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小叶增生病的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乳腺小叶增生病妇科常见的多发病,临床上多见于20~45岁妇女。笔者根据患者年龄、症状及舌脉来辨证分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分型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病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中医称为“乳癖”,此病可发于青春期至绝经期后的各年龄段,据统计,有2~4%的癌变可能,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用中药对乳腺病辨证分型治疗8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医周期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三个月,结果痊愈58例,显效30例,有效12例.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病针灸治疗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规范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辨证分型,我们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了近3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乳腺增生病针灸治疗及辨证分型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规范乳腺增生病的分型,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乳腺增生病辨证分型研究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乳腺增生病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常形成可触及的肿块,既非肿瘤,也非炎症。乳腺增生病居乳腺病发病率的首位,随着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乳腺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现代医学对本病疗效不确切,中医药则对乳腺增生病有着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乳腺增生病属于祖国医学的“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上。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可分为气滞、痰凝、血瘀等3方面。作者在长期运用冷光透照检查乳房疾病中发现乳腺增生呈现3种图像。搜集桂林市中医院门诊729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乳房冷光透照图像,按其特征分气滞、痰凝、血瘀3型,使其与临床辨证分型相吻合。本文拟对乳腺增生病冷光透照所见的气滞、痰凝、血瘀3型图像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乳腺增生病患者除了肿块疼痛外,在情绪上也有明显的变化,常常有烦躁、易怒、恐惧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所以临床上既要重视药物治疗又不能忽视心理治疗,两者结合可提高治愈率,并可防止乳腺增生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在B超图像中的分布关系。方法对169例乳腺增生病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行B超检查。了解B超检测结果与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腺体生理类型:肝郁气滞证和痰瘀互结证都以Ⅱ型为主;冲任失调证则以Ⅲ型为主。腺体病理类型:肝郁气滞证主要为蜂窝网络型;痰瘀互结证主要为低回声、囊肿型;冲任失调证主要为导管增宽型。结论乳腺增生病不同中医分型的B超图像都有不同的特征,参考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 HDB)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有增高趋势,故引起广泛关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已取得可喜进展,现将其研究概况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陆氏[1]认为其发生与冲任二脉关系至为密切,肾气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痰瘀凝滞为发病之标。姜氏[2、3]认为肝郁肾虚是其发病之本,早期以肝郁为主,晚期以肾虚为主;气滞、痰凝、血瘀为发病之…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辩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关系,方法:服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为冲任失调型及肝郁痰凝型,观察患者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乳腺增生病、肝郁痰型患者5-羟色胺、雌二醇、催乳素、雌二醇与孕酮比例异常升高(分别为P<0.05、P<0.01、P<0.001、P<0.05),冲任失调型患者孕酮、睾酮明显降低(均为P<0.001),催乳素(P<0.001)、雌二醇与孕酮比值、雌二醇与睾酮比值,促卵泡刺激素与促黄体生成素比值异常升高(均为P<0.01)。两组比较,肝郁痰凝型5-羧色胺、雌二醇、催乳素、雌二醇与孕酮比值升高尤为明显(分别为P<0.05、P<0.01、P<0.001、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发病与神经内分泌密切相关,神经内分泌失调为中医辨证分型病理基础之一,为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形态以及病理形态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380例乳腺增生病经辨证分为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冲任失调型,均实施手术治疗,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不同证型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形态。结果:380例当中,单纯增生339例,占89.21%;非典型增生41例,占10.79%;肝郁气滞型病理表现以一般增生和腺病为主,痰瘀互结型和冲任失调型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高于肝郁气滞型。结论: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癌变几率小于痰瘀互结型和冲任失调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与钼靶X线的关系,确立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299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三型,均进行钼靶X线检查。观察不同分型患者钼靶X线影像学特征。结果:肝郁气滞型以小叶型、结节型为主,痰瘀互结型以小叶型为主,冲任失调型以结节型为主。结论:乳腺增生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的钼靶X线影像学改变特征各不相同,钼靶X线影像学改变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田增光 《河北中医》1994,16(5):25-26
通过改变相应的条件,研究了在低压下合成降冰片烯的可能性,为了得到较多的目标产品,对其生成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  相似文献   

14.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倡“用现代的新科技包括西医的新技术作为工具去发扬中医”,并提出了“五诊十纲”理论,影像学检查是中医望诊的延伸,为进一步提高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分类的准确性,此文对近年来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检查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分析超声、钼靶及MRI对中医辨证分型的价值,以期从影像学的角度为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标准化、科学化的依据及规范化的中医药治疗,开拓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乳腺增生病的有效途径。方法:将慢性乳腺增生病分为肝郁痰凝型、血瘀痰结型及冲任失调兼气虚痰凝型。采用中药神效瓜萎汤为基础方,随症化裁。结果:治疗100例,治愈53例,好转42例,总有效率95%。结论;本方案中辨证施具有使理气解郁,通络散结,调理冲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8—05—2009—05门诊就诊的3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6.52岁,病程最长18年,最短3个月,平均病程(3.23±1.03)年。35例患者中,已婚已育18例(51.43%),已婚未育9例(25.71%),未婚未育8例(22.86%)。另选取健康体检者9例作正常对照组,一般情况与乳腺增生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乳腺增生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关系.方法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为冲任失调型及肝郁痰凝型,观察患者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乳腺增生病,肝郁痰凝型患者5-羟色胺、雌二醇、催乳素、雌二醇与孕酮比例异常升高(分别为P《0.05、P《0.01、P《0.001、P《0.05),冲任失调型患者孕酮、睾酮明显降低(均为P《0.001),催乳素(P《0.001)、雌二醇与孕酮比值、雌二醇与睾酮比值、促卵泡刺激素与促黄体生成素比值异常升高(均为P《0.01).两组比较,肝郁痰凝型5-羟色胺、雌二醇、催乳素、雌二醇与孕酮比值升高尤为明显(分别为P《0.05、P《0.01、P《0.001、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发病与神经内分泌密切相关,神经内分泌失调为中医辨证分型病理基础之一,为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宏艳 《天津中医》2001,18(6):49-50
  相似文献   

19.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乳腺增生病是青中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包块,月经来潮前几日乳房胀痛,病程长、易复发,有癌变倾向。随着超声影象的发展,对该病的诊断愈显其优越性。自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们对140例乳腺增生病的超声特征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