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蚓激酶抗凝、纤溶机制及其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关系。方法给正常和高凝大鼠口服蚓激酶胶囊(25mg·ml1·100g1体重,3天)后测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纤溶酶原含量和体外血栓形成的变化,以及体内血浆及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上清液中tPA、tPA抑制物(PAI)活性的变化。结果正常和高凝大鼠口服蚓激酶后KPTT明显延长;ELT明显缩短。体外血栓形成仪测定显示血栓长度、重量均明显减小。纤溶酶原含量明显降低。正常大鼠、高凝大鼠血浆tPA活性升高(均为P<005),与纤溶酶原含量降低间呈明显负相关(r=-0872,P<005)。在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中加入蚓激酶(50~200mg/L)后,上清液中tPA活性明显升高(P<001),呈量效依赖关系;但PAI活性无明显变化。蚓激酶溶液中含有tPA活性,其与药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8585,P<005)。结论蚓激酶能部分抑制内凝血途径,激活纤溶,后者又与tPA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发病时患者血浆tPA含量、PAI活性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尤为显著,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体外培养的猪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胰岛素对细胞增殖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抑制物活性的影响。细胞增殖检测采用氚标脱氧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活性测定采用底物显色法。结果发现胰岛素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刺激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增加,均呈剂量依赖性。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在猪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液中不存在,且与胰岛素的刺激与否及作用浓度、时间均无关。此结果提示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致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42例急性心肌梗塞,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证实rt-PA有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的作用。在用药过程中。本组病例未见到严重出血及其他严重副作用。作者对rt-PA的给药时机、应用指征及禁忌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组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应用重组技术制成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它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3h)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也是近年脑缺血卒中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本文参阅近来有关文献,就其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的时间、剂量的选择、疗效、副作用及前景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基因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纤溶因子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R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对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的血浆水平,从第一次PTCA后10天到第二次PTCA之间的6个月内共采静脉血8次进行测定。总病人23例,椐冠状动脉造影分两组:RS11人,单支病变2人,2支病变4人,3支病变4人;非再狭窄(WRS)12人,单支病变3人,2支病变5人,3支病变4人。狭窄程度两组在第一次JPTCA前后分别是84.7±14,85.8±13和38.2±11、37.4±1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PAI-1水平在RS与WRS的不同时间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提示PAI-1水平升高可预告RS。  相似文献   

1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能够特异性地激活纤溶酶原,不易引起系统性纤溶状态,是一种理想的溶栓药物.现将有关tPA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治疗心血管血栓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 (PCI)术后再狭窄方面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VEGF基因在预防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机制、载体的选择、导入途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内膜增殖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包括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迁移至内膜并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内膜增殖基因治疗为预防再狭窄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现就这一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Adhesions are the most frequent complication of abdominopelvic surgery,yet the extent of the problem,and its serious consequences,has not been adequately recognized.Adhesions evolved as a life-saving mecha-nism to limit the spread of intraperitoneal inflammatory conditions.Three different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can independently trigger adhesion formation.Mesothelial cell injury and loss during operations,tissue hypoxia and inflammation each promotes adhesion formation separately,and potentiate the 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转移抑制兔髂股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机制。方法对36只新西兰白兔进行双侧髂股动脉球囊损伤,然后植入镍钛合金自膨胀支架,再分别局部灌注保留腺病毒介导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和生理盐水。术后第3、7、28天分别取各组实验血管段,用X-Gal染色观察外源基因的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壁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细胞凋亡原位检测法确定血管壁细胞的凋亡情况,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管腔的狭窄程度,血液生物化学及组织形态学评价基因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外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成功转染至血管壁细胞并表达成mRNA;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可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P<0.05)、促进其凋亡(P<0.05),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形成(P<0.05),各组动物重要脏器无病理学改变。结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有效抑制了兔髂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和其中31例病人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3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脑血栓形成组血浆t-PA含量高于对照组,PAI-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1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t-PA,PAI-1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t-PA,PAI-1的含量呈正相关;脑血栓形成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浆及脑脊液t-PA,PAI-1抗原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脑血栓形成病人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之病理过程;t-PA及PAI-1抗原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两个重要指标;可用血浆或脑脊液t-PA,PAI-1的含量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广泛应用于有症状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通常并发较高的再狭窄率。冠脉内支架的应用已使再狭窄率从50%下降至20%~30%,然而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一个新的、棘手的问题。理想的药物治疗前途有望,但疗效有限。有些抗血栓药物可减少术后急性血栓形成和某些并发症,有些抗增殖药物在预防再狭窄中已显现出令人激动的前景。通过再狭窄病理生理学特点,综述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药物治疗再狭窄的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包被支架对犬冠状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犬冠状动脉置入过大支架致内膜损伤,建立血管狭窄的动物模型。28个支架平分为基础对照组(单纯蛋白包被支架)和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治疗组(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包被支架),分别置入14只杂种犬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未置入支架的另一支冠状动脉作为正常对照组(n=14)。在不同时点(5 h,1、7、14天和28天)处死动物,术后4周的血管标本做病理切片,部分组织抽提总RNA,应用RT-PCR方法测定不同时点冠状动脉壁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的表达。结果与基础对照组相比,4周后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包被支架组显著抑制新生内膜的形成(P<0.01),面积狭窄率显著降低(P<0.01);与基础对照组相比,在5 h、1、14天和28天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包被支架显著抑制冠状动脉壁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的表达(P<0.05)。在5 h、1天和14天3个时点,二烯丙基三硫化物组与基础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在7天和28天,二烯丙基三硫化物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Restenosis occurred in 30%-40% of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It isthought that vascular elastic recoil, remodeling,thrombosis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SMCs)proliferatio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restenosis. Because intracoronary stents avoided elasticrecoil and remodeling, it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restenosis. However, in-stent restenosis remains amajor problem, occuring in 15% -20% of theseprocedures [1].How to prevent restenosis has been to amajo…  相似文献   

19.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转移对动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日本凝血病毒(HVJ)-人工病毒包膜(AVE)脂质体介导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基因转移对损伤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兔球囊损伤髂动脉局部分别转染含TFPI基因(TFPI组)或pcDNA3.1质粒(空质粒组)的HVJ-AVE脂质体复合物或HVJ-脂质体(空载体组)或生理盐水(盐水组),1,3和7天后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局部TFPI表达;组织病理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各组血栓形成情况;各组实验动物观察6个月评价这种疗法的安全性。结果:TFPI基因转移后1天即检测到TFPI mRNA表达,第3天为高峰;TFPI组血栓形成例数明显少于其它3组(P<0.05);体内凝血指标及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重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变化;各器官未见到HVJ感染及复制迹象。结论:HVJ-AVE脂质体介导TFPI基因转移能够安全而有效地抑制损伤血管局部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血管形成素1(Ang1)基因转染对兔急性心梗后左室功能影响。方法构建含有Ang1的腺病毒粘粒载体,通过转染293细胞进行同源重组制备重组腺病毒颗粒。6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行高位冠状动脉结扎,4只用于急性心梗后循环中VEGF含量的检测,其余60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单纯培养基组(DMEM)与LacZ重组腺病毒组,分别于冠状动脉结扎后心肌内直接注射Ang1重组腺病毒,DMEM与LacZ重组腺病毒。并于转染后第3、14、28d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情况,第3、7、14、28d应用RT PCR方法测定重组腺病毒基因在转染心肌中的表达,第14、28d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心肌内血管生长情况。结果获得的Ang1重组腺病毒滴度为5.6×1011pfu/L。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转染兔缺血心肌后能有效表达目的基因,RT PCR测定提示Ang1基因转染后第3d心肌中即有表达,7、14d仍呈阳性表达,28d未测出。心肌梗死后Ang1组心功能从术后第3d至第28d得到明显改善,其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心肌梗死后左室心肌收缩期截面积与舒张期截面积均明显增加,尤以术后第3d为著,随时间延长均有所缩小,至28d后Ang1组缩小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转染14、28d后Ang1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及αSMA阳性的小动脉性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的Ang1基因在兔缺血心肌中能有效地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能改善缺血心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