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祖国医学自古有“肝无补法”之说,治疗肝病多主疏破攻伐,然攻伐滥用,疏泄过度则易伤肝气,肝气损伤则诸症丛生,不可不慎。张氏曰:“世俗医者,动日平肝,故遇肝郁之证,多用开破之药。至遇木盛侮土以致不能饮食者,更谓伐肝即可扶脾。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损伤,肝既为元气萌芽之一,而开破之若是,独不虑元气之萌芽乎?”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肝属木脏,体阴用阳,具疏泄条达之性。肝气虚弱则其用不达。或不能疏土而为腹胀少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肝气虚"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有论治肝病的专门篇章“论肝病治法”,其中议有治肝八法,全面论述了肝主气化、体阴用阳之生理,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提出肝气虚寒、肝虚致脱的证治,创温补肝气、酸敛补肝之治法,其立论独特,用药精湛,在论肝及肝病证治上独树一帜,为临证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着重论述张氏在肝郁论治中,疏肝注重调理中焦脾胃,时刻注意顾护元气,慎施平肝伐肝,善用柔肝和肝之法及在遣方用药方面的特色。疏肝注重调中调中有助疏肝张氏治疗肝郁之证,非常注意调理中焦脾胃。他根据《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要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黄坤载:“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之见,认为治疗肝郁之证,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主,脾升胃降则肝气自和平。他  相似文献   

4.
试论张锡纯治疗肝病的独特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张锡纯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通过阅读其著作,观其治肝经验思路开阔,别具一格,发前人之未发,其若干创见对临床颇多启迪。本文试就其治肝的独特经验论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疏方遣药重升肝 肝属木,具升发之性,所谓升肝,就是升发肝气,使其条达,顺肝木之性。张氏对肝的这一生理特性非常重视,指出“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不能由肝上达”,以示肝气升发对人身之重要性。因此,张氏在治肝之时非常重视肝气升发这一特征,主要反应在其疏方遣药上。如:治肝气郁兼胃气不降时,除用代赭石、半夏降胃安冲外,尚用生麦芽、…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 (186 0~ 1933) ,号寿甫 ,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论及治肝之法 ,颇为独到 ,笔者就此归纳如下 :1 培土宁肝法适用于肝气不舒、肝郁脾弱、木郁克土 ,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饮食减少、常常短气等。张氏认为《内经》论厥阴治法中 ,有“调其中气 ,使之和平”之语。“调其中气” ,即为升脾降胃 ;“使之和平” ,即升脾降胃 ,而肝气自和平。《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之义有二 :一是“肝病当传脾 ,实之所以防其相传” ;二是“实脾 ,即所以理肝也。”因此 ,张氏认为“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  相似文献   

6.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书中张氏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肝气虚真实存在的理论依据。张氏指出,肝气虚的发病归结于内因与外因,外因以平伐过度为主,内因多由情志内伤,脾肾功能失调也可累及肝脏,诸因素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虚。张氏认为肝气虚临证可见气机失调、肝脾不和、元气上脱与大气下陷证候。对于肝气虚的治疗,张氏提出以补肝、脾、肾为切入点,补肝气当补中寓疏,同时应重视补肾健脾,临证擅长使用黄芪、山萸肉升发固守以补肝气。  相似文献   

7.
黄芪疏肝,古今医家论述较少,明确提出此论者首推张锡纯先生。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解”条下谓:“……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阐明  相似文献   

8.
尝观《医学衷中参西录》,见张氏之于汗法,说理透辟,经验丰富,学术观颇有独到处,然以有关文字散见各篇,未能清疏,令人不得注重,故特不揣谫陋,撮举大要,冀资鉴证。一、发汗未必汗药张氏基于“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汗。”的认识,认为“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发汗也。”故即如补气之黄芪、滋阴之熟地、敛汗之山萸、清火之知母等药,张氏都能用来发汗。例如:1.用黄芪发汗:因汗以阴精为原,赖阳气以运,故胸中大气虚者,若不予补气,即投发汗重剂麻黄汤,  相似文献   

9.
“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各随其宜。肝有相火,则有泻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  相似文献   

10.
鲜药历史悠久,张锡纯对鲜药的使用独树一帜,通过归纳整理《医学衷中参西录》发现张氏运用鲜药的方法、入药方式多样,应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张氏极为重视鲜药清热之性,善用血肉有情之品;鲜药使用量虽大,但多为药食同源之品,简便廉效;鲜药组方精简,张氏喜用单方治大病;用药精准,一物多用,敢于中西药合用,大胆而超前。  相似文献   

11.
谢健  赵淳 《中国中医急症》2000,9(4):172-173
多年来 ,在研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后 ,发现张氏对代赭石研究较深、运用较广 ,尤其是对一些急症如吐衄、中风、喘证、癫狂、痫风等 ,均以代赭石为主药 ,疗效颇佳。兹浅介如下。1 治吐衄张氏治吐衄 ,制寒降汤、清降汤等十余方。张氏云 ,治吐血、衄血 ,“以寒凉重坠之药 ,降其胃气则血止矣。或以温补开通之药 ,降其胃气 ,则血止矣”。方中皆重用赭石 ,疗效颇佳。张氏认为“盖胃腑以腐熟水谷 ,传送饮食为职 ,其中气化 ,原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 ,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 ,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 ,而成呕血之证 ;…  相似文献   

12.
"肝常有余"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肝常有余”之说 ,源于北宋医家钱乙 ,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 ,针对肝气有余 ,易生实变 ,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 ,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 ,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 ,各随其宜。肝有相火 ,则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 ,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余”纯属于病理概念。把“肝常有余”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加以系统阐述的 ,则始于明代的万密斋。万氏在前人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认为“肝常有余”不…  相似文献   

13.
(一)简述镇肝熄风汤之源: 镇肝熄风汤(下简称“本方”),乃近代名医张锡纯所创,为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内外中风方”之一。为治“内中风证”(“脑充血证”)而立,具有镇肝熄风之功。张氏云:“按:镇肝熄风汤,实由建瓴汤加减而成”。“建瓴汤”原乃张氏治脑充血之主方,有效方。其曰:“愚十余年来治愈此证颇多,曾酌定建瓴汤一方,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然张氏所创  相似文献   

14.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对喘息一证的辨证论治、选药立方注重实践,讲求疗效,并有不少独创见解值得我们借鉴与探讨。张氏认为:“喘之为病,《神农本草经》名为吐吸,因吸入之气不能容,而速吐出也。其不容纳之故,有由于肺者,有由于肝肾者...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中药为主,辨证施治。多获良效。尤以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后获益更多。考之《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清代医家——张锡纯遗著。张氏治学严谨,博古通今,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极有参考价值的实用医书。张氏选药组方,更能别具心裁,荟萃众长。多从实际出发,不尚空谈。书中方剂,多为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自拟成方。用之得当,每获良效。今采其书中两方。一为活络效灵丹,一为镇肝熄风汤,加减化裁治愈两则急重症以作学习一得,仅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肝病制方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医家张锡纯,钻研古典医著,遵古而不泥古,主张中西医汇通,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他注重实践,善治肝病,无论对肝之生理病理的认识,还是肝病的辨证论治,皆有独到之处,可谓自成一家。对研究肝病颇具启迪。现仅就其肝病选药制方的规律作如下探讨。1升降并用气之升降,互为其枢,元升则无以降,无降则无以升,即所谓升降相因。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故肝病气机失常者多见,或肝气有余,升发太过;或肝气不足,升发无力;或疏泄不及,气机郁滞;或木不疏土,肝脾气郁等。张锡纯深语气机升降之要理,治疗该类肝病,常以调理气机入手…  相似文献   

17.
薯胵丸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鸡内金条下。原书指出:“鸡内金(三钱)生用,为通月信最要之药,而多用又恐稍损气分,故又多用生山药四两,以培气分也”。笔者将其运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腹泄、慢性肝炎、月经后期,遗精和疳积等病。收到了满意效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秦雪梅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85-1186
张锡纯是我国近代著名医家,河北盐山人。《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毕生临床经验总结,影响深远。该书广泛使用了赭石、朱砂、龙骨、牡蛎、石决明、紫石英、铁落等重镇药,张氏运用重镇药别具匠心;《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篇载方176首,23首方剂中应用了赭石,19首方剂中应用了龙骨、牡蛎,10首方剂中用朱砂。现就其运用赭石、朱砂、龙骨的经验,作一初步探讨。1赭石张氏宗《内经》“阳明厥逆衄呕血”之旨,认为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随之上逆”,遂成吐衄。治以降胃气。张氏认为赭石色赤,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  相似文献   

19.
俞子容云:“近时医者,多执前人肝常有余肾常不足之说,往往举手便用平肝之剂”,不知“四时之所化始于木,究十二经之所养始于肝……故养肝戒怒是摄生之切要也,不可泥前说。”(《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俞氏之言颇有见地。平肝、抑肝、疏肝、泻肝同属伐肝,有其症用之则可,“举手便用”,遂成滥伐,滥伐必戕害肝的生旺之气,于病反而不利。尽管有时肝旺运用伐肝亦能收效,但迅  相似文献   

20.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于1986年9月20日至9月24日在河北省沧州市召开了张锡纯学术思想座谈会,现将会议内容概括介绍如下。一、衷中参西,创新发展中国医学的治学思想吴氏在列举了张氏汲取西学,创新发展中国医学的大量实例后指出:张氏之“衷中参西”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