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血尿酸水平与动脉硬化早期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随机按年龄分层抽样方法,抽取≥40岁的某矿场工人5 440例,按照血尿酸水平进行分组,多因素分析血尿酸与cIMT的关系. 结果 (1)5 294例研究对象纳入统计分析,非高尿酸组4 739例(89.5%),高尿酸组555例(10.5%).(2)高尿酸组的年龄、cIMT、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对数转换后的甘油三酯(Log-TG)、总胆固醇(TC)、肌酐(Cr)的均值和饮酒、喜盐、锻炼比例均高于非高尿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相关因素后,血尿酸每增加1 mg/dL,cIMT增加分别为:总人群0.01 mm(95%CI:0.01~0.01,P<0.05),女性0.03 mm(95%CI:0.02~0.04,P<0.05),男性0 mm(95% CI:0.00~0.01,P=0.07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相关因素后,高尿酸组cIMT≥1 mm的风险是非高尿酸组的倍数分别为:总人群是1.27倍(95%CI:1.01~1.60,P<0.05)、女性是1.99倍(95%CI:1.29~3.06,P<0.05)、男性是1.06倍(95%CI:0.81~1.39,P=0.67). 结论 女性的血尿酸水平与cIMT增厚有关,高尿酸血症可能更易发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2.
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方法 分别对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0名进行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结果 两组均显示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莉  姜静 《西部医学》2010,22(1):142-143
目的探讨冠心痛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内-中膜厚度和有无动脉硬化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例冠心病患者中,3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1%;非冠心病组35例中有10例(28.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时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64例HFRS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浆中IL-17水平,比较不同分型和分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血浆IL-17浓度.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分期的HFRS患者血浆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不同分型的HFRS患者血浆IL-17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FRS患者血浆中IL-17水平增高,IL-17可能参与了HFRS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人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早期防治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5例肾精不足证、50例肝阳上亢证、65例痰湿中阻证高血压病患者(共17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IMT,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Lp-PLA2表达,比较和分析各组间IMT值、Lp-PLA2表达的差异。【结果】各证型之间颈动脉IMT值及Lp-PLA2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中阻组颈动脉硬化比例及Lp-PLA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结论】从"痰"论治可能更有利于早期防治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NO)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脑梗死患者,按CIMT将患者分为三组,CIMT<0.9 mm组26例,0.9 mm≤CIMT≤1.2 mm组80例,CIMT>1.2 mm组24例,同时检测三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和NO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NO水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IMT的增加,NO水平逐渐下降。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IMT严重程度与NO水平呈弱负相关。结论:外周血NO水平可以作为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血清白介素-10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内分泌科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住院T2DM患者共60例,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IMT将其分为三组:IMT正常组(IMT〈1.0 mm)20例、IMT增厚组(1.0 mm≤IMT≤1.2 mm)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IMT〉1.2 mm)20例。同时从健康查体者中选取20名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均晨起空腹,记录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计算体重指数。口服75 g葡萄糖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采空腹静脉血10 ml,测定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脂及血清IL-10浓度。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结果:T2DM患者的颈动脉IMT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即使IMT正常的T2DM患者的IMT值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IMT正常的T2DM患者的血清IL-10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并且在三组不同IMT的T2DM组,IL-10水平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10水平与IMT、BMI、WC、FBG、HbA1c、TC、TG、LDL-C及HOMA-IR呈负相关,其中与IMT的相关系数最高(r=-0.74,P〈0.01)。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10水平下降、病程、TG升高、HbA1c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与颈动脉IMT呈明显负相关,提示IL-10降低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EDD)可作为监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早期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的改变,及二者相互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60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EDD及颈动脉IMT和斑块。分析肱动脉EDD与颈动脉IMT相关性。结果颈动脉IMT,EH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检出率EH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EH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颈动脉IMT与肱动脉EDD呈显著负相关(r=-0.646,P<0.01)。结论 EH患者早期即存在肱动脉EDD减低及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IMT增厚与肱动脉EDD减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IL)-23和IL-17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方法收集75例COPD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23和IL-17水平。经t检验比较血浆IL-23和IL-17水平在COPD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与COPD患者病程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COPD患者中血浆IL-23与IL-17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中血浆IL-23和IL-17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L-23:751.17±155.36 vs 686.88±147.36ng/L,t=2.644,P=0.009;IL-17:1.79±0.21 vs 1.71±0.17ng/L,t=2.614,P=0.010)。与稳定期COPD患者相比较,急性加重期患者中血浆IL-23和IL-17的平均水平亦显著升高(IL-23:801.31±141.69 vs 717.75±128.74ng/L,t=2.645,P=0.010;IL-17:2.36±0.12 vs 1.41±0.16ng/L,t=27.714,P<0.00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COPD患者中血浆IL-23水平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349,P=0.011)。结论血浆IL-23和IL-17水平可能参与COPD的形成,并能影响疾病的病程。COPD患者中血浆IL-23水平与IL-17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分别选取34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作为A组,30例全期型高血压(SDH)患者作为B组,32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患者作为C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脉压(P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MT)。结果:A组患者的PP和血HCY水平分别为(83.53±8.07)mmHg、(27.54±4.16)mmol/L,均高于B组、C组、D组患者,且A组的平均颈动脉IMT为(1.86±0.27)mm,与D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H患者的脉压与血HCY及IMT呈正相关。A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1.2%、61.8%,明显高于B、C、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的PP增大与血HCY水平升高和颈动脉IMT增加有关。PP和HCY是IS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93名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IMT检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各自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支冠脉病变组IMT明显增厚(P<0.05),2支病变组IMT显著大于1支病变组(P<0.05),3支病变组IMT明显大于2支病变组(P<0.05)。高血压痛、糖尿病患者IMT显著高于其各自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进展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30例EH患者和50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的血浆Lp-PLA2水平,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130例EH患者中伴发CAS者75例,其中无斑块18例,稳定斑块32例,不稳定斑块25例。结果 EH伴发CAS者的Lp-PLA2中位数水平为(98~589)ng/ml,平均258 ng/ml,明显高于单纯EH者[102(59~195)ng/ml]和健康对照组[68(10~153)ng/ml],P<0.01;血浆Lp-PLA2诊断EH伴发CAS的ROC曲线AUC为0.971,当以177.5 ng/ml为临界值时,其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5.3%(64/75)、97.1%(102/105)、95.5%(64/67)、90.3%(102/113)、92.2%(166/180)。EH伴发CAS患者中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分别平均为169 ng/ml、249 ng/ml、372 n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p-PLA2检测对EH患者早期CAS有预测意义,为CAS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肥胖度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3~10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肥胖和/或高血压青年患者120例,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Ⅰ组25例、Ⅱ组41例、Ⅲ组44例、Ⅳ组10例,其中1级高血压44例、2级高血压52例、3级高血压24例.比较不同高血压水平及肥胖度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IMT,经Spearman秩检验分析肥胖前状态(BMI<30.0 kg/m2)及肥胖(BMI≥30.0 kg/m2)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斑块检出率、IMT均随着高血压及肥胖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各组间斑块检出率、IMT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当BMI<30.0 kg/m2时,SBP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886,P=0.000),而DBP与IMT无相关性(r=0.319,P=0.086);当BMI≥30.0 kg/m2时,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7,P=0.000;r=0.394,P=0.001).结论 高血压和肥胖均可导致IMT增加,肥胖前状态患者SBP与IMT及肥胖患者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IMT可为预测青年肥胖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90例,分为白大衣高血压组(A组,n=30),非白大衣高血压组(B组,n=30)及健康对照组(C组,n=30);以多普勒超声测定IMT值,检测、比较各组间TNF-α、IL-6、MDA、SOD、IMT水平。结果三组患者TNF-α、IL-6、MDA、IMT水平B组高于A组(P〈0.05或P〈0.01),A组高于C组(P〈0.01);而SOD水平C组高于A组(P〈0.01),A组高于B组(P〈0.01)。结论白大衣高血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MDA、SOD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介于EH者与正常血压者之间,反映白大衣高血压时机体已产生免疫调节与自身保护,并且引起靶器官的损害,提示白大衣高血压是介于高血压与正常血压之间的临床状态,应视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早期的表现之一,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了解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干预研究。方法对1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有斑块者随机分成降压、降压 降脂两组,6个月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结果(1)高血压合并症越多,斑块检出率越高,斑块严重程度分级越高;(2)6个月后降压 降脂组较单纯降压组颈动脉斑块有明显回退(P<0.05)。结论(1)颈动脉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反映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2)他汀类降脂药对稳定、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Cys 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Hcy水平,以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36±0.24)mg/L和(1.03±0.13)m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TG、TC、LDL-C、HDL-C、FPG、Hey水平及颈动脉IMT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水平与TC、TG、HDL-C、LDL-C、FPG均无相关性(r=0.076、-0.158、-0.040、0.012、-0.176,P均>0.05),而与血Hey及颈动脉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871、0.819,P均<0.01)。结论高Cys C血症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与血Hey呈正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