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心电图及心肌酶(CK、CK—MB)的变化,从而提高溶栓使用率。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小时以内的患者给予尿激酶(UK)150万U溶栓治疗,每30分钟行心电图检查,每2小时查心肌酶,并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45例患者于溶栓治疗后2小时出现胸痛明显缓解和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8小时;5例患者在4小时出现胸痛缓解和各种心律失常,CK—MB峰值出现于12小时;18例患者则于6小时后仍无任何改变,为溶栓治疗无效者。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应大力推广,提高其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浓度变化规律,探讨cTnT对判断冠脉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MI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37例,将其分为再灌注组与未再灌注组,于溶栓前和发病后间隔一定时间分别采血。同时检测CK、CK-MB、cTnT,并绘制曲线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再灌注组CK、CK-MB、cTnT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与未再灌注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AMI发病12小时(h)以内再灌注组的CK、CK-MB、cTnT浓度分别大于未再灌注组,尤以发病后10h,12h为著。cTnT峰值浓度的升高明显高于CK、CK-MB者。结论动态观察cTnT浓度曲线变化显示与CK、CK-MB浓度曲线变化相似,且更特异、更灵敏,可作为判断溶栓再灌注的又一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42例确诊的AMI患者,经静脉溶栓或一般治疗,测定入院时即刻和胸痛发作后2,4,6,10,14,24小时及第2至第9天的血浆CRP,CK-MB浓度。结果:(1)AMI患者血浆CRP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2)溶栓治疗成功者血浆CRP峰值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AMI患者血浆CRP水平,这种降低可能与溶栓治疗减轻了急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5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组及未通组心电图ST段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变化规律,并对血管再通组及未通组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组的心电图ST段在用药后30min开始下降,90min下降达53.1%,与未通组心电图ST段具有显著差异;冠脉再通组血清CK及CK-MB在胸痛后14h达到高峰,而未通组在胸病后20h达到高峰;冠脉再通率为67%,再通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病死率明显低于未通组。AMI病人早期经静脉应用溶栓剂治疗,可改善急性期预后,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产生的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2例患者分为两组:Pre组(急性心肌梗死前有24h内有心绞痛发生)192例;非Pre组(急性心肌梗死前24h内无心绞痛发生)170例。观察两组患者CK及CK—MB峰值水平,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1个月内病死率及严重的充血性心衰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能够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动态变化评价其意义,方法:对发病6h内AMI患者48例进行溶栓治疗。测定患者溶栓前、溶栓后0.5、1、2、4、12、48h及1周血浆TNF-α、IL-6浓度。结果:36例再通,12例未通。溶栓前TNF-α、IL-6浓度都升高。溶栓后未通组TNF-α、IL-6均于48h达高峰。峰值都大于再通组。再通组TNF-α高峰不明显。IL-6于12h达峰后回落。结论:AMI患者血浆TNF-α、IL-6动态变化反映AMI炎性反应。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足以抵消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血清cTnT和CK—MB质量在AMI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清cTnT和CK—MB质量峰值出现时间及峰值浓度在预测冠脉再通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34例AMI患者溶栓后血清cTnT及CK—MB质量,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溶栓再通组cTnT和CK—MB质量峰值出现时间明显早于未通组,与未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再通组与未通组cTnT和CK—MB质量峰值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cTnT和CK—MB质量可以作为判断溶栓治疗后冠脉是否再通的检测指标,cTnT和CK—MB质量二者预测冠脉再通价值相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用尿激酶溶栓后2h内抬高ST段下降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ST段回落与早期(24h内)T波倒置、酶峰前移的相关性及住院期间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择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00例,在发病12h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计算2h内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者,24h内T波倒置者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前移、左室功能改善好。而溶栓治疗2h后∑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小于50%,24h内T波未倒置者多、CK—MB峰值后移、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其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大于50%可作为心肌血供恢复的主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发病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患者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IL—8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中36例再通,12例未通。两组溶栓后血浆IL—8水平在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于48小时达峰值。结论:①IL—8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血浆IL—8浓度能反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与损伤程度。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血浆IL—8浓度较未灌注者低,溶栓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IL—8动态变化及峰值浓度不是判断溶栓再通情况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AMI患者中溶栓血管再通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予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溶栓治疗的同时应用SFI治疗。溶栓后均监测心肌酶谱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后,观察组CK、CKMB、LDH、α-HBDH达峰值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ST、SB、AVB、PVB、P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SB、AVB、PVB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或P0.01)。结论:SFI对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拓莫兰(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57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溶栓、抗凝治疗方式相同,治疗组另加GSH1.2g/d静脉滴注2周。结果:治疗组胸痛缓解时间、ST段回降率、心肌酶峰值时间提前时间、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心功能指标(CI、CO、LVEF、E/A、Edc)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SH具有降低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且能改善近期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演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早期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成为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范围 ,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作为较早判定成功再灌注的无创检查指标———ST段的恢复情况对临床病情判定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AMI早期溶栓和冠脉介入治疗后ST段的演变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1 AMI经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的演变及临床意义AMI经静脉溶栓治疗后 2h内抬高的ST段回降≥5 0 % ;血清CPK MB酶峰 14h内提前出现 ;结合溶栓后 2h内胸痛缓解或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可以临床判定梗死相…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时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判断梗死相关冠脉再通的间接指标之一。我院在1994年12月~1996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中,9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58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本文就临床特征进行分析。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98例AMI患者具有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男81例,女17例,平均63.6(43~75)岁。溶栓开始距缺血性胸痛症状发作时间平均5.8(0.5~6.5)h。AMI按1979年WHO的有关标准诊断[’]。心肌梗死部位:广泛…  相似文献   

14.
心尖球形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就诊的心电图示ST段上抬胸痛患者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按照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的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推荐意见,应该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根据条件选择溶栓或者急诊经皮冠脉成形术。有时,为了争取再灌注时间,不等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结果,这样误诊难以避免,心尖球形综合征(apical ballooningsyndrome)就是其中一种,其临床表现可以酷似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护理指标,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制定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护理指标。结果焦虑、血压低于90/60mmHg(1kPa=7.5mmHg)、发病到溶栓治疗间隔少于6h、心肌下壁梗死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相关护理指标的观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激酶安全、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方法 对51例急性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29例,静脉推注50万u尿激酶后匀速静脉点滴尿激酶100万U;B组22例,匀速静脉点滴尿激酶150万U。在治疗开始后30min、lh、6h、12h、24h时记录患者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下降、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变化。结果 临床评价A组再通率高于B组,并且再通提前出现,两组均无大出血等严重副作用。结论 尿激酶静脉推注结合静脉点滴较单纯静脉点滴临床再通指标提前出现,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替普酶(rt-PA)和瑞替普酶(r-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使用阿替普酶全量加速给药或瑞替普酶静脉推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统计两组胸痛至溶栓时间、再通率、出院前死亡率、治疗后并发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溶栓后,使用rt-PA的患者血管再通率84.6%,死亡率7.7%,出血率0%,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5.4%;使用r-PA的患者血管再通率90.9%,死亡率9.1%,出血率9.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3.6%。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rt-PA与r-PA两药比较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经验。方法:回顾我院1990年以来使用尿激溶栓治疗成功22例患者的有关资料,对其治疗方法和观察指标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后均于4小时内入院,溶栓成功后表现为胸痛硝石,心电图迅速恢复正常,肌酸磷酸激酶峰值提前,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火酶时间明显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结论:溶栓前详细观察心电图特性改变和临床表现,监测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桕关项目的动态变化,溶栓治疗中结合心电图特点全面分析心律失常的原因,综合判断心功能状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溶栓治疗顺利进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急性首次Q波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首次Q波心肌梗死(QAM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心肌梗死预后的评价。方法:对首次发生的69例QAMI患者,在胸痛发作后检测不同时间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PD)及CRP的浓度。随机分为溶栓再灌注组46例,常规治疗组22例,对2组患者各个时间内CPD与CRP浓度变化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与CRP浓度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溶栓再灌注组CPK与CRP高峰时间明显早于常规治病组(P<0.01和P<0.05),溶栓再灌注组CPK平均峰值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CRP平均峰值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再灌组组CPK及CRP浓度曲线在再灌注成功后呈陡然下降趋势。结论:CR写其它再灌注指征联用作为溶栓治疗的参考指标;血浆CRP持续升高(>180mg/L)对QAMI后室壁瘤形成具有预报价值,>200mg/L可作为QAMI后心脏破裂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电图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16例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按有无再灌注,分为再灌注组和未再灌注组,观察再通率以及两组心电图ST段再抬高、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情况,并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的类型.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再灌注率为65.5%,再灌注组与未再灌注组在ST段再抬高、心律失常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再灌注组在频发室性早搏上与未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阻滞和心室颤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拴后出现短暂的ST段反常抬高与心律失常,可作为心肌再灌注与心肌再灌注损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