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多病因心衰加重的病因和心率变异性及24 h平均心率对老年多病因心衰的评定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患两种以上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患者123例为病例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病例组分为心功能正常组23例,心功能Ⅰ级组19例,心功能Ⅱ级组59例,心功能Ⅲ~Ⅳ级组22例。同期选择3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不同级别心衰患者的病因、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和24 h平均心率。结果与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Ⅰ级组、心功能Ⅱ级组比较,陈旧性心肌梗死比例在心功能Ⅲ~Ⅳ级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SDNN、SDANN、SDNN Index、r MSSD、p NN50低于对照组(P0.05),24 h平均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Ⅰ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进行组间两两比较,SDNN、SDANN、SDNN Index、r MSSD、p NN50和24 h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Ⅳ级组和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Ⅰ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比较,SDNN、SDANN、SDNN Index、r MSSD、p NN50均降低(P0.05),24 h平均心率升高(P0.05)。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是老年多病因心衰加重的主要病因,心率变异性和24 h平均心率对评价心功能Ⅲ~Ⅳ级的老年多病因心衰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的134例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 mg,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肥厚改善情况、心律失常疗效及心功能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VST、LVPWT、LVMI均较对照组低,LVEF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方面,观察组病人总有效率为91.04%,对照组5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57%,对照组6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丹红注射液可以逆转慢性心衰病人心肌肥厚,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难治性心衰病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观察组26例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后给予左西孟旦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呼吸困难和心功能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2.31%、88.46%,与对照组的61.54%和57.69%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7.69%,对照组11.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心衰疗效显著,能快速改善病人的LVEF、NT-proBNP、FS水平,不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入选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non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NOHCM)病人30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病人25例,健康正常者40名为对照组。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3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及心律失常的差异,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包括24h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 h内连续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 Index)、所有邻近窦性R 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 MSSD)、相邻两个窦性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心搏数占全部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HOCM组及NOHCM组的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均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CM组在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SDNN-Index、PNN 50上低于NOHCM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SD在HOCM组及NOHC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CM组及NOHCM组的各项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多源室性早搏、R on T现象、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在HOCM组均高于NOHCM组(P0.05)。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在HOCM组与NOHC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CM病人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提示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功能平衡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特别是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发肺动脉栓塞(PE)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接诊的96例AECOPD患者,按是否伴发肺动脉栓塞分为两组,观察组为26例AECOPD伴发PE患者,对照组为70例AECOPD患者。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检查结果,分析AECOPD伴发PE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咳嗽、呼吸困难、干湿性罗音及晕厥症状发生率没有较大区别,观察组发热、咯血、胸痛、胸腔积液及不对称下肢水肿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压积(PCT)没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Pa O2、Pa CO2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更低,观察组患者WBC、Hb、肺动脉压、ET-1及D-二聚体(D-D)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长期卧床占65.38%,心功能不全占42.31%,既往肺血栓栓塞症史占26.92%,脑血栓意外占23.08%,恶性肿瘤占19.23%,6周内手术史占15.38%,下肢外伤史占11.54%;对照组长期卧床占14.29%,心功能不全占21.43%,既往肺血栓栓塞症史占2.86%,脑血栓意外占2.86%,恶性肿瘤占5.71%;观察组继发性危险因素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伴发PE的发生率较高,长期卧床、心功能不全及既往肺血栓栓塞症史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并对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给予胺碘酮+常规治疗)和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QT离散度(QTc)变化情况,根据患者心功能及心律改善情况评价疗效,并比较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心功能及心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49%vs 65.85%;87.81%vs 75.61%),血压、心率及QTc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律,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心电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两组心电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94.0%、78.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室性早搏数、短阵室速数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室性早搏数、短阵室速数明显低于对照组、QTc间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0%,显著低于对照组26.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可更好地降低室性早搏及短阵室速数,改善患者心功能,且用药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特点。方法入选156例冠心病患者及128例正常体检人员,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心功能(LVEF)并分组为射血分数正常组(LVEF≥50%)和射血分数下降组(LVEF50%),同时对冠心病组进行不同年龄段的分组,计算各组的心率变异性参数: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的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NN间期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5分钟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通过组间比较分析,分析比较各组间HRV参数的特点。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SDNN(96.2±28.8 ms vs.138.1±27.7 ms)、SDANN(79.4±27.1 ms vs.130.4±28.2ms)、RMSSD(24.3±9.8 ms vs.31.2±9.3 ms)、pNN50(8.5±3.2 ms vs.12.3±3.9 ms)及HF(233.6±95.5 ms2 vs.292.3±100.2 ms2)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心病患者中,射血分数下降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TP、HF均较射血分数正常组患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组间SDNN、TP以及RMSSD、pNN50、LF、H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45岁组SDANN高于55~6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射血分数下降会进一步加重自主神经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实施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20例在常规基础上加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DBP、SBP、HR等指标无差异,经治疗后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静脉炎、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与对照组20.00%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血压及心率指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寻找有效的护理途径。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98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51例,年龄46~83岁,平均(60.8±8.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比较两组出院时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心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84%vs.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较常规护理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时间,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心率变异(HRV)、心室晚电位(VLP)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价值。方法 40例AMI患者HRV(SDNN)、VLP测定,与4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SDNN(87.9±25.07ms)与对照组(13.37±35.96ms)比较明显减低(P<0.001),AMI组VLP阳性(11例)与正常组(1例)比较明显增高(P<0.01)。梗塞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组与非事件组HRV(SDNN)、VLP比较相差显著(P<0.005)。对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预测方面,HRV特异性为93.55%,相对危险性为10.50,VLP敏感性为44.4%。二者结合特异性、相对危险性增加。结论 二项指标均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如同时检测可望提高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动态心电图变化。方法 113例中男102例,女11例。年龄61-93岁,平均(75.4±9.8)岁。左心衰竭病史1-12年,平均(4.5±3.1)年。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做24 h动态心电图;稳定2周后再做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动态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早搏、房速、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均较稳定期显著增多(P〈0.05或0.01)。结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可诱发多种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因此应高度重视急性左心衰竭的心律失常,加强对心律失常的观察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碎裂QRS波(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RV)、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120例。男性99例,女性21例,2882岁,平均(60±13)岁。根据12导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3组:A组:fQRS组、B组:病理性Q波组、C组:fQRS合并病理性Q波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室性心律失常、HRV各项时域参数指标;心脏彩超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3组间比较分析。结果①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指标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Ⅲ级、ⅣA级、ⅣB级比较,A组(34.2%、36.8%、26.3%)、C组(33.3%、28.3%、16.7%)发生率均高于B组(9.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②AMI患者A组、C组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时域参数指标(SDNN、SDA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标)较B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③AMI患者的LVDD A组(51.71±8.44)、C组(50.32±7.35)的显著高于B组(45.14±6.44),LVEF A组(46.92±6.96)、C组(49.00±7.80)低于B组(53.23±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MI患者fQRS波的出现可能与①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HVR明显降低有关;②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心电图指标-P波变异度(Pw-d)和QT变异度(QT-d)在其围术期发生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到2018年12月入本院来自高原地区先心病患儿60例,其中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患儿30例为A组,不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患儿30例为B组,同时选择本院儿科住院患儿(无先天性心脏病)30例为对照组,用心电图测定每一个先心病患儿的Pw-d和QT-d,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如果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的还需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确认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的类型。 结果 A组的QT平均时长、QT-d、P平均时长、Pw-d和平均心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A组的Pw-d或QT-d与射血分数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平均肺动脉压、右室基底部内径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24 h心电图提示:A组10例出现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3%,B组及C组均无心律失常,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心房扑动2例,房颤2例。心律失常患者的QT平均时长、QT-d、、Pw-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患者(均P<0.01) 结论 高原地区先心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心电图指标Pw-d和QT-d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对术后早期各种心律失常诊治具有较重要的临床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并探讨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9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心电图V2导联Tp-Te间期,并采用心率校正得出槡Tp-Te/RR。比较患者与健康组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的差别;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组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较存活组均明显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Tp-Te间期延长,Tp-Te间期变化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对患者Tp-Te间期进行研究有助于患者临床预后的判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在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应用以及对高危患者进行预警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21例健康体检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分别将两组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心率减速力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rMSSD),并研究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组异常心率减速力的发生率高达84.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中的SDNN呈正相关(r=0.618,P<0.05),与rMSSD也呈正相关(r=0.557,P<0.05)。平均随访48个月,其中心率减速力高风险组猝死率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数值明显降低,和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可作为定量检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以及筛选高危患者的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电图变化对中青年甲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门诊就诊且初次诊断为甲亢的75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并且选择75例来我院体检,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群的心电图资料作为对照。结果 甲亢组患者心电图改变37例(49.33%),正常对照组心电图改变23例(30.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电图改变主要为ST段、T波的改变。甲亢组心率明显快于正常对照组,甲亢组心率(77.72±12.98)次/min,正常对照组心率(71.29±10.14)次/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亢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率女性患者(61.70%)明显高于男性患者(32.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亢组相对于对照组QT间期缩短、QTc间期延长、P波振幅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亢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心电图对甲亢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情况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的相关性,预测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113例已确诊AMI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进行时域分析(主要参数为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监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然后随访患者1年。结果:SDNN<50 ms,预测高危险水平的患者31例;SDNN介于50 ms~100 ms,预测中危险水平患者36例;SDNN介于100 ms~150 ms,预测低危险水平患者46例。高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9例,猝死6例;中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9例,猝死1例;低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无猝死。3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P<0.05,心脏猝死率比较,P<0.01。结论:HRV减小程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有正相关性,HRV在预测AMI患者的危险性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Zeng Q  Zhang G  Cao L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10):667-669
目的 了解四氢巴马汀对哇巴因诱发家兔在体心脏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家兔14只,分为四氢巴马汀组和对照组,记录家兔右室单相动作电位和体表Ⅱ导联心电图,比较用哇巴因前后两组的单组动作电位和心电图变化。结果 两组的延迟后除极发生率和迟后除极配对间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四氢巴马汀组的迟后除极振幅和触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四氢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方法对肝硬化组90例和正常对照组78例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分析和心率减速力(DC)分析。结果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DNN、SDA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 <0.01),DC 值明显降低(P <0.05)。对于不同 Child-pugh 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病变程度越重,HRV 各项指标值和 DC 值降低越明显。结论不同分级肝功能损害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均可发生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