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颖  周宏宇 《云南医药》2001,22(3):235-237
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两大特征 ,也是肿瘤治疗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已经证实肿瘤组织新血管的生成是此两个过程的必备条件。故通过抑制血管的生成限制肿瘤生长和防止转移来治疗各种实体肿瘤 ,逐渐成为一大研究热点 ,2 0年来取得很大进展。 1990年Ingber和Folkman等发现烟曲霉素(Fumagillin)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因烟曲霉素毒副作用较大而未能在临床推广应用。在随后的 10 0多种衍生物中 ,TNP- 4 70以其高效、低毒的特点得到公认 ,成为最有前途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并应用于临床 ,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裸鼠肺癌骨转移模型,探讨TNP-470作为血管抑制剂对肺癌骨转移的形成及生长的影响。方法:将24只肺癌骨转移裸鼠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隔日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第二组隔日腹腔注射3%乙醇;第三组隔日予以TNP-47030mg/kg腹腔注射。30天后处死,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肿瘤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TNP-470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肿瘤组织中的MV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抑瘤率为36.5%,凋亡指数上升,血清碱性磷酸酶下降。结论:TNP-470能够明显抑制裸鼠肺癌骨转移瘤的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B)中微血管密度 (MVD)与肿瘤分期、分级及淋巴结状态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3 5例TCCB中的内皮细胞进行染色 ,用MVD表示血管形成的程度。结果 TCCB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病人的MVD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P <0 .0 1)。MVD与肿瘤分期、分级间有显著相关性。高分化癌、中分化癌的MVD明显低于低分化癌 (P <0 .0 1) ,肿瘤组织浸润至膀胱壁外 (T3b +4)病人其MVD高于局限于膀胱壁内 (Ta+1+2 +3a)者 (P <0 .0 5 )。结论 肿瘤血管形成在TCCB的生长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MVD是衡量肿瘤血管形成程度的定量指标 ,是传统预后参数基础上能反映TCCB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5.
吴勇  熊华淇 《江西医药》2000,35(1):34-36
目的 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微血管计 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3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例非癌旁胱手术标本VEGF表达,并对肿瘤微血管进行计数,结果 5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54.7%,对照组8例膀胱粘膜均为阴性;低分化和浸润性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MVC显著高于高分化和表浅性癌组:VEGF表达阳性者MV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血清CA125值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对46例膀胱癌患者常规术前取静脉血检测CA125值。结果表明,46例膀胱癌患者中16例(34.8%)CA125值为阳性,而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均为阴性。阳性率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而增高,Ⅰ级(8.3%)与III级(72.2%)、Ⅱ级(12.5%)与Ⅲ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浸袭性膀胱癌(58.3%)阳性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9.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有转移(100%)及复发者(63.7%)阳性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25.0%)和未复发者(28.5%)。结论:CA125检测可作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才胜勇  黄翼然 《河北医药》1999,21(6):441-443
目的:探讨P53表达与胱移行细胞癌(TCC)预后的关系。方法:LSAB方法测定8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49例TCC标本中P53表达;推断P53表达与TCC的关系。结果:P53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表达,而在TCC中表达阳性率为4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T1及T2-4期TCC中表达阳性纺分别为31.4%、64.3%;在Ⅰ、Ⅱ、Ⅲ级TCC中分别为13.3% ̄50%、60%,显示P53表达阳笥率随分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1988~1997年共收治膀胱癌187例,其中移行细胞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配合局部化疗并得到随访者103例,术后一年内复发者16例,占15%,肺转移1例。现对其复发的治疗与近期疗效进行分析,以期对提高疗效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
膀胱移行细胞癌新生血管形成基因分子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新生血管形成基因分子调控的机制,方法:利用术中取得的良性和恶性膀胱上皮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杂交方法检测微血管计数(MC)、血管内皮组织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素-1(TSP-1),Src mRNA蛋白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结论:膀胱癌组织Src mRNA表达水平越高则MC越高,VEGF也越高,Src mRNA表达水平与TSP-表达无关,结论:膀胱癌发展过程中Src原癌基因的激活有可能导致VEGF表达增高,从而促进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网络形成,TSP-1的减少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患者术后1~2周开始行膀胱灌注.治疗组用30 mg THP加入5%葡萄糖溶液40 mL,对照组用30 mg丝裂霉素(MMC)加入0.9%氯化钠溶液40 mL中充分溶解.常规消毒后,置导尿管入膀胱,排空尿液后注入灌注液.治疗组又分为两亚组,一组为保留药物30 min,另一组为保留药物60 min.对照组保留药物60 min.结果:治疗组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率为16.1%,明显低于对照组33.3%(P<0.01),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THP两亚组之间疗效及副作用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疗效比MMC好,副作用相似,疗效和副作用与保留时间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1.
生存素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温端改  曾剑  侯建全  何军 《江苏医药》2006,32(9):804-805
目的研究生存素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及其与T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30例TCC患者的肿瘤组织、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和2例外伤所致膀胱破裂患者的膀胱组织进行生存素mRNA检测。结果30例TCC组织生存素mRNA表达全部呈阳性,而3例BPH患者和2例膀胱破裂患者均呈阴性。TCCⅠ级、Ⅱ级、Ⅲ级患者生存素mRNA与肌动蛋白mRNA灰度比值分别为0·95±0·12,1·25±0·16,1·52±0·10,组间差异显著(P<0·01);TCC临床分期未突破基底膜、侵及浅肌层、侵及深肌层的患者生存素mRNA、与b-MGmRNA灰度比值分别为1·00±0·26,1·23±0·16,1·47±0·17,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膀胱粘膜生存素mRNA的表达可用于TCC患者的辅助诊断及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16例膀优移行细胞癌(TCC)和8例正常膀优粘膜中的表达。68.75%(11/16)TCC和50%(4/8)正常膀脱粘膜在167hp处显示mdr1基因持异性扩增片段,mdr1基因表达与TCC病理分期、分级明显相关。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粘膜存在着一定的抗药性,TCC是mdr1基因较高表达的肿瘤之一,mdr1基因高表达可能在TCC耐药中起重要作用。mdr1mRNA水平的检测有助于临床上化疗方案的选择及可作为预测TCC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μm激光汽化切除膀胱移位移行细胞癌(BTCC),是为寻找对BTCC手术切除的新方法。方法:66例BTCC患者住院后,46例采用Revolix2μm激光于骶管麻醉或表面麻醉下行经尿道汽化切除,20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术后放置导尿管至少5d)。用0.9%氯化钠溶液+丝裂霉素灌注清洗,开放组加切口周围清洗。结果:两组BTCC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μm激光汽化切除BTCC是一种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术中安全,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缩短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少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患者,男,75岁。因全程肉眼血尿伴大量血块1周于2010-12-15入院。4年前因膀胱肿瘤在外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报告膀胱移行细胞癌Ⅱ~Ⅲ级。术后膀胱灌注丝裂霉素20mg,2次,未坚持定期复查膀胱镜。入院前1周出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伴大量血块。入院后行留置导尿、持续膀胱冲洗,2天后颜色转清。泌尿系彩超:双肾未见异常,膀胱充盈差,膀胱后壁不规则增厚。膀胱CT亦因膀胱充盈差,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survivin蛋白检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149例临床Ⅰ~Ⅱ期初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者的尿survivin蛋白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免疫标记阳性细胞比率。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survivin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t=14.07,P〈0.01);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同并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术后2年内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者的TURB术前尿survivin蛋白浓度高于未复发者,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复发者癌组织survivin阳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Wileoxon秩和检验,P〈0.05);复发者在确诊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时尿survivin蛋白浓度显著升高,其他2年内未复发者有12.4%尿survivin蛋白阳性;尿survivin蛋白检测法对Grade1和Grade2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敏感度分别为65.0%和81.5%,特异度均为90.6%。结论尿survivin蛋白检测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群体筛查和TURB术后多次复查的方法,但该检测不能替代膀胱镜检查诊断初发和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ELISA法测得TURB术前尿survivin蛋白浓度不能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比较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应用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患者83例分两组:丝裂霉素组44例,吡柔比星组39例。术后1~2周开始膀胱灌注,比较复发率。结果复发患者共15例。丝裂霉素组8例复发,复发率为18.2%。吡柔比星组7例复发,复发率为17.9%。结论两种化疗药物行膀胱灌注治疗,对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效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膀胱癌在国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其中超过90%为膀胱移行细胞癌,且近几年患病比率有增加趋势.目前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与活检来确诊膀胱癌,因其早期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而能否早期诊断膀胱癌又直接影响其早期手术治疗和预后,因此深入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分子生物学特点,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PEDF和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EDF mRNA的表达.通过CD34免疫染色的办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 42例肿瘤组织中有34例(80.9%)检测到PEDF表达下调,而20例正常组织中只有1例(5.0%)(P<0.01).PEDF表达下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MVD相关,且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蛋白表达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PEDF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下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PED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程度呈负相关,PEDF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从而发挥其抗肿瘤血管生长与转移功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8例原发和复发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人的57块石蜡包埋组织块(其中复发二次以上病人24例,5年以上未复发者9例,有转移或死亡者5例)的突变型P53和BCL-2两种基因的表达。结果为突变型P53在原发和复发性膀胱癌中阳性表达率相近为28.07%(16/57)但在同一个体中73%的病人原发和复发肿瘤中表达不相同。BCL-2阳性表达率为8.8%(5/57)。提示P53阳性是膀胱肿瘤晚期或预后不良的一种现象,有效的手术可改善其预后。BCL-2主要在复发肿瘤且应用化疗药物后病人中表达。可能与肿瘤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