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行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 肿瘤主要位于鞍旁,并不同程度涉及鞍内,呈"哑铃"形、内小外大的"葫芦"形、不规则形或类圆形,周围均无水肿.T2WI呈较明显高信号,T1WI呈稍低或较低信号,DWI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异常强化.6例平扫或增强扫描信号欠均匀.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25例(7例男性,18例女性;平均年龄50.6岁,范围28~74岁).采用1.5T或3.0T超导系统(GE Signa)MRI检查,包括T1WI、T2WI和增强后T1WI扫描.结果:病灶大小2.5~6cm(平均4.30cm),右侧17例,左侧8例.T1WI上24例病灶相对于白质呈低信号,仅1例呈高信号.T:WI上22例呈显著高信号,2例呈混杂信号,1例呈显著高信号伴部分流空信号.注射对比剂后10例呈显著均匀强化,其余15例呈显著不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者均表现为增强扫描第二时相强化范围扩大.16例为累及鞍内的横向不对称哑铃形肿块,7例为球形肿块(其中2例可见小部分伸入鞍内),2例为分叶状肿块累及鞍旁和鞍内.所有病例均不伴邻近颞叶脑组织水肿,颈内动脉被推移或包绕.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MRI特征为鞍旁肿块或鞍旁累及鞍内的肿块,呈横向哑铃形或球形,境界清楚,T2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或不均匀进行性强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9例,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MRI扫描病灶形态呈哑铃状或类圆形,边界清楚,T1WI 6例呈脑灰质信号,3例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 9例均呈类似于脑脊液的均匀极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均匀显著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1例.结论 MRI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内与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MRI检查45例,CT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42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27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 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 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MRI在鉴别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鞍旁肿瘤MRI影像表现,观察MR影像特征.结果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均可同时侵犯鞍内及鞍旁,但两者MRI信号有特征性,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信号强度类似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强化显著,可见延迟强化.脑膜瘤呈等T1、T2信号,T2WI信号强度与脑灰质信号近似,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度弥漫性强化,相应部位可见脑膜线样强化.结论 MRI平扫加增强能明确显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及脑膜瘤的不同信号改变、强化特点及内部结构特点,其MRI信号特点对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资料,经CT检查18例,6例增强扫描,MR检查28例,10例增强扫描,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做伽马刀治疗,14例随诊证实。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稍高或混杂密度影,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少数可表现为血肿密度,增强扫描轻度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MR典型表现为T2WI及T1WI高低不均匀信号,呈"爆米花"样,周边可见低信号环,部分病灶为T2WI中央高、周边低信号,T1WI略低信号,边界模糊;T2WI为高信号,T1WI中央高、周边低信号;少数病灶表现为T2WI、T1WI均为高信号且信号均匀。DWI呈中间混有高信号的不均匀黑色低信号或均匀黑色低信号且较T1WI及T2WI范围加大,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或无明显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以MRI表现更典型,MRI检查T2WI及DWI序列是诊断及随访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行磁共振平扫检查,同时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5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颈段、2例位于腰骶段.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6例呈等T1WI信号,2例呈长T1WI信号,1例呈短T1WI信号,9例呈长T2WI信号影,增强扫描4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MRI信号因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不同时期出血成分沉积及血栓形成、胶质增生而表现多样.结论 MRI对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确诊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9例均行MRT1WI和T2WI,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中,7例位于胸椎椎管,2例位于颈胸椎椎管;9例肿瘤均沿脊椎纵轴、呈梭形或长条形生长,主要位于椎管内硬膜外腔;横轴面图像上肿块呈钳状包绕、推压邻近脊髓,2例肿瘤侵犯、压迫相邻的椎间孔并使其扩大,且经椎间孔突入椎旁间隙呈哑铃状。9例肿瘤中7例信号均匀,于T1WI上呈低信号,于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较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2例肿瘤合并出血,T1WI和T2WI上均呈不均匀混杂信号。9例中2例合并椎体血管瘤。结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均有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2例有X线平片检查,10例有CT检查。结果单发病灶31例,2~4个多发病灶者4例,共检出43个病灶。SE序列T1WI上33个病灶呈中等略高信号,T2WI上全部病灶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33个病灶内及周边可见高信号的病变,Flash2d序列21个病灶T1WI上高信号被抑制,12个病灶内T1WI上高信号未被抑制。Gd-DTPA增强扫描39个病灶呈明显强化,但强化不甚均匀,其内可见点条状不强化影。结论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在MRI表现上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诊断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曹亚先  张雪林   《放射学实践》2010,25(7):796-798
目的:探讨MRI对四肢肌间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肌间海绵状血管瘤13例,术前行MRSET1WI、T2WI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13例中3例肿瘤位于上肢,10例位于下肢,其中有4例位于膝关节附近。12例表现为单发的团块状病灶,1例为多个病灶。病灶大小不等,最长径1.5~20.1cm。T2WI上瘤灶呈均匀或混杂高信号;T1WI上5例呈低信号,5例呈等信号,3例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近关节者与远离关节者表现有较大差异,1例位于膝关节附近者导致膝关节广泛受损,另1例位于腘窝者导致邻近软骨组织增生并致膝关节挛缩畸形,余11例无周围组织明显受累征象。结论:四肢肌间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对其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