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根治术后156例Ⅰ、Ⅱ期宫颈癌患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形态,年龄与淋显相关,病理类型及宫体转移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临床分期晚,病理分级差,肌层浸润≥1/2,肿瘤直径≥4cm,内生型肿瘤,年龄≤35为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5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的相关因素。结果 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形态、年龄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 ,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意义。结论 临床分期晚、病理分级差、肌层浸润 >1/ 3、肿瘤直径≥ 3cm、内生型肿瘤、年龄≤ 40岁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7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32例(18.60%)发生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68.8%(22/32例);其次为髂外淋巴结转移为34.4%(11/32例),髂内淋巴结转移为25.0%(8/32例),宫旁淋巴结转移21.9%(7/32例),髂总淋巴结转移15.6%(5/32例).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1/2者发生率为87.5%(28/32),<1/2者为12.5%(4/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P>0.05).接受新辅助化疗者盆腹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0.6%(13/32),未接受新辅助化疗者为59.4%(19/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层浸润≥1/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可减少盆腹腔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奶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的相关因素,结果: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形态、年龄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意义,结论:临床分期晚、病理分级差、肌龄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移无相关意义,结论:临床分期晚、病理分级差、肌层浸润>1/3、肿瘤直径≥3cm、内生型肿瘤、年龄≤40岁为淋巴结转移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Ⅰb和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  朱滔 《中国肿瘤》2002,11(8):489-490
回顾性分析296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b和Ⅱa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盆腔淋巴结清除数、阳性数及转移频度。结果表明,盆腔淋巴结检出率受临床与病理多种因素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宫颈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及脉管侵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肌层浸润≥1/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肌层浸润≥l/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子宫颈癌Ⅰ、Ⅱ期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24例Ⅰ、Ⅱ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腔内A点放疗后,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盆腔淋巴结阳性者补充放疗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求生存率,差异检验用log-rank,多因素采用Cox模型.结果124例总的3年生存率为96.7%,5年生存率为70.2%.单因素有显著意义的为病理、临床分型和盆腔淋巴结阳性等3项因素,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宫颈癌根治性手术要彻底清扫淋巴结及提高辅助治疗手段,对改善子宫颈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影响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红兵 《肿瘤防治研究》2002,29(4):315-315,323
 目的 了解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116例宫颈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6 .6 7% ,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为 34.6 1% ,放疗未控及复发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 35 .2 9%。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体积及生长方式有直接关系。结论 宫颈癌病人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体积、生长方式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因素 ,术前应充分考虑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探讨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影响相关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住院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314例早期(Ⅰb~Ⅱa期)宫颈癌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影响其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结果  314例病例5年生存率为88.0%, 复发率为13.4%。单因素分析显示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时间不良因素(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3组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组数 < 3组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2)。单因素分析示SCCAg、FIGO分期、肿瘤直径、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宫旁组织浸润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治疗前SCCAg > 3 ng/mL(P < 0.001, OR=4.966)、深肌层浸润(P=0.001, OR=5.503)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结论  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治疗前SCCAg > 3 ng/mL、深肌层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丁丽珠  李诚信 《中国癌症杂志》2004,14(6):558-559,562
目的 :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放疗对Ⅰb~Ⅱb期宫颈癌高危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Ⅰb~Ⅱb期宫颈癌高危患者 (巨块型、分化差、未分化或腺癌 ) ,分术前化疗组、术前放疗组、以及同期治疗直接行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盆淋清扫术为对照组。结果 :①新辅助化疗组 4 0例 ,盆腔淋巴转移 2例 ,与单手术组 (46 / 2 30 )比较盆腔淋巴转移显著减少 (P <0 .0 2 )。化疗敏感者 (33/ 4 0 )的盆腔淋巴转移危险降低 (P =0 .0 2 7)。②术前腔内放疗 16例可以缩小肿瘤病灶但对盆腔淋巴转移作用不大 (P >0 .0 5 )。结论 :术前化疗对Ⅰb~Ⅱb期宫颈癌高危患者有效 ,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 ,消除淋巴结转移和亚临床病灶 ,改善长期存活 ,减少术后辅助放疗机率 ,为提高生存质量带来益处。化疗不敏感者可能预后不良。术前腔内放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 ,但对预后可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0年12月~200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收治的189 例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附件转移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术后病理类型中子宫内膜样腺癌、腺鳞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13.1% 、44.4% 、8.3% ,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G1、G2、G3 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是2.3% 、14.2% 、31.3% ,各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层浸润深度中无肌层浸润、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8.0% 、35.4% ,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附件转移者与无附件转移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1.5% 、6.4%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 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只有各肌层浸润深度及附件转移与否引起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腺鳞癌、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肌层浸润深度及附件转移与否是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8.76%(119/634),年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形态、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前放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年龄≤35岁,临床分期晚,肿瘤浸润≥1/2,溃疡型肿瘤,病理分化差均为宫颈癌淋巴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272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2例宫颈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52例(19.11%),显著独立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宫旁浸润、脉管癌栓.结论 闭孔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内淋巴结为宫颈癌最易受累区域,肿瘤大小超过4 cm、浸润深度超过75%、脉管癌栓阳性、宫旁浸润阳性的宫颈癌患者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群体,在临床治疗中,应确保宫旁切除范围,并实施系统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其意义。方法子宫内膜癌247例分为伴有淋巴结转移组及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组,对两组病例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宫颈间质浸润及脉管浸润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伴有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者占28.57%,低分化占33.33%;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高分化占49.56%,低分化占1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组中,无肌层浸润0例,肌层浸润深度<1/2占33.33%,肌层浸润深度≥1/2占66.67%,脉管浸润占47.62%,宫颈浸润占47.62%;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组中,无肌层浸润占11.5%,肌层浸润深度<1/2占66.81%,肌层浸润深度≥1/2占21.68%,脉管浸润占7.08%,宫颈浸润病例占7.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浸润、宫颈间质浸润、肌层浸润深度≥1/2及低分化与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8.76%(119/634),年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形态、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术前放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年龄≤35岁,临床分期晚,肿瘤浸润≥1/2,溃疡型肿瘤,病理分化差均为宫颈癌淋巴转移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淋巴结状态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以手术治疗为主的Ⅰb、Ⅱ期宫颈癌228例中的42例淋巴结转移病例,淋巴结转移率18.42%。对淋巴结分布、状态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切除的淋巴结数目12~36个,平均23个。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其余依次为髂内、髂外、髂总、股深淋巴结,左侧多于右侧, (P<0. 05)。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1. 31 %, 3例髂总淋巴结阳性者皆为临床分期Ⅱ期、生长类型为内生型。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6.59%,内生型者、肿瘤直径≥4cm发生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 01)。25例发生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其中肿瘤直径≥4cm、内生型者易有多个淋巴结转移且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盆腔淋巴结切除对临床Ⅰb、Ⅱ期宫颈癌是必要的,但无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盆腔淋巴结状态及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可作为预后指标,以便术后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Feng SY  Zhang YN  Liu JG 《癌症》2005,24(10):1261-1266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综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与预后分析的报道鲜见。本文综合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布规律及预后因素,探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对205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行广泛全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4%(50/2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有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临床分期、宫颈管及宫颈阴道部浸润深度、宫旁韧带侵犯;SCC-Ag超过4μg/L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4.2倍(P<0.001,OR=4.212)。多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和宫颈管肌层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闭孔及闭孔窝区(48.0%);60.0%转移病例存在多组淋巴结转移,并出现跳跃式转移现象。淋巴结转移与宫颈深肌层侵犯、宫旁浸润之间关系密切,72.0%的淋巴结转移者同时存宫颈深肌层浸润,90.9%的宫旁韧带浸润者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补充放疗者的5年生存率较未作放疗者高(89.1%vs45.5%,P=0.012)。结论:治疗前血清SCC-Ag>4μg/L、宫颈阴道部深肌层浸润、宫旁韧带受侵,特别是临床分期晚、宫颈管深肌层浸润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提高。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高的病例,应行标准的宫颈癌根治术,以保证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及足够的宫旁切除范围。对病理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补充放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新辅助化疗(NACT)后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内细胞凋亡,探讨新辅助化疗能否通过促进淋巴结内癌细胞凋亡控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2002年2月至2008年10月间104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的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比较了其中54例宫颈原发癌灶的情况。  结果  54例宫颈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总体反应率为74.07%(40/54),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37%(11/54)低于直接手术组的40.00%(20/50)。NACT组盆腔淋巴结和宫颈原发癌灶中Caspase-3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率(AI)明显高于直接手术组(P < 0.05);且盆腔淋巴结中细胞凋亡率(AI)与原发灶呈正相关(r=0.316,P=0.01)。  结论  新辅助化疗通过诱导淋巴结内癌细胞凋亡从而控制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探究影响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3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情况、肿瘤宫旁浸润情况及患者术前化疗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00例宫颈癌患者,3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占11.7%.临床分期为Ⅱ期的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Ⅰ期的3.283倍;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4 cm的2.332倍;浸润深度≥1/2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1/2的1.823倍;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739倍;宫旁浸润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672倍.结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和脉管癌栓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