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建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理生理学模型,检测血液动力学改变. 方法"将大鼠左侧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结扎吻合口近尾端的颈总动脉,测定吻合前后及模型动物饲养16周后的局部脑血流量、右侧颈外静脉压力、颈总动脉压力、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 结果"大鼠静脉动脉的端侧吻合形成动静脉分流,左侧局部脑血流量显著降低,右侧颈外静脉压增加、颈总动脉压降低、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16周后,局部脑血流量较动静脉吻合形成后即刻升高,右侧颈外静脉压和右颈总动脉血流速度进一步增加,右侧颈总动脉压无明显改变.结论"大鼠颈部动静脉分流形成低灌注压、高血流量、静脉高压的模型,符合AVM的血液动力学特征.长期的脑低灌注压使脑血管反应改变,脑血流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蒯建科  柴伟  于代华  姚立农  张凤林  赵晖 《医学争鸣》2005,26(23):2169-2171
目的:研究静脉压增高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Wistar雄性大鼠20只,行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利用激光多普勒扫描技术测定吻合前、后脑局部脑血流(rCBF)和局部脑血流量(rCBV)的变化,并在吻合2wk时结扎动静脉吻合部位,同时测量吻合部位结扎前后rCBF和rCBV.结果:与吻合前比较,左侧大脑半球吻合rCBF,rCBV无显著变化,右侧大脑半球吻合后rCBF,rCBV分别由41.9±10.5和1245.1±710.2增高至43.4±10.3和1561.5±850.1(P<0.05),但2wk后rCBF降至34.5±8.3(P<0.05),rCBV增高至1737.9±1041.8(P<0.05).与吻合部结扎前比较,吻合部结扎后rCBF即刻增高至38.9±6.2(P<0.05),rCBV即刻降低至1000.7±689.5(P<0.05).结论:一侧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吻合模型对研究静脉压增高状态下脑缺血具有实用价值,结扎动静脉短路造成静脉压增高可以明显改善局部脑血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建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了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不同脑区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麻醉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10min内不同脑区脑血流量变化。结果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平均脑血流量减少额区6783%、顶区5682%、枕区1616%、Mynert基底核5121%、尾壳核4118%,海马CA15183和海马CA24121。结论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脑区脑血流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SD大鼠异侧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动物模型, 验证血管端-侧吻合的手术模型可行性。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20只, 将右侧颈总动脉远端穿过气管下面的组织, 与左侧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 记录缝合针数及吻合时间, 1个月后取吻合口血管行HE染色及脑组织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成功建成大鼠颈总动脉端-侧血管吻合动物模型, 手术成功率达100%,平均吻合7针, 平均吻合时间(40±5)min。吻合1个月后观察通畅率100%,HE染色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 大脑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显示无脑缺血灶。结论: 模型制作成功率高, 能保证脑组织血液灌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护颈总动脉周围的分支血管及神经。模型可应用于烟雾病外科治疗及插入性血管移植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端-侧吻合模型,以期对欲进行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或相关实验的同道提供帮助。方法成年SD大鼠10只,将左侧颈总动脉远端穿过颈前肌肉群和气管之间的隧道, 与右侧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 结果成功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端-侧血管吻合动物模型,手术成功率约为100%,平均吻合所需8针,平均血管吻合所需时间(35±5)min。吻合3个月后观察通畅率100%,HE染色示吻合口愈合良好。 结论吻合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显微操作技术水平,同时注意保护术野中小的血管和神经。此模型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显微血管缝合训练。  相似文献   

6.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移植于颈动脉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方法 将一段大鼠颈外静脉分支游离,同侧颈总动脉切断,采用2点定位连续吻合法将颈外静脉分支两端分别与颈总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超声检查血管通畅情况,于第3、7、14、28、42天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吻合完成时各吻合口均通畅,无出血、狭窄及血管扭曲等情况.超声检查示术后早期(3 d内)桥管通畅率94%.后期静脉桥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病理切片显示内膜不同程度增生.结论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能真实反映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理想模型.连续吻合法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较以往常用的间断吻合法时间短,出血少,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家猪为实验对象,通过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吻合的方法建立一种新型、经济、简单的脑动静脉畸形(AVM)模型及对其相关方面进行研究。方法选用健康家猪8头,3~4个月,30~45k,雌雄不限。行显微手术建立AVM模型。手术前3d随机2例行颈总动脉造影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后3d、1周及1个月时行手术对侧颈总动脉血管造影。观察模型建立是否成功。结果(1)8头家猪手术后全部存活,无切口感染现象。无肢体偏瘫现象。(2)对照组行双侧颈总动脉造影,均仅能看到造影侧单侧颅底微血管网(RM)。实验组在手术后3d、1周及1个月时行手术对侧颈总动脉(CCA)造影,均可见血流经手术对侧咽升动脉(AP)到双侧RM,并引流人手术侧颌内动脉(1MA)和(或)咽升动脉,并经过吻合口逆流颈内静脉(LIV)。结论应用家猪通过显微外科手术端-端吻合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的方法建立AVM模型是一种经济易得、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为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20只SD大鼠,分为分流组(n1=10,用动脉套管法建立分流)和对照组(n2=10,仅结扎同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选用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分流组(n1=12,采用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外静脉端侧吻合的方式建立分流)和假手术组(n2=12,处理同大鼠对照组).大鼠组和家兔组分别在术后饲养10周后观察肺动脉高压评估指标.结果 大鼠组:术后1月即发现分流均闭塞.肺动脉压测量失败,右心室肥厚指数2组之间无差异.但WT%和WA%之间有差异(P<0.05).家兔组:术后10周仅有1只存在分流,2组之间其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肥厚指数、WT%及WA%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家兔模型进行进一步改进后较适合建立分流型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一种与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移植静脉桥狭窄病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取一段游离兔颈外静脉,与一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行端侧吻合,两吻合口之间的颈总动脉予以结扎,术后一月取材,可见静脉桥管腔狭窄,病理切片示新内膜形成,本模型能真实反映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防治静脉桥狭窄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0.
套管连接法建立高血流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高血流肺动脉高压大鼠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肺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肺血管结构重构提供实验平台.方法 用套管连接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介入测量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右心室和肺动脉结构病理改变.检测肺小动脉增生和凋亡改变.结果 套管连接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动物死亡率低,可以导致肺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肺动脉收缩压升高和以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强和凋亡减弱为特征的肺血管重塑.结论 这是一个简单可靠的建立高血流肺动脉高压大鼠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模型,探讨其血管影像变化。方法 将60只中国本兔分为假手术组(A组)、 单纯结扎组(B 组)、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C组)和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D组),制作DAVF模型,并对其行血管造影。结果 C组、D组分别有4只和1只动物出现阳性体征,其静脉压力与直径均显著增加;血管造影证实存在DAVF,循环时间延长,尤其是静脉期明显延长。结论 通过手术将颈动静脉直接吻合,可以引起显著的静脉系高压,并诱发DAVF,其影像特点为循环时间延长,尤其是静脉期明显延长,提示静脉窦及整个头面部静脉系统压力明显增高,血液回流受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约6.0cm范围的颈总动脉各段血流速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使用HDI15000型彩色多普勒声像仪,对28例健康志愿进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探查,将颈总动脉起始端自分叉处,每隔1.0cm分段,共分5段,探测各段落的血流速度,并观察年龄,心率,血压对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自颈总动脉分叉处起起始端,峰值血流速度逐渐增加,右侧及左侧颈总动脉每段流速增加的平均值分别为5.37cm/s和4.24cm/s最高和最低流速差值分别为17.35cm/s和14.32cm/s,但各段血流速度的变化不受年龄,血压,心率的影响。结论:颈总动脉各段血流速度是不恒定的,提示采用颈内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较颈内与颈总动脉流速比可能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3.
就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颈动脉狭窄及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和介入神经治疗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23例颈动脉狭窄病人分为有症状组14例和无症状组9例,均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术确诊为单侧颈内动脉中或重度狭窄.对全部病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前及术后7 d对所有病人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2组术前、术后7 d的CTP常用指标脑局部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局部平均通过时间及相对达峰时间.结果:2组术后rTTP、rMTT时间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F、rCB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患侧rTTP、rMTT较健侧延长,rCBF较健侧降低(P<0.01),rCBV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CTP成像,rCBF、rCBV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rTTP、rMTT较前有所好转(P<0.05和P<0.01),但与健侧比较仍有明显延迟(P<0.01).结论: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大鼠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改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供一种比较简易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40只SD大鼠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选择距颈总动脉(CCA)分叉1cm处切口,不分离颈外动脉(ECA)和颈内动脉(ICA),且不结扎颈外动脉的手术方法,通过调整进线角度使线栓从CCA顺行进入ICA,进而入颅堵塞大脑中动脉(MCA)。造模后缝合皮肤,再灌注时拔出一定长度栓线,使栓线回至CCA分叉处即可。通过神经功能检测、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大鼠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神经功能评分集中,TTC染色稳定。结论该改良方法手术简单,创伤小,缺血效果可靠,可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部位方法随机抽取31例成年人的颈部核磁共振图象和20例青年志愿者颈部超声图像,取甲状软骨上缘、环状软骨、第7颈椎3个横截面的图象,分别观察和测定动静脉前后关系、动静脉内外关系、静脉到皮肌的距离。20例青年志愿者中,10例探头置于环状软骨平面的气管两侧,在枕肩仰卧、去枕仰卧位、头低足高3种体位下,测定静脉的直径与呼吸的关系。结果: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紧密相连;颈内静脉有从上到下依次在动脉的后面过渡到平行、前面的趋势(P<0.01);三个平面自上而下颈内静脉前壁与颈前皮肤的距离依次变短(P<0.01);颈内静脉的直径在相同的呼吸状态,肩枕仰卧位<去枕头正仰卧位<头低足高位(P<0.01),在所观察的体位颈内静脉的直径都是深吸气<平静呼吸<深呼气(P<0.01)。结论 环状软骨平面颈总动脉外侧0.5cm处为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进针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无名动脉(IA)极度狭窄/闭塞引起椎动脉系统及颈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例IA极度狭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以及其引起椎动脉系统及颈动脉系统窃血的频谱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病例1患者男性,77岁,右上肢收缩压比对侧低51 mmHg,全麻术前行TCD检查提示IA极度狭窄/闭塞,并存在两条窃血通路:(1)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VA);(2)左侧大脑前动脉(ACA)→右侧ACA→右侧颈内动脉末端(TICA)→右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CTA示IA夹层形成并极度狭窄。病例2患者女性,76岁,右上肢收缩压比对侧低34 mmHg, TCD检查提示IA极度狭窄/闭塞,并存在两条窃血通路:(1)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2)左侧大脑前动脉(LACA)→右侧大脑前动脉(RACA)→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提示IA闭塞。结论 IA极度狭窄/闭塞会引起双侧脑血管压力不平衡而出现窃血现象,TCD能敏感地检测出窃血通路。当右侧颈总动脉(RCCA)出现低平圆钝频谱、窃血频谱或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槐白皮黄酮对小鼠、大鼠脑缺血的影响.方法 通过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实验、小鼠常压密闭耐缺氧实验、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CCA)实验和建立脑缺血小鼠模型并测定脑缺血小鼠的脑含水量实验,研究槐白皮黄酮对脑缺血的影响.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槐白皮黄酮能抑制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0.0131±0.13011)g,(0.0203±0.0009),P<0.01];能延长常压耐缺氧小鼠存活时间[(25.81±1.37)min,(18.11±0.48)min,P<0.01)];能延长结扎双侧CCA小鼠存活时间[(380.20±16.02)min,(273.10±12.16)min,P<0.01)];可降低小鼠脑湿重和含水量[湿重:(0.3350±0.0281)g,(0.3617±0.0215)g;含水量:(0.2441±0.0220)g,(0.2716±0.0157)g,P<0.05].结论 槐白皮黄酮对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期间,使用硝普钠降压,观察犬右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变化,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氧分压、动静脉血糖差值的改变和全身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表明:降压期问脑血流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尤以平均动脉压(MAP)7.9kPa(60mmHg)时更为显著。但对脑代谢无明显影响,心排血量增加,外周阻力减低,颈内静脉血氧分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显示脑组织并无缺氧情况。提示用硝普钠进行控制性降压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s increasingly performed as a temporary vascular access for hemodialysis therap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t can be associated with serious complications. Iatrogenic common carotid artery-jugular vein arteriovenous fistula is a rare but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ization for hemodialysis access. Few cases of such complication of uremic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im

To report a case of iatrogenic common carotid artery-jugular vein arteriovenous fistula caused by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ization of a hemodialysis patient and its surgical repair.

Result

The iatrogen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was repaired.

Conclusion

Acquaintance of anatomical landmarks, careful preparation, experience of the physician and the ultrasound guid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reduc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during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ization. Surgical repair should be performed earli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eriou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