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国耀 《华夏医学》2012,25(4):576-578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类型、不同术式对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影响。方法: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发生断裂的临床资料。结果:256例患者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断钉12例,断钉率为4.69%。骨折类型、植骨的方法和横杆使用与断钉有关。结论: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以及横连杆使用影响椎弓根螺钉断裂概率。  相似文献   

2.
巫永军  历强  何浩华  曾开  李鹏  赵志涛 《广东医学》2008,29(11):1828-1830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63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按照手术方式、植骨融合方式、有无横连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11例,螺钉断裂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7.4个月,大多在取内固定物前复查X片时发现。其中椎间植骨组断钉7.7%(1/13),后外侧植骨组断钉8.0%(2/25),后侧植骨组断钉26.3%(5/19),未植骨断钉50.0%(3/6)。椎间植骨组和后外侧植骨组断钉率低于未植骨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使用横杆组断钉35.7%(5/14),使用横杆组断钉12.2%(6/49)。未使用横杆组断钉发生率高于使用横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椎弓根螺钉断裂可能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植骨融合方式不当、植骨未融合、未使用横连杆、内植物取出过迟有关。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有效植骨融合、合理使用横杆以及及时取出内固定可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断裂 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杨松  蒙美运 《海南医学》2005,16(7):54-55
目的 报道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经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应用胸腰骨折、滑脱后路复位固定手术治疗36例。其中腰4椎体滑脱10例。腰5椎体滑脱2例,胸腰椎骨折24例。AF系统内固定 植骨6例。RF系统内固定植骨12例,钉棒组合内固定系统 植骨18例。结果 椎体复位及内固定效果好,本组36例中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现象。结论 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是一项用途广、安全有效的脊柱内固定技术。植骨能确保治疗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与掌握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AF内固定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AF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有限减压自体骨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结果。方法:50例新鲜胸腰椎骨折先行椎弓根钉固定,后路有限减压骨块复位,后经椎弓根向复位椎体内植入自体骨颗粒。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未有神经症状加重,经随访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元丢失、无固定松动、断裂。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自体骨植骨椎体成形术安全,效果满意,价格低廉,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乔平  高晓翙 《中外医疗》2013,32(4):63-6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方法 2002年2月—2011年2月该院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57例,根据是否出现内固定失败分为观察组(失败)和对照组(成功)。通过对比两组患者适应症选择、术中植骨方式、术后支具佩戴以及手术技术等因素,观察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原因。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适应症选择、术中植骨方式、术后支具佩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治疗,所以该院将手术技术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应症选择、术中植骨方式、术后支具佩戴是影响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节段经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206例,179例行横突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短节段椎弓根钉(Dick除外)复位固定后,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41例后路植骨融合者无断钉、钉松动或矫正度丢失严重现象。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134例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提高1-3级,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和生理弧度,而后路植骨融合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矫正度丢失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弯曲的原因。方法:对17例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螺钉断裂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椎弓根螺钉断裂弯曲的原因有:(1)未做植骨融合;(2)植骨融合的质量不高;(3)椎间盘退行性改变;(4)螺钉受力不均;(5)椎弓根螺钉本身的缺陷;(6)术后未佩带支具或佩带支具时间过短。结论:术中有效的植骨融合以及使各螺钉受力均匀、术后常规佩带支具直至骨性融合能使断钉率大大减低。  相似文献   

8.
无脊髓神经损伤不稳定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玮  唐毓金  陆敏安 《广西医学》2009,31(10):1483-1484
目的探讨AF钉内固定及后路植骨短节段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后入路AF钉内固定并同时后路椎板间、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无感染及并发症,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12—48个月,平均28.2个月;术后伤椎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腰背痛症状消失,植骨融合,无神经功能继发损伤。结论经后路AF钉内固定并常规植骨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孔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间孔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正侧位片骨折处后凸角度和椎管占位百分比明显减少,平均手术时间190min,平均出血量1150ml,平均住院17.4d,术后100%融合,没有出现内固定松动和移位。结论经后路椎间孔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解剖定位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自1996年6月~2007年6月,对资料完整的260例胸腰椎骨折病人采用术前阅片、CT,结合局部及邻近解剖标记定位,行AF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随访并评估此方法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结果 解剖定位病变椎体,采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无一例错误,是可行可靠的,骨折复位及愈合均良好.结论 术前仔细阅片、CT确定阳性标记,结合局部及临近部位的解剖标记定位病变椎体及邻近椎体,尽早行AF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术后不能过早下地负重)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行可靠的方法,且并发症少、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新鲜骨折的复位效果。方法对50例胸腰椎骨折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根据CT扫描选择伤椎椎弓根钉,在复位时通过直接推顶伤椎椎弓根钉,使得向后移位的椎体向前复位,恢复脊柱序列。行椎板减压,横突间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过10~15个月随访,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Cobb角基本纠正。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解剖定位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自1996年6月~2007年6月,对资料完整的260例胸腰椎骨折病人采用术前阅片、CT,结合局部及邻近解剖标记定位,行AF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随访并评估此方法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结果 解剖定位病变椎体,采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无一例错误,是可行可靠的,骨折复位及愈合均良好.结论 术前仔细阅片、CT确定阳性标记,结合局部及临近部位的解剖标记定位病变椎体及邻近椎体,尽早行AF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术后不能过早下地负重)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行可靠的方法,且并发症少、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生平 《广西医学》2007,29(12):1880-1882
目的 总结开展AF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4例.结果 本组44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均有明显恢复,三者在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断钉3例,螺钉在椎体内切割4例.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87.2%(34/39).结论 胸腰椎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使用AF系统内固定效果较好,但应强调如进钉点定位准确、把握好进钉的方向和深度、必要时进行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AF钉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4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经AF钉内固定,配合横突间植骨技术的应用。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4个月,全部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伤椎恢复达68%~92%,平均85%;按frankle分级瘫痪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应用AF钉加横突间植骨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1年10月至2003年11月采用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3例,其中Steffee7例,RF5例,AF21例,对其进行后路撑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追踪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24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法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他级别有1~3级的恢复。3例固定失败或骨折复位不满意,其余骨折均顺利愈合。结论:应用椎弓根钉可对脊柱骨折脱位进行复位、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短节段固定,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伴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斌  邵高海 《海南医学》2009,20(10):89-91,82
目的探讨经后路多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胸腰椎骨折伴脱位6例患者的资料,均行经后路中华长城多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4例采用椎体间植骨,2例采用关节突及椎板后外侧植骨。结果6例均获随访,1例术后16个月发生内固定断裂。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3例A级者术后无改善,2例由B级恢复至C级,1例由C级恢复至D级。结论胸腰椎骨折伴脱位早期手术经后路复位容易,多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有利于维持伤椎间的稳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脊髓受伤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高志成  郭素银  陈晓斌  郝夏 《医学综述》2011,17(7):1113-1115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加后路横突椎板间植骨或伤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骨折48例。结果经9~24个月的随访,48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33%恢复到术后的94%,Cob角由手术前的平均24°降低到手术后的平均4°,椎管内骨块复位率达91%。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脊柱及椎管减压的目的,后期随访椎体高度及Cob角丢失率低,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对伤椎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33例,观察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恢复,后期随访无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方法 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胸腰段骨折268例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0.5~2.0年的随访,出现螺钉断裂18例,其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7.7个月,11例在取出内固定物前复查X线片时发现。断钉率:后侧植骨组(5/59)与未植骨组(6/71)高于后外侧植骨(7/138)(P0.05);爆裂型骨折患者(7/73)显著高于压缩型骨折(8/144)和骨折脱位型患者(3/51)(P0.05);未使用横杆组(10/113)显著高于使用横杆组(8/155)(P0.05);术后内固定物超过1年取出组(11/98)显著高于0.5~1年间取出组(7/170)(P0.05)。结论 发现椎弓根螺钉断裂或松动的主要原因有:1植骨融合不当;2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选择不当;3未正确使用横连杆;4内固定物取出过迟;5术后未佩戴支具或支具佩戴时间过短;6术者的操作不恰当。术中有效严格的植骨融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掌握其适应证,合理使用横连杆,适当时间取出内置物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提高术者的操作技术等都可以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脱位的手术方式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全部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和随访结果,测量椎体压缩高度、后凸畸形和Cobb角,评估植骨融合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9~36个月,患者9个月内均获骨性融合,伤椎前缘高度从术前平均16.1 mm增加到术后平均31.7 mm(椎体正常高度为33.2 mm),术后矫正率为95.5%。结论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能达到较好的复位固定,椎管有效减压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行植骨融合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