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48例颈脊髓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6例,A组深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遇到阻力后上提0.5~1 cm;B组浅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C组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C组效果好于A、B两组。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深度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峰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3):209-20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A组(浅吸痰)30例,B组(深吸痰)30例,C组(吸引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30例,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痰痂堵塞、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吸痰导管插入深度按厘米加刻度标记,以气管插管或切开导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有效、安全的吸痰深度。方法:将60例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各20例,A组为浅吸痰,即将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B组为深吸痰,即将吸痰导管插入气管直至遇到阻力,再上提1~2 cm;C组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观察比较三组吸痰后吸痰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B、C组吸痰后有效性指标与A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C组吸痰后安全性指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吸痰管插入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处行吸痰的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深吸痰方式的效果,而且其引起的并发症相对较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小,是较浅吸痰与深吸痰更合理、更可取的吸痰深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12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各40例。A组为浅吸痰,即将吸痰导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的长度;B组为深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时再上提1~2 cm;C组为间歇声门下吸痰:即在喉镜下挑起会厌,窥见声门后插入吸痰管吸痰。比较3组吸痰安全性及吸痰效果。结果 C组呛咳、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氧症、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及B组(P0.05),B组呛咳、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氧症、气道黏膜出血率高于A组(P0.05),而A组肺部感染高于B组(P0.05)。C组日吸痰量、吸痰次数明显少于A、B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短于A组、B组(P0.05)。结论声门下间歇吸痰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降低吸痰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提高吸痰效果,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患者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21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咳嗽反射的强弱分为A组115例和B组95例.A组患者咳嗽反射强,痰液能自行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1.5 cm).B组患者无咳嗽反射或咳嗽反射弱,痰液不能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3.0cm).对2组患者吸痰效果、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对A组患者采用浅吸和对B组患者采用深吸方法,都能有效吸引,2组患者的吸痰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应结合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与气管切开套管型号采用具体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1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咳嗽反射的强弱分为A组115例和B组95例。A组患者咳嗽反射强,痰液能自行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1.5cm)。B组患者无咳嗽反射或咳嗽反射弱,痰液不能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3.0cm)。对2组患者吸痰效果、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对A组患者采用浅吸和对B组患者采用深吸方法,都能有效吸引,2组患者的吸痰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应结合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与气管切开套管型号采用具体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吸痰管引导结合鼻腔填充丁卡因胶浆充分润滑用于经鼻气管插管,探讨其对减轻鼻腔黏膜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需经鼻气管插管全麻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吸痰管引导组)、B(鼻腔润滑组)、C(对照组)三组,每组30例,A组麻醉前用丁卡因胶浆填充插管侧鼻腔,气管导管前1/3的外表面涂上丁卡因胶浆,麻醉后用14F抗静电高分子吸痰管通过气管导管并超出导管10cm,先将吸痰管插入鼻腔并通过鼻后孔,然后插入气管导管;B组不用吸痰管引导,插管及润滑方式同A组;C组鼻腔内不滴入丁卡因胶浆,其余同B组。3组鼻腔内均不使用血管收缩剂。观察项目:气管插管一次通鼻后孔例数及其所需时间,鼻腔出血情况。结果一次通过率A组(96.7%)明显高于C组(80.0%)(P〈0.05),鼻腔出血率C组(40.0%)明显高于A(10.0%)、B(23.3%)两组(P〈0.05),A组一次通过鼻后孔时间(11.10±2.87)s明显较B(13.48±3.58)s、C(14.88±4.08)s两组短(P〈0.01)。结论吸痰管引导结合鼻腔填充丁卡因胶浆充分润滑用于经鼻气管插管能有效减轻插管对鼻腔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吸痰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吸痰管是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护理用具,现常用的一次性吸痰管和封闭式吸痰管,在使用中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或不灵便,或价格高,为此,我们吸取各类型吸痰管之长处,设计了一种便捷式手持吸痰管,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2年10月选择全麻手术结束后没有拔出气管导管,入恢复室等待复苏的患者90例(排除10岁以下儿童).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特制吸痰管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和常规吸痰管组(B组30例,男14例,女16例;C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当患者具备拔管指征后,拔出气管导管前需常规用吸痰管吸尽气管导管和口腔内的分泌物.A组用手持吸痰管,B、C组用普通吸痰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氧气管插入的最合适深度.方法 将气管切开患者氧气管插入深度分为1 cm、2 cm、3 cm、4 cm、5 cm、6 cm共6组,观察患者吸痰前后各组的SpO2变化,吸痰后SpO2回升至正常所需时间.结果 吸痰前SpO2:氧气管插入气管套管深度1 ~6 cm时SpO2均数值均>96%.吸痰后SpO2:氧气管插入深度≥4 cm时SpO2维持在正常水平.吸痰后SpO2回升至正常所需时间:插入深度4 cm以上所需时间明显短于3 cm以下.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氧气管插入深度以4cm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提高昏迷伴气管切开患者胃管置入成功的方法.方法 将114例昏迷伴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8例.A组采用常规方法置入胃管;B组胃管插入16~18 cm时将气管套管前托0.5~1 cm,再将胃管插入;C组先将介入导丝置入胃管内,再用常规法缓慢插入胃管.比较三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插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78.9%、B组65.8%、C组13.1%,B组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A组60.5%、B组78.9%、C组79.4%,B组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导丝支撑胃管插入法较传统置胃管法一次成功率高,置管不良反应小,患者痛苦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更适合于清除气管插管气囊上滞留物的拔管方法.方法 将101例拔管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和B组51例.A组采用正压技术,即在患者吸气末应用简易呼吸器快速向气管插管内送气,同时放开气囊,将气囊上滞留物吹至口腔并及时吸净,再拔出气管插管.B组采用传统方法,放开气囊后,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末端,边吸痰边拔除气管插管.观察2种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总量、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对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效果A组优于B组,P<0.05.结论 采用简易呼吸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后拔管,清除较彻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吸痰深度。方法对入住ICU的61例COPD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吸引管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头端),另一组为实验组(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至有阻力感时后退1~2 cm),观察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及气道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5 m in的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的差值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吸痰后20 m in气道阻力的下降值,实验组(-19.62±7.91)明显大于对照组(-13.64±5.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机械通气初期,分泌物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可以减少吸痰频次,缓解气道阻力,有效改善缺氧时间。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由于局部刺激 ,多数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呛咳、憋气、小气道痉挛等症状 ,产生惧怕心理而不合作 ,不能将痰液吸净 ,使机体的氧合功能受到影响。我们试用小剂量利多卡因行呼吸道粘膜表面麻醉 ,减轻了患者吸痰时的痛苦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观察组 18例中男 12例 ,女 6例 ,8~ 72岁 ,平均 5 6 2岁 ,气管插管 7例 ,气管切开 11例 ,用小剂量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法吸痰 432例次 ;对照组 14例中男 11例 ,女 3例 ,9~ 6 8岁 ,平均 5 4 1岁 ,气管插管 4例 ,气管切开 10例 ,用传统方法吸痰5 6 0例次。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中气囊的管理与医院感染相关性。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已撤呼吸机)需行高压氧舱治疗的患者随机等分为A组和B组,A组入高压氧舱前采取气管切开套管下吸痰,并用干燥的10 ml注射器予气囊增加3~5 ml空气,行高压氧舱治疗后,用干燥10 ml注射器予气囊放掉3~5 ml空气;B组入高压氧舱前采取气管切开套管下吸痰,行高压氧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后血氧饱和度、痰痂率、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血氧饱和度90%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痰痂、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加强气囊的管理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便捷吸痰器缓解一次性气管切开插管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5月有创机械通气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便捷吸痰器,对照组应用一次性气管切开插管。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处、口鼻处有无分泌物外溢;并对两组因呼吸窘迫所致氧饱和度下降、口鼻吸痰及套囊放气吸痰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处有分泌物者5例,口鼻处有分泌物者2例,经口鼻吸痰2例,经套囊放气吸痰3例,呼吸窘迫1例,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插管便捷吸痰器有助于改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又可缓解患者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给患者带来的诸多不良症状。  相似文献   

16.
吸痰管引导经鼻气管插管通过鼻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吸痰管引导经鼻气管插管通过鼻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需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颌面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鼻腔和气管表麻及麻黄碱滴鼻后直接将气管插管插入鼻孔;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鼻腔和气管表麻及麻黄碱滴鼻后将吸痰管先插入气管插管并超出8~10cm左右后再插入鼻孔。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通过鼻腔到达咽腔的时间及鼻腔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通过鼻腔的出血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6.67%vs30.00%,P<0.05);气管插管进入到咽腔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10±3)svs(21±5)s;P<0.05]。结论应用吸痰管引导经鼻气管插管通过鼻腔,能减少鼻腔出血,降低麻醉风险。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工气道吸痰管插入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置入气管或经鼻 (口腔 )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用以清除气道分泌物 ,辅助通气及治疗肺部疾病 ,人工气道已成为老年呼吸衰竭病人主要的抢救治疗手段。常见的人工气道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实施人工气道的患者依靠气管内吸痰 ,以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良好的肺通气和肺换气。本文回顾性分析 1 5 3例老年人工气道患者发生 6 4 2例次吸痰管插入困难的原因 ,旨在探讨其处理及预防措施 ,确保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质量 ,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我院监护室 1 999年 1月~ 2 0 0 3年 1 2…  相似文献   

18.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术(closed endotrached suctioning,CS),现将其在ICU中的应用及管理综述如下。1CS应用方法将密闭式吸痰系统三通分别与患者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Y型管、负压吸引装置相连,形成密闭吸引系统。气道湿化接头接注射器推注湿化液或用输液器滴入湿化液。吸痰时左手持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连接处,拇指或食指控制吸引阀,右手接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插入所需深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与常规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差异。方法:将104例气管切开呼吸机撤机后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人工鼻组)、B组(持续微量泵组)和C组(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组),研究期间,测量并记录每日环境温度、每日同一气管切开口位置温度和湿度、研究开始及结束时血氧饱和度(Sa O2)、吸痰量和吸痰次数,评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结果 :在气道温湿度、血氧饱和度、吸痰量、吸痰次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控制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方面,C组优于其余两组。结论:采用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较常规湿化方法好。  相似文献   

20.
吸痰管诱导经鼻气管插管治疗呼吸衰竭的配合及护理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鼻气管插管可作为择期气管插管的首选途径,但盲探经鼻气管插管操作困难,成功率不高[1]。我科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以吸痰管经鼻插入气管成功后再诱导气管插管导入的方法,快速、准确、安全地建立人工气道,成功救治了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的患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共施行吸痰管诱导经鼻气管插管术患者26例,均为COPD伴呼吸衰竭。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3岁。留置气管插管时间3~24d,平均8d。26例患者均获得气管插管成功,并经过机械通气病情好转出院。二、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