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尿中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表达在膀胱上皮肿瘤诊断、术后复发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 ELISA法检测 33例膀胱移行上皮肿瘤患者以及 5例正常对照者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33例膀胱上皮细胞肿瘤患者中30例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 ,阳性率为 90 .91% ,5例健康对照组检测均为阴性 ,统计学差别极显著 (P <0 .0 1)。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无关联。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 ,对早期诊断膀胱上皮肿瘤和疗效预后判断是高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晔  程庆书  王小平  周勇安  黄立军  徐鉷 《医学争鸣》2003,24(23):2199-2202
目的 :研究Bcl 2 ,p5 3及端粒酶异常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并探讨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用改良的端粒重复扩增法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 .方法 :(TRAP PCR ELISA)检测NSCLC组织端粒酶表达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Bcl 2和 p5 3蛋白表达 .结果 :在 6 2例NSCLC中 ,Bcl 2及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 5 .2 %和 5 3.2 % .无淋巴结转移者Bcl 2表达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 (5 9.4 %vs2 4 .0 % ,P <0 .0 5 ) ;Ⅱ +Ⅲ期Bcl 2表达阳性率为 2 0 % ,明显低于Ⅰ期 (P <0 .0 5 ) .p5 3表达与肿瘤的类型、大小及 pTNM分期显著相关 (P <0 .0 5 ) .Bcl 2与p5 3表达活性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9.6 %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 (P <0 .0 1 ) ;淋巴结有无转移 (P <0 .0 5 )显著相关 .不同pTNM分期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端粒酶活性与Bcl 2表达无相关性(P >0 .0 5 ) ,而端粒酶活性与p5 3蛋白表达有显著相关性 ,在p5 3阳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高 (P <0 .0 1 ) .结论 :p5 3,Bcl 2及端粒酶异常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 ,其表达变化的综合分析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 :4 0例大肠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5%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 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提示 :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 ,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胃癌、胃黏膜肠化生及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相关性及端粒酶激活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3种胃癌细胞株、26例胃癌、10例胃黏膜肠化生和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和hTERT表达.结果:3种胃癌细胞株、24例胃癌组织有端粒酶活性;4例肠化生端粒酶活性较弱;36例正常胃黏膜标本未测到端粒酶活性.hTERT在26例胃癌组织、5例肠化胃黏膜中表达;正常胃黏膜无表达.端粒酶活性、hTERT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结论:hTERT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表达,端粒酶的激活是胃癌形成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在肿瘤恶性度评估 ,预测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31例肺癌组织切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 ,分为端粒酶阳性与端粒酶阴性两组 ,通过病理检查、细胞周期DNA倍体分析、PTNM分期 ,对端粒酶阳性与端粒酶阴性两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31例肺癌组织切除标本中 ,有 1 1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其阳性率为 35 % (1 1 / 31 )。 1 1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病例在病理分型、细胞周期DNA倍体分析、PTNM分期指标中均显示较高恶性度 ,提示预后不良。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肺癌组织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是提示肿瘤恶性度高、预后不良的一个有价值的综合性指标。值得临床作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CEA-mRNA和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 ( CEA- m RNA)和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 ( 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 74例 NSCLC肺癌组织采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CEA- m RNA和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 -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并与 38例肺癌组织边缘的正常组织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肺癌组织 CEA- m RNA和端粒酶活性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7.8%和 77% ,二者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病理类型无关 ( P>0 .0 5 ) ,二者呈正相关 ( χ2 =70 .481 ,P=0 .0 0 ,r=0 .793) ,COX回归显示肺癌患者的预后与端粒酶表达有关。结论 :CEA- m RNA和端粒酶活性在 NSCL C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 ,端粒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及mdm2基因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P法 )检测 38例膀胱组织标本中端粒酶及mdm2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端粒酶在G1和Tis- 1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低于在G2 G3和T2 - 4中的阳性表达率 ,初发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复发组 (P <0 .0 5)。mdm2基因蛋白在Tis- 1肿瘤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T2 - 4中阳性表达率 (P<0 .0 5) ,初发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复发组中阳性表达率 (P <0 .0 5)。随着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高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 ,而mdm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端粒酶阳性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无关 ,mdm2阴性表达的病例生存率较低。结论 端粒酶染色阳性与mdm2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两者表达均可作为判定膀胱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且mdm2阳性表达可提供膀胱癌患者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TRAP ELISA定量及TRAP 银染定性方法 ,对 36例宫颈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2 5例非癌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91 6 7%(33/ 36 )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 ,而对照组 2 5例中仅 1例 (4 %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 ;宫颈癌和对照组端粒酶活性均值分别为 (1 5 80± 0 831) ,(0 0 38± 0 0 2 3)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端粒酶活性高低与宫颈癌临床分期、体积大小无关 ,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肿瘤分化程度越差 ,端粒酶活性越高 ,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活性可能与宫颈癌某些临床病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elomerase PCR ELISA法对41例膀胱部组织和2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41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34例,阳性率82.9%,2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例,阳性率4.3%。两组端粒酶活性比较,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密切相关,端粒酶活化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端粒酶可作为早期发现膀胱癌、术后随诊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2.
端粒酶活性在人乳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端粒酶活性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异同,探讨其在乳癌诊断中的意义和与普遍认定的预后指标间的关系。方法:用端凿重复扩增(TRAP)检测了54例乳腺癌、4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54例乳癌中49例(90.74%)显示端粒酶活性,1例纤维腺瘤有弱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及分期有关,而与腋淋巴结转移及雌,孕激素受体之间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浸润性乳癌及极少数纤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膀胱癌中活性表达及其与膀胱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利用TRAP银染法对32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粘膜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32例膀胱肿瘤中有26例表达阳性(81.25%),而10例正常膀胱组织均无端粒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χ2=18.018,P<0.05)。G 1级肿瘤阳性结果为7/11,G 2级为12/13,G 3级为7/8;T a~T 1期阳性者为15/20,T 2~T 4期为11/12,统计学分析证实与分期分级不相关。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膀胱肿瘤的发生有关,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elomerasePCRELISA法对 41例膀胱癌组织和2 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41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 34例 ,阳性率 82 9% ,2 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阳性 1例 ,阳性率 4 3%。两组端粒酶活性比较 ,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密切相关 ,端粒酶活化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端粒酶可作为早期发现膀胱癌、术后随诊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5.
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Yang S  Fang D  Luo Y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07-209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的活性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7例、肠上皮化生(IM)18例、异型增生(Dys)8例及胃癌(GC)65例(包括3例早期胃癌)。结果CAG、IM、Dys及GC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T)未检出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以上各组(P<0.01~0.05)。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亦明显高于CAG、IM及Dys组(P<0.01);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不仅在胃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得到,而且在胃粘膜癌前病变或疾病中亦有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TRAP)方法检测胶质瘤病例67例,其中Ⅱ级组30例,阳性8例(26.7%);Ⅲ级组16例,阳性11例(68.7%);Ⅳ级21例,阳性17例(80.9%)。结果67例胶质瘤中36例(53.7%)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阳性率随肿瘤级别增高而增(P<0.05)。结论胶质瘤瘤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阳性率随肿瘤级别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17.
人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 ELISA法检测 2 1份卵巢肿瘤组织 (其中恶性 8份、良性 13份 )及 4份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87.5 0 % ,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的 7.69%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正常卵巢组织阳性率为 2 5 .0 0 % ,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例化疗后复发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其端粒酶活性呈弱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微小RNA(micro RNA, MiR)-14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80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41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MiR-141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iR-141 mRNA在膀胱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不同性别、年龄的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4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不同分级、分期、肌层有无浸润、有无远处转移等,其癌组织中MiR-14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级、肿瘤分期、转移与否、组织中MiR-141表达量与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分级、肿瘤分期、转移与否、MiR-141表达水平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141低表达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显著高于MiR-141高表达患者(P<0.05)。结论:MiR-141在膀胱癌组织中呈高表达;MiR-141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是否转移及预后情况具有相关性,可为膀胱癌患者早期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