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伟荣  刘蓉萍 《内科》2013,8(1):46+78-46,78
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最常见药物[1]。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药物性肝损害,这种情况在合并有乙肝病毒感染、糖尿病、营养不良、HIV/AIDS患者及老年患者中显得尤为突出。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认识及防治水平,笔者对2010~2011年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1例,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相似文献   

3.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868例初治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与患者的年龄、结核病类型、用药时程以及有无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与性别无关。肝炎病毒感染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更重、发生肝损用药时程更短。结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肝功能的变化,尤其对高危人群如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肝炎病毒感染者和老年人,需预防性应用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   总被引:133,自引:1,他引:133  
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郭英江崔德健近十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严重反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较差,卫生知识不够普及,结核病发病率较高。1990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结核病患病率为523/10万,痰菌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唐振祥 《山东医药》2009,49(42):75-76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65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肝损害,分析引起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及特点。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6.6%(65/391)。其中营养不良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高于营养好者(29.6%和13.2%,P〈0.01),HbsAg阳性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高于HbsAg阴性者(51.2%和12.4%,P〈0.01),有饮酒史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者(37.0%和15.1%,P〈0.01)。结论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营养不良、HbsAg阳性、饮酒史与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是常见的 ,药物性肝病临床上可表现为肝炎 ,脂肪肝 ,胆汁瘀积 (或药物性黄疸 ) ,肝硬化 ,以及少见但可致命的暴发性肝衰竭。因而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 2 0 0 1年 15 0例肺结核治疗中 ,治疗方案中均有 HR或 HRZ。其中男性 10 7例 ,女性 4 3例 ;年龄 19~ 84岁 ,平均 4 8.8岁。主要通过询问病史、用药史 ,临床症状 ,肝功能化验 ,以及停药后的反应作综合判断。当患者有确切的含 HR或 HRZ治疗方案时 ,用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黄疸以及肝功能损害的表…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出现的时间、程度及治疗后肝功恢复正常的时间。方法对54例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多出现在用药后4周内,以2—4周为最多,表现在胃肠道不适及ALT增高,经保肝药物治疗或调整抗结核药2周内肝功多能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肝功均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红艳  张燕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45-2046
目的 探讨肺结核治疗中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的因素及其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 肺结核治疗期间肝损害除抗结核药物外,还与患者年龄、性别、营养不良、酗酒、肝病史及肺结核本身有关,根据肝损害程度保肝治疗疗效大多较好.结论 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预后佷重要,化疗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板式抗结核药肝损害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抗结核药肝损害病例。结果板式抗结核药更易引起肝损害。  相似文献   

10.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已成为药物性肝炎最常见的因为之一,是结核患者停止化疗的主要因为.因此,减少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已成为结核化疗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植物有效成分防治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情况,希望有助于该类药物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肺结核化疗中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LI)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到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肺结核合并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病例100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一时间段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肺结核无合并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病例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所有的病例肺结核病的初/复治、肺结核病变范围、痰涂片找结核菌情况,合并肺外结核、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嗜酒史、原有除乙肝外的其它肝病史、糖尿病、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共12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影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OR=3.113、P=0.005)、嗜酒史(OR=3.427、P=0.008)、原有除乙肝外的其它肝病史(OR=2.359、P=0.032)、呼吸衰竭(OR=1.622、P=0.045)、心功能不全(OR=1.700、P=0.015)、低蛋白血症(OR=1.860、P=0.012)和贫血(OR=1.718、P=0.014)等7项。结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嗜酒史、原有除乙肝外的其它肝病史、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任淑君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40-2042
目的 了解抗结核药物所致脂肪肝和DILI的发生机率与关系.方法 选取200例经结核病防治机构明确诊断为结核病病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抗结核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能、血脂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完成时均行肝区CT扫描.结果 抗结核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P〈0.05).其中ALT 在治疗后的第1、2、3个月、AST在治疗后的第1、2、3、4个月升高最为明显(P〈0.01).TG、HDL-C、LDL-C、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结论 肝细胞脂肪化病变为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结核治疗中脂肪肝形成则提示DILI已发生.  相似文献   

13.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344例肺结核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用药时间、结核病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大部分在用药两周至两个月时发生,年龄〉60岁、粟粒型肺结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结论:强化期内、老年肺结核、粟粒型肺结核、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应加强临床观察及肝功能监测,并预防性应用保肝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轻度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5)患者接受六味五灵片治疗,1.5g/次,3次/d;对照组(n=30)患者接受甘利欣胶囊治疗,100mg/次,3次/d;均在不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2周,观察治疗第1周、第2周后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变化,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在治疗第1周、第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01),两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两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4.3%和76.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六味五灵片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轻度肝损伤起效快,疗效高,明显优于甘利欣胶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住院结核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B-DILI)的影响因素,并建立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收治的5681例住院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42例,女2339例,将住院治疗过程中发生ATB-DILI的患者作为病例组(214例),非ATB-DILI患者作为对照组(542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结核病情、行为及疾病相关资料等,经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分析影响因素,据此构建Nomogram模型并进行验证。使用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3.8%(214/5681)例患者发生ATB-DILI。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肺外结核(OR=1.876,P<0.001)、营养不良(OR=4.411,P<0.001)、合并基础肝病(OR=4.961,P<0.001)以及间断使用护肝药(OR=2.137,P=0.007)是其发生ATB-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程使用护肝药(OR=0.292,P<0.001)是其保护因素。将以上5个相关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95%CI:0.713~0.786),敏感度0.640,特异度0.752。使用Bootstrap法内部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验证,平均绝对误差0.003,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基本拟合,预测值和实际值一致性较好。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具有较好拟合度(χ2=3.068,P=0.381)。决策曲线显示Nomogram模型在高风险阈值范围(0.10~0.68)时,有着一定的临床实用性。结论本次研究所构建的住院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能为临床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防控ATB-DILI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抗结核药物(ATD)引发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以60例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行相同方案治疗的结核病患者1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手段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ATD引起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60例ATD引起DILI的不良反应报告中以女性为主,占58.33%;平均年龄为46.83±11.24岁,其中40~69岁发生率最高,占56.67%;临床分型中包括40例肝细胞损伤型,13例胆汁淤积型,7例混合型;临床表现以食欲下降、乏力最为显著。风险因素分析中,年龄、基础肝病、糖尿病、胆囊疾病、ALB、TBIL、含吡嗪酰胺、合用其他增加肝毒性药物为TB患者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R软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指数高达0.902,说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运用列线图模型评分预测发生DILI的风险,对结核病患者个体化化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缓解住院压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的DILI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用药史、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结果、DILI分型、用药以及转归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患者住院时间进行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变量进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191例DIL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4例,女77例,年龄11~84岁,平均(50.83±2.7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4(4~41)d。患者年龄、ALT/ALP/TBil的最高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最低水平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388、0.247、0.172、0.487、0.120,P值均0.05);是否有基础肝病史、高血压病史、恶性肿瘤病史、结核病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不同可疑致病药物的使用、DILI治疗方法的不同以及不同分型是DILI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础肝病史、恶性肿瘤病史、中药、解热镇痛药物、ALT/ALP/TBil的最高水平、PTA最低水平、DILI的治疗方法和不同分型是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年龄、基础肝病史、恶性肿瘤病史、中药、解热镇痛药物、ALT/ALP/TBil的最高水平与PTA最低水平、DILI的治疗方法和分型为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加以调控,可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对减轻医疗卫生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明显。DILI发生早期诊治预后较好,但由于DILI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多不能于早期发现,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肝衰竭,病死率升高,且晚期DILI除肝移植外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DILI患者早期做出诊断、治疗至关重要。总结了近年来DILI的相关进展,包括可疑药物、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和表现、诊断标准及评估、网络数据库研究等,以期为DILI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相关免疫及炎症指标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肺结核患者325例[包括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115例(A组)和未发生肝损伤的患者210例(B组)]和同期的门诊健康体检者98名(C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组研究对象中免疫细胞、炎症指标、血清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MMP-14与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51.2(18.9,77.2)岁]高于B组[39.1(19.7,63.3)岁]和C组[36.3(20.1,61.3)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7.695、29.982,P值均=0.000);A组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295.0(155.0,449.0)个/μl]低于B组[571.0(397.0,642.0)个/μl]和C组[775.0(710.0,993.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7.225、40.117,P值均=0.000);A组血浆降钙素原(PCT)[4.3(0.9,11.5)ng/ml]、D-二聚体[4.5(0.7,8.4)μg/ml]、ESAT-6[59.3(27.1,66.5)pg/ml]、MMP-9[29.1(18.6,39.6)ng/ml]表达水平均高于B组 [分别为2.8(0.5,8.6)ng/ml、2.3(0.5,5.1)μg/ml、32.5(25.8,59.2)pg/ml、17.2(12.7,21.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8.991、29.879、32.045、31.122,P值均=0.000);A组和B组MMP-14表达量[分别为54.7(41.4,66.7)ng/ml和60.2(45.2,65.1)ng/ml]均高于C组[5.5(2.8,6.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9.209、53.436,P值均=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65岁)、ESAT-6升高(>30.5pg/ml)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1.289(4.355~24.361),P=0.000;OR(95%CI)=9.479(3.340~21.653),P=0.000]。结论 针对高龄和ESAT-6高表达肺结核患者及早使用保肝药物,可能会降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对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MMP-9高表达的肺结核患者也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20.
Setting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TB) can result i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since hepatotoxic metabolites are formed during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isoniazid (INH).DILI can be related to the genetic profile of the patien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the CYP2E1 gene and GSTM1 and GSTT1 deletion polymorphism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events caused by INH.ObjectiveTo characterize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CYP2E1, GSTT1 and GSTM1 in TB carriers.DesignThis is an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45 patients undergoing treatment of TB. PCR-RFLP and multiplex-PCR were used.ResultsThe distribution of genotypic frequency in the promoter region (CYP2E1 gene) was: 98% wild genotype and 2% heterozygous. Intronic region: 78% wild genotype; 20% heterozygous and 2% homozygous variant. GST enzyme genes: 24% Null GSTM1 and 22% Null GSTT1. Patients with any variant allele of the CYP2E1 gene were grouped in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ConclusionPatients with the CYP2E1 variant genotype or Null GSTT1 showed higher risk of presenting DILI (p = 0.09; OR: 4.57; 95% CI: 0.75–27.6). Individuals with both genotypes had no increased risk compared to individuals with one genoty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