亡 2 6例 ,存活 14例 ,病死率 6 5 %。死亡组 Sa O2 与存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死亡组 Sj O2 升高 ,O2 UCc降低 ,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显著 (P均 <0 .0 1)。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常伴有脑氧代谢动力学障碍 ,以高 Sj O2 和低 O2 U Cc为主要表现 ;O2 UCc<11%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