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海马p38 MAPK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设多奈哌齐治疗组,采用多奈哌齐连续治疗4 wk,并设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为对照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其p38 MAPK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多奈哌齐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优于血管性痴呆模型组(P<0.05),其海马p38 MAPK 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结论多奈哌齐影响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p38MAPK mRNA表达,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于6-羟基多巴胺(6-OHDA)致帕金森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组织Klotho、Akt和Foxo3a mRNA及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同批次饲养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同剂量生理盐水)、帕金森疾病模型组(4μg/μl 6-OHDA+同剂量生理盐水)、盐酸多奈哌齐低剂量组(4μg/μl 6-OHDA+3 mg/kg·bw盐酸多奈哌齐)和盐酸多奈哌齐高剂量组(4μg/μl 6-OHDA+6 mg/kg·bw盐酸多奈哌齐),使用6-OHDA制作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SOD和MDA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Klotho、p-Akt和p-Foxo3a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脑海马区Klotho、Akt和Foxo3a mRNA表达。结果帕金森大鼠神经元细胞排列疏松、紊乱,细胞核固缩、深染,细胞质减少。高剂量组大鼠水迷宫试验完成时间明显低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大鼠(P0.05),海马区Klotho蛋白及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大鼠(P0.05),p-Akt和p-Foxo3a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P0.05),Akt和Foxo3a 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P0.05),血清SOD表达高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P0.05),MDA表达低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多奈哌齐可能通过上调海马区Klotho mRNA表达,抑制Akt和Foxo3a磷酸化,提高血清SOD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帕金森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姚红梅 《中国药房》2010,(44):4181-4183
目的:对比观察盐酸多奈哌齐与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的82例VD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盐酸多奈哌齐组与尼莫地平组,每组41例,对比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能力、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盐酸多奈哌齐组治疗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P<0.05);盐酸多奈哌齐组治疗后4周、12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治疗后4周、12周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R评分仅在治疗后12周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4周CD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治疗后4周、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多奈哌齐组治疗后4周、12周MMSE评分、CDR评分和ADL评分均优于同期尼莫地平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VD方面,盐酸多奈哌齐治疗VD优于尼莫地平,并且较尼莫地平更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丹参酮B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机制。方法C57BL/6雄性小鼠,分Control组、模型组(VD组)、丹参酮B低、中、高剂量组(TSB 2、4、8 mg·kg-1)、盐酸多奈哌齐1 mg·kg-1,每组各10只。采用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缩窄法构建VD模型,造模成功10 d后分别给药,Control组和VD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计20 d。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分光光度法测定MDA、SOD、GSH-Px;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p-LRP6、LRP6、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VD组小鼠记忆能力降低,MDA含量升高,SOD和GSH-Px活性降低(P<0.01),海马区域病理损伤明显,p-LRP6、Wnt1以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VD组相比,TSB治疗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提升,MDA含量降低,SOD和GSH-Px活性升高,海马区域病理损伤明显改善,p-LRP6、Wnt1以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TSB能改善VD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LRP6/Wnt1/β-catenin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和对脑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选用自然快速脑老化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将SAMP8脑老化小鼠分为模型组、姜黄素治疗组和盐酸多奈哌齐对照组,将SAMR1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行为学方法评价各组小鼠治疗前后的学习记忆能力变化,TUNEL法检测海马与皮层的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姜黄素能够明显改善自然快速脑老化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治疗组小鼠海马和皮层的细胞凋亡数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升高,bax表达降低,并且bcl-2/bax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对痴呆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与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炳山  王滨  万鹤鸣  王卓 《江苏医药》2012,38(19):2324-2325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MSTHG)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VD)疗效.方法 70例老年VD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为多奈哌齐+MSTHG联合治疗组;B组单用多奈哌齐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进行MoCA评分、MSSE评分、ADL评分,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A组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B组的80.0%(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A组高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明显减低(P<0.05),A组低于B组(P<0.05).结论 多奈哌齐+MSTHG联合治疗比单用多奈哌齐治疗更能进一步改善老年VD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评分、生活自理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精神评分为(24.1±3.2)分,生活自理评分为(63.5±4.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2±3.9)、(56.8±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尼莫地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效果更显著,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精神状况均会得到较好的改善,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11项研究盐酸多奈哌齐治疗VD的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 ①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14.68,自由度22,P〈0.0005;ES:d=1.097。②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前后的ADL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8.30,自由度16,P〈0.0005;ES:d=0.71。③11项研究中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29%-7.1%.主要为胆碱能兴奋的表现。结论 盐酸多奈哌齐是一种治疗VD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程桂林 《北方药学》2021,18(6):118-120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选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30例老年痴呆患者,均分为2组(随机信封法),对照组15例选用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15例选用盐酸多奈哌齐+奥拉西坦治疗,统计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5.00%),数据对比χ2=4.904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3%)与对照组(5.00%)比无差异,数据对比χ2=0.5357,P>0.05.观察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将盐酸多奈哌齐应用在老年痴呆治疗中可改善氧化应激指标,亦可提高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观察多奈哌齐片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多奈哌齐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奈哌齐片)、奥拉西坦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及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注射液及多奈哌齐片)各20例,疗程均为4周。4周后通过MMSE、ADL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对4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4组的MMSE、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奥拉西坦组及多奈哌齐组MMSE及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MMSE及ADL评分显著高于另3组(P<0.05)。观察组、多奈哌齐组及奥拉西坦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7);4组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REB(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EBP(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和尼莫地平组。采用改良的4血管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补阳还五汤、尼莫地平灌胃干预,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测定各组大鼠CREB和C/EBP的DNA结合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REB的DNA结合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与补阳还五汤组明显升高(P<0.01);尼莫地平组与补阳还五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提高VD大鼠海马组织CREB、C/EBP与DNA的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脂质体包载辅酶Q10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结合超声水合法制备包载辅酶Q10的纳米脂质体并对其进行质量表征。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建立小鼠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模型,将实验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辅酶Q10溶液组及辅酶Q10纳米脂质体组并给于相应的药物治疗。药物干预结束后,应用Morris水迷宫的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学习及记忆功能,同时采用Western blot结合ELISA分析小鼠海马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2,Nrf-2)表达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探讨辅酶Q10对于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结果:载药纳米脂质体形态圆整、分散性好,粒径小于100 nm,包封率高达89.43%±3.43%。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平台穿越次数及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相比于模型组,辅酶Q10溶液组及纳米脂质体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降低(P<0.05),平台穿越次数及停留时间显著升高(P<0.05),其中纳米脂质体组行为学改善更加明显,水迷宫指标较单纯溶液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及ELISA分析证实,相比于模型组,应用不同形式辅酶Q10治疗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Nrf-2蛋白表达及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应用纳米脂质体包载辅酶Q10能够增加药物的入脑效率,通过调控Nrf-2/ARE途径抑制VaD小鼠脑内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VaD动物的学习及认知功能,有望成为治疗VaD的新型药物形式。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及变化情况。方法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每组又随机分为模型制备成功后1、2、4、8和12周5个亚组(各6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Morris水迷宫法测试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1周时可见Be clin-1、Bcl-2蛋白阳性表达,4 周达到高峰,8周开始下降,至12 周仍较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的Be clin-1、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Beclin-1阳性表达数与Bcl-2阳性表达数呈正相关(r=0.809,P < 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自噬和凋亡同时发生,且表达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血管性痴呆小鼠额叶皮层和海马组织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及双氢麦角碱对其的影响,探讨血管性痴呆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线结、连续3次缺血再灌注,制作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并设立假手术组、双氢麦角碱组;术后d29,30分别测试学习和记忆成绩;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额叶皮层和海马组织cAMP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学习和记忆成绩均降低(P<0.05),且额叶皮层和海马组织cAMP水平也降低(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双氢麦角碱组学习和记忆成绩均改善(P<0.05),且额叶皮层和海马组织cAMP水平也升高(P<0.05)。结论:额叶皮层和海马组织cAMP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双氢麦角碱可以升高其cAMP水平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血脂水平及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搜集25例AD患者(AD组),30例VD患者(VD组),另选取无痴呆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CG组),比较3组血脂水平及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AD组和VD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CG组(P〈0.05或〈0.01);AD组和VD组载脂蛋白A1低于CG组(P〈0.05或〈0.01),VD组α-脂蛋白高于AD组和CG组(P〈0.05或〈0.01),VD组高血压、糖尿病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高于CG组(P〈0.05或〈0.01)。结论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α-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A1降低可能与痴呆的发病有关,依据患者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对临床医生更有效地诊断和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蔡晶  杜建 《福建医药杂志》2001,23(2):101-102
目的:观察脑血管硬化性痴呆症(VD)患者血清ET、CGRP与NO的水平,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血管舒缩功能状态改变与VD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根据诊断标准筛选VD患者65例,分为轻度痴呆组(VD.1)30例,重度痴呆组(VD.2)35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血清ET、CGRP、NO指标检测。结果:VD组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GRP、NO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D.2组ET高于VD.1组,CGRP、NO低于VD.1组(P<0.01);VD患者的ET与CGRP、NO呈负相关性,CGRP与NO与正相关(P<0.01)。结论:在VD患者血中ET升高,CGRP、NO降低,VD的发病与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