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上皮来源的少见外阴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42例非上皮来源外阴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2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44.1岁;临床表现为外阴肿物者有32例,占76%;有伴随症状者21例,占50%.肿瘤直径1~15 cm不等.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行外阴病灶切除术40例,外阴单纯切除术1例,外阴广泛性切除术1例.术中见肿物直径>10 cm有2例,均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患者.手术切缘干净者41例,1例未切净者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第2次手术切净.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中,最常见的类型,良性肿瘤依次为汗腺瘤(7例,17%)和血管瘤(5例,12%);恶性肿瘤依次为平滑肌肉瘤(3例,7%)和侵袭性血管黏液瘤(2例,5%).结论 非上皮来源的外阴肿瘤少见,组织来源多为间叶组织,大部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是确诊的关键.良性肿瘤治疗上多采取局部病灶切除术,而恶性肿瘤,一般需行扩大切除术或外阴广泛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平滑肌电刺激技术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54例,应用法国PHENIX 8 PLUS,采用血管平滑肌电刺激治疗程序进行治疗,其中50例完成1个疗程治疗。结果 50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例患者治疗后主观症状改善,有效率100%,其中25例(50%)治愈,25例(50%)有效;体征改善有效率54%,27例(54%)有效,23例(46%)无效。结论血管平滑肌电刺激技术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显著、安全,患者易接受,期待为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病人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并初步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共76例,采用聚焦超声进行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局部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阴道镜检查方法观察体征的变化。结果 聚焦超声治疗后平均随访28.3个月(24~60个月),有39例患者治愈(27例为鳞状上皮增生型,12例为硬化性苔癣型),总治愈率为51%(39/76),总有效率达95%(72/76),累计复发率为36%(26/72)。对复发病例在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再次聚焦超声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18例复发后再治疗患者中,6例完全恢复正常,12例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76例患者中,4例(2例鳞状上皮增生型,2例硬化性苔癣型)于治疗后2~4h出现治疗区皮肤少量水疱,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另有2例(1例鳞状上皮增生型,1例硬化性苔癣型)在治疗后2周出现治疗区局部皮肤浅表溃疡,经抗炎、对症及促表皮生长等治疗3周后痊愈。76例患者经24~60个月的临床观察未发现有远期并发症。不同的麻醉方式及不同的病理类型对聚焦超声治疗效果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程越短、年龄越小,聚焦超声治疗的临床效果越好。结论 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安全有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可发生于全身的软组织,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误诊率高[1],肿瘤多呈局部侵袭性生长.2003年我院收治1例巨大外阴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自发出血导致失血性贫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外阴上皮内瘤变与外阴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阴鳞状上皮癌 (以下简称外阴癌 )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 %以上 ,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 3 %~ 5 % [1] ,好发于绝经后妇女 ,其 5年存活率为 5 8 9%~ 6 8 9% [1] 。外阴上皮内瘤变 (VIN)是外阴鳞状上皮的不典型增生 ,属外阴癌的癌前病变 ,大部分VIN患者经治疗后可消退 ,有些则可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外阴VINⅢ接受过治疗者发展为外阴浸润癌的比例为 3 8% ,未接受治疗者可高达87 5 % [2 ] 。VIN和外阴癌在病因方面有相近之外 ,与多种因素的作用有关 ,但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受到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类。1 病毒感染病毒感…  相似文献   

6.
由于外阴白色病变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常规的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治,因此复发率高。对外阴白色病变施行有效的治疗,成了妇科医师非常关心的问题。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2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外阴癌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率约为1.8/10万。外阴癌的临床和流行学研究已集中于种族团体中流行的类型。已发现与外阴癌有关的重要危险因素是有其他的生殖系癌瘤、慢性外阴炎、外阴癌前病变(外阴上皮内肿瘤,VIN)、吸烟及生殖疣病史。人乳头状瘤病毒正在探索(HPVs)在外阴癌的发生中直接起作用的可能性。现有调查资料可提出一种假说:外阴癌至少含有二种或更多的亚型。  相似文献   

8.
外阴海绵状血管瘤3例新疆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830028)孙友兰耿丽红例112岁,住院号226577。发现外阴紫色肿物12年,迅速增大2个月,于1996年6月16日入院。其母发现患儿生后左侧大阴唇有一青紫色稍高出皮肤花生粒大肿物,逐渐增大,无...  相似文献   

9.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90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聚焦超声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聚焦超声治疗的941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状上皮增生型498例(占52.9%),硬化性苔癣型342例(占36.4%),硬化性苔癣伴增生(混合)型101例(占10.7%)。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0.8岁。平均病程为6.2年(3个月~45年),于治疗后6、12个月评价其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以治愈及有效例数计算有效率)。结果 941例患者中900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治疗后6个月,临床治愈434例(占48.2%),有效420例(占46.7%),无效46例(占5.1%),治疗后6个月的有效率为94.9%。治疗后12个月的有效率为83.7%。治疗后12个月有101例患者再次出现明显的外阴瘙痒症状(占11.2%),再次给予聚焦超声治疗,其中90例达到临床有效。900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阴道周围组织(尿道或直肠)损伤等并发症,但有50例患者(5.6%)在治疗中及1周后出现皮肤水泡及局部浅表溃疡,经对症治疗后全部愈合。结论 聚焦超声是当前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瘙痒无比却又查不出什么异常,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症状却始终得不到好转,直到有一天被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如此“幽默”的病名让不少患者啼笑皆非。专家却告诉大家:此营养非彼营养,不可掉以轻心! 什么是“外阴营养不良” 外阴营养不良又称外阴白斑,是指外阴局部神经与血管营养障碍引起的组织变性与色素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常把外阴局部的皮肤与黏膜变白变粗或萎缩型疾病,统称为“外阴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1.
        外阴癌(carcinoma of the vulva)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3%~5%,多发生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肿瘤可发生于外阴的皮肤、黏膜及其附件组织,主要病理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肉瘤,还包括转移性癌。外阴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是因为75岁及以上老龄妇女外阴癌的发病率增加,可能与外阴的硬化苔藓病变等非肿瘤性上皮病变和高龄导致上皮细胞出现非典型性增生有关,并且50岁以上的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主要是人乳头瘤病毒16和18型)相关的外阴癌,VIN是其癌前病变,80%未治疗的外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外阴浸润癌。  相似文献   

12.
外阴癌是特殊部位的表皮癌。由于该部位湿度大.末梢神经丰富,敏感性高,使放射治疗等某些治疗手段受到限制。目前对外阴癌的治疗,早期采用单一手术治疗.中晚期多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或化疗的综合治疗,随着对外阴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患者传统观念的改变、防癌知识的提高,使较多的早期癌被及时发现以及患者对治疗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不仪要求提高治愈率,还对治疗后外阴功能的保留和外观修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手术治疗一改过去经典的传统的单一术式——外阴联合根治术(Taussig’s和Way’s术式)即广泛外阴切除和双腹股沟或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而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尤其是对术式选择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3.
外阴派杰病伴糖尿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56岁,以反复外阴瘙痒2年为主诉入院。患者绝经7年,自述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瘙痒,搔抓后有小片状表浅溃疡灶,曾于多次外院就诊,均诊断为外阴炎,予外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瘙痒症状减轻,但仍反复发作。既往糖尿病10余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较为理想。脑膜瘤术后5年,现遗留语言障碍及肢体活动障碍。入院查体:双侧腹股沟未及肿大淋巴结。外阴老年型,阴蒂及双侧大阴唇皮肤可见散在红斑、脱屑、渗液、结痂等湿疹样改变,会阴及肛门部未见病灶(图1)。阴道通畅,未见异常分泌物,宫颈萎缩,表面光滑,子宫体萎缩,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行外阴双侧大阴唇皮肤多点活检,病理回报:外阴派杰氏病。完善术前各项检查,除外乳腺派杰氏病以及其他脏器肿瘤后,  相似文献   

14.
外阴瘙痒症484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瘙痒症484例病因分析夏立照,周世荣,夏玲玲,杨永成在妇科门诊,外阴瘙痒症在已婚妇女中较为常见,其病因颇复杂,已知滴虫、霉菌、淋病双球菌、阴虱、疥螨等均可引起,部分病例找不到病原菌。查明病因有利于治疗和预防,我们自1986~1992年对484例外...  相似文献   

15.
外阴疣状癌     
外阴疣状癌(verucouscarcinomaofthevulva)是发生于外阴的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属鳞状细胞癌的特殊亚型,其组织学分化良好,局部呈浸润性生长,较少转移,患者预后好,但易复发。其病因不明,有的学者认为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omavirus,hPV)有关,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至2007年2月我们使用国产高强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仪治疗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onneoplastic epithelial disorders of skin and mucosa,NED),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双外阴1例     
患者 2 0岁 ,因外阴发育异常 2 0年于 2 0 0 3年 6月 1 5日来我院门诊检查。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外阴发育异常 ,脐部有一约 1 0cm× 1 0cm× 1 0cm囊性膨出 ,随生长该膨出区域逐渐下移至耻骨上。 1 4岁初潮 ,月经基本规律 ,无痛经。自幼排尿、排便不能自控 ,两侧外阴口均可排尿、排便、排月经血。其父母非近亲结婚 ,妊娠史无异常。体格检查 :一般状态好 ,身高 1 4 4cm ,体重 4 8kg ,双手间距 1 4 7cm ,双乳房发育正常。腹部平坦 ,无脐 ,耻骨联合骨性缺如。于耻骨区可见约 1 0cm× 1 0cm× 1 0cm皮肤异常区 ,呈粉红色 ,质地软。于此区可及 3个触…  相似文献   

18.
外阴假性湿疣的病理学观察及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夏明玉,朱文元,卢勤,李红霞,徐赞,王维外阴假性湿疣(pseudocondylomaofvulva)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在临床和病理上均易混淆。为探讨其病理学的鉴别要点,我们对16例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及密度改变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对沈阳市妇婴医院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在外阴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外阴硬化性苔藓(VLS)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值为10.10,在VIN组织中MVD值为32.70,两者与正常皮肤(N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VSH)组织中MVD值为22.84,3种病变中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VD在VLS真皮中表达较NS、VSH和VIN低,提示VLS组织存在真皮微循环障碍。在VIN中MVD值较VSH高,提示MVD增加加速了异型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0.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minoma,BCC)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特别是颜面部,也可发生于外阴部,约占外阴恶性肿瘤的2.0%,13%。我们对资料完整的7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对其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预后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