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是应用数字计算机程序产生图像的X线检查方法。可用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或静脉注入造影剂进行数字血管造影。 减影技术是首先将组织图像转变成数字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储存,然后将造影剂注入血流获得第二次组织图像也输入计算机,两者数字相减清除了相同结  相似文献   

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CT问世后在放射线诊断中的重要进展。其原理是应用数字计算机程序产生血管图像的X线检查方法它首先将组织图像转变为数字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内储存然后将造影剂注入血流获得第二次组织图像也转变为数字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内。两者数字相减,清除了相同结构的图像,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70年代初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问世后的30余年来,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诸如高分辨力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及PET-CT等新型检查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一方面,这些高分辨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特别是定位诊断有了极大地提高;另一方面,亦将以前肉眼看不到的病变清晰地展现在临床医师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平片在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300例以腰腿痛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分析其临床分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按照Castellvi等标准共检出第5腰椎横突肥大96例,检出率32.0%,对照组检出21例,检出率1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X线平片是诊断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和分型提供直接依据;(2)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是腰痛的常见原因,对慢性腰腿痛患者应常规拍摄X线平片;(3)Ⅰ、Ⅱ型发生率较其他各型高。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一、多层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MSCT)指采用宽探测器技术,即探测器排列数增加,具有4层以上探测器的螺旋CT。它是在1998年北美放射年会上首次正式推出的,是继1972年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进入临床应用和1991年单层螺旋CT(single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SSCT)研制成功之后,CT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常规螺旋CT扫描采用准直宽的扇形X线束,单排探测器,每旋转1w得到1个层面图像。而MSCT采用可调节宽度的锥形X线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挫伤部位的X线照射治疗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70只雌性Wistar大鼠按照纽约大学的重力冲击方法建立大鼠脊髓(T10)损伤动物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10只,其中6组大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后20 min、1 d、2 d、4 d、7 d、17 d)对挫伤部位进行X线(20 Gy)照射,第7组则不予照射(对照组).然后根据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标准评测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快蓝染色对存活6周以上的大鼠进行挫伤脊髓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脊髓挫伤后20 min、1 d、2 d行X线照射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脊髓损伤后的2~3周进展较快,后期恢复缓慢.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应用X线治疗组周边组织残存区面积大于对照组.结论 脊髓挫伤部位伤后早期行X线照射治疗可保护脊髓残存的神经组织,改善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道一例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迟发性外伤性大脑中动脉血管痉挛的病例。 患者,男,42岁。车祸致伤,右侧头部着力,伤后7天因剧烈头痛伴呕吐来诊。X线片见颅骨骨折,CT检查见右侧半球硬膜下血肿(SDH)但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实质出血。保守治疗3天后,患者出现谵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造影术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病最准确的方法。它是采用介入的方法,应用在X线显影的造影剂,对脑部血管进行检查。适用于疑有颅内外血管性病变,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1〕。现将我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复合有VEGF的纳米陶瓷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完全性骨缺损的效果并探求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复合VEGF的纳米陶瓷人工骨(A组)和复合BMP的纳米陶瓷人工骨(B组),在术后不同时期行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成骨体积计算及免疫组化血管染色测局部血管的数量。【结果】在早期(4~8周前), Lane- Sandhu X线评分、成骨体积计算、血管计数,均是A组>B组,组织学切片发现在血管长入、骨生成、骨塑型等方面A组均略早于B组。【结论】VEGF能明显促进纳米陶瓷人工骨的早期血管化和成骨,复合VEGF的纳米陶瓷人工骨骨修复能力与复合BMP的纳米陶瓷人工骨相当甚至略强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通常的血管造影不同.典型的DSA机采用脉冲式曝光,其荧光X线管安装在检查台下方.通过病人的光子流由影象增强器检测.由电视照象机阅读增强器输出的影象.经过放大后的图象信号即被迅速数字化而存入计算机的记忆系统.后者为直线构成的矩阵,  相似文献   

12.
脊髓血管畸形临床诊断困难。现报告1例长期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经核磁共振(MRI)证实的脊髓血管畸形。 病例报告 女,28岁。1975年因感冒发热后出现尿潴留,第一次入院。8岁时也曾一次一日不能排尿。X线平片环枕区、颈、胸、腰椎未见异常。此后复发与缓解五次,病前均有感冒史。诊断:多发性硬化(情况见表)。前二次未给予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核素成象技术是一种用放射性核素示踪的方法显示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技术。自X线CT问世后,放射性核素成象技术也采用了图象重建的模式,研制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Emission Computenzed Tomography,ECT)。按照所用的核物理探测方法,这类装置可以分为二类:(1)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相似文献   

14.
由于神经外科和神经病学对X线检查的需要量逐年增加,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信息量,减少X线负荷,降低检查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萤光血管造影。目前报导萤光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损害的资料已有50篇。作者建议把这种方法叫做萤光脑血管造影。应用MSI-850型萤光血管造影机,包括萤光暗箱和镜头10×10cm萤光暗箱产生图形通过电子光学转换器(зon)、录相机、电视管显示于电示监控银幕、进行目测检查。зon放大图象1.5和2倍。萤光暗箱每秒产生图象0.5~12副。另有X光伦琴暴光计和显影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检测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安全性,探讨采用CTA观察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 17只大耳白兔枕大池注射自体动脉血诱发DCVS,分别在术前、术后第7天行CTA和DSA检杏;另10只组成动态CTA组:分别在注血前、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1天和第14天行CTA检查.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55±0.14)mm,术后(0.95±0.20)mm,DS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61±0.19)mm,术后(1.00±0.17)mm,两种检测方法的测量值经统计学检验是完全等效的.动态CTA显示兔基底动脉住注血后第1天即出现痉挛,第4-11天血管痉挛明显加重,无明显高峰期,持续至第14天仍不能完伞缓解.结论 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为观察兔DCVS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定剂量X线照射对大鼠压迫型脊髓损伤模型组织结构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动脉瘤夹建立大鼠压迫型脊髓损伤模型,70只SpragueDawley大鼠均接受T2节段的脊髓损伤,然后被随机分为2组,照射组在损伤后14d接受X线照射,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第3、7、14、21、28、35和42天接受后肢运动及斜板测定,43d将所有实验大鼠处死后取出脊髓损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70只实验鼠中符合设计要求的共62只,其中照射组32只,对照组30只。X线照射组大鼠的后肢运动恢复及斜板测定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照射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的水肿及坏死区域明显少于对照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而神经元数目则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一定剂量X线照射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区的组织结构并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头皮切口连续间断缝合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第1针按常规进出针,用持针器打方结,线结置于缝合切口左侧,不剪断;(2)第2针出针后,与第1结相连之线尾留3cm,将线头在持针器尖端顺时针绕一圈,用钳口夹住与第1结相连之线尾,打方结,如此方法缝至术毕。(3)拆线时用镊子将线结提起,露出皮内缝线逐一剪断,并将全部缝线一次全部抽掉。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丝素蛋白膜用二氧化硫处理后,可表现出抗凝血活性,但丝素成膜后柔韧性及抗牵拉伸展等性能较差,如果将丝素蛋白涂覆于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表面,并对涂覆后的丝素膜进行磺酸化处理,不但解决了上述不良因素,还能显著改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的血液相容性。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复合血管)的制备过程,并探讨其制备过程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普通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内表面,将制备并浓缩到一定浓度的丝素蛋白溶液均匀涂覆到人工血管内表面,再次使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人工血管内表面的丝素膜进行磺酸化处理。以普通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为对照,进行接触角及磺酸化效果检测。 结果与结论:氩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前后接触角分别为87.7°和65.1°,涂覆丝素蛋白后接触角为106.2°,二氧化硫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接触角为92.9°;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检测对照丝素膜表面仅有微量的硫元素(0.12%)存在,经过二氧化硫等离子体处理后丝素表面的硫元素含量上升到2.89%;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中的S2p峰拟合曲线显示了复合血管表面的S原子主要是磺酸基团(-SO3H)。说明实验已制备出理论上具有抗凝血性能的血管。 关键词:聚四氟乙烯;丝素蛋白;血液相容性;低温等离子体;二氧化硫;人工血管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07  相似文献   

19.
介入神经放射学就是在X线的监测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疾病,如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以及一些头颈肿瘤进行栓塞、溶解、扩张、成形等治疗。在该学科发展20多年的历史中。为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头戏耍外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的治疗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尤其是近10年,由于X线机器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非离子型造影剂、导管、栓塞材料及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加上对神经血管解剖的进一步了解,其治疗范围正在拓宽,治疗效果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介入神经放射学就是在X线的监测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疾病,如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以及一些头颈肿瘤进行栓塞、溶解,扩张,成形等治疗。在该学科发展20多年的历史中,为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头颈外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的治疗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尤其是近10年,由于X线机器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非离子型造影剂、导管、栓塞材料及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加上对神经血管解剖的进一步了解,其治疗范围正在拓宽,治疗效果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