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充血性心衰ACEI治疗后醛固酮逃逸与螺内脂治疗的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衰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治疗后 ,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Ald)活性变化及醛固酮逃逸程度 ,探讨加用螺内脂治疗对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93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CEI加螺内脂 (观察组 )和不加螺内脂 (对照组 )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CEI治疗前、治疗 1个月及 6个月时血浆肾素 (PRA)、AngⅡ、Ald的活性 ,观察治疗前后AngⅡ与Ald的变化及比较两组醛固酮逃逸程度 ;以 6min步行距离为客观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 1,6个月步行距离的改变 ,借以评价心功能改善的程度。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 1个月后血浆AngⅡ活性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 ( 14 3± 5 9vs 15 8± 5 8,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 ( 14 3± 5 9vs 14 1± 5 7,P >0 0 5 ) ,治疗 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166± 5 6vs 15 8± 5 8,P >0 0 5 ) ,与治疗 1个月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166± 5 6vs 14 3± 5 9,P<0 .0 5 ) ,6个月时Ang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166± 5 6vs 167± 5 7)。②观察组治疗 1个月后血浆Ald显著下降( 12 0± 63vs 14 9± 62 ,P <0 0 1) ,继续治疗 6个月时又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 ( 2 0 3± 72vs 14 9± 62 ,P <0 0 1) ,与治疗 1个月比较 (P <0 0 1) ,治  相似文献   

2.
RAS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醛固酮逃逸现象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醛固酮逃逸.方法 将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32例)和氯沙坦组(31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的血压变化和血浆AngⅡ、Ald的活性,判断有无并发醛固酮逃逸.结果 (1)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比较两组的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培哚普利组治疗1、3、6个月后血Ang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6个月后与1个月比较AngⅡ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d治疗1个月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6个月后则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组血AngⅡ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6个月时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Ald治疗后1、3、6个月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期(3个月以上)使用ACEI培哚普利部分患者存在醛固酮逃逸现象;氯沙坦不存在醛固酮逃逸现象,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血浆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方法105例CHF患者分为心衰对照组(n=47)和心衰试验组(n=58),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心衰对照组行标准抗心衰治疗(包括卡托普利、利尿剂、地高辛、心功能Ⅳ级患者加服螺内酯),心衰试验组在标准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AngⅡ、Ald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LVEF按校正的Simpson法测定。结果(1)CHF患者AngⅡ、Ald血浆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LVEF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2)心衰对照组和心衰试验组治疗前后AngⅡ、Ald及LVEF均有显著变化(P<0.05)。(3)AngⅡ与Ald呈显著正相关(r=0.853、P=0.000),与LVEF呈负相关(R=-0.407、P=0.002)。结论CHF患者AngⅡ和Ald血浆水平升高,二者能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ACEI和ARB可以控制心衰症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有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 inhibitor,ARB)治疗后有无醛固酮(aldosterone,Ald)逃逸现象及其与LVH的关系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95例伴有LVH EH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48例)和厄贝沙坦组(47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血浆AngⅡ、Ald的活性,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横径变化情况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后2组血压均明显下降,比较两组的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依那普利组治疗1、3、6 个月后血Ang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6 个月后与1 个月比较AngⅡ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Ald治疗1个月后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6 个月后则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厄贝沙坦组血AngⅡ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6 个月时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Ald 治疗后1、3、6个月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依那普利组、厄贝沙坦组均能逆转LVH。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 <0.05,组间P >0.05)。2组部分患者血浆Ald水平在初期下降,在治疗3个月以后,血浆中Ald水平再度升高且高于治疗前水平即Ald逃逸,治疗6月后依那普利组有19例,厄贝沙坦组2例。有逃逸现象的患者LVH逆转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ACEI或ARB治疗EH患者过程中存在Ald逃逸现象,且该部分患者LVH逆转差,临床工作中应尽早发现并积极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能谱及其昼夜规律的变化以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对4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连续病例(分为NYHA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两组)与30例心功能正常组对照研究.采用Holter 24 h全信息心电记录,计算机分析系统对心率变异能谱进行分析.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浆浓度.[结果] ①随着心力衰竭加重,心率变异低能谱范围逐渐下降;Ⅱ级心功能组高能谱范围突然下降,与正常心功能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Ⅲ级心功能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Ⅲ级心功能组心率变异各能谱的昼夜规律消失,Ⅱ级心功能组昼夜规律存在.③心力衰竭愈重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浆浓度愈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 ①随着心功能下降与主动脉弓压力反射有关的低能谱范围成分逐渐减少,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程度一致;②在心力衰竭早期阶段(心功能Ⅱ级组)与呼吸调节有关的高能谱范围突然下降;③各能谱范围的昼夜规律消失是≥Ⅲ级心功能组病人的特征性改变,这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ACEI治疗心衰过程中的醛固酮逃逸反应。方法 于ACEI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后 1、3、6个月分别测定 30例心衰患者卧位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I的血浆浓度 ,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血浆醛固酮水平治疗后 1个月较治疗前基础值明显降低 (P <0 .0 1) ;3个月时有所回升 ,但仍低于基础值 (P <0 .0 1) ;6个月时基本恢复至基础水平 (P >0 .0 5 )。血管紧张素II治疗后 1个月较治疗前基础值明显降低 (P <0 .0 1) ;治疗后 3、6个月仍低于基础值 (P <0 .0 5 ) ;6个月较 3个月时又有回升 (P <0 .0 5 )。结论 ACEI治疗心衰中确实存在醛固酮逃逸反应 ,应在ACEI使用 3个月内加用螺内酯干预。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心率变异能谱及其昼夜规律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心率变异能谱及其昼夜规律的变化以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对4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连续病例(分为NYHA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两组)与30例心功能正常组对照研究。采用Holter 24h全信息心电记录,计算机分析系统对心率变异能谱进行分析。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级患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浆浓度。结果:(1)随着心力衰竭加重,心率变异低能谱范围逐渐下降;Ⅱ级心功能组高能谱范围突然下降,与正常心功能组对比差异有显性(P<0.01),与≥Ⅲ级心功能相对差异无显性(P>0.05)。(2)≥Ⅲ级心功能组心率变异各能谱的昼夜规律消失,Ⅱ级心功能组昼夜规律存在。(3)心力衰竭愈重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浆浓度愈高,各组间差异有显性(P<0.05-0.01)。结论:(1)随着心功能下降与主动脉弓压力反射有关的低能谱范围成分逐渐减少,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程度一致;(2)在心力衰竭早期阶段(心功能Ⅱ级组)与呼吸调节有关的高能谱范围突然下降;(3)各能谱范围的昼夜规律消失是≥Ⅲ级心功能组病人的特征性改变,这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量基础研究已证明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Ⅱ 醛固酮系统 (RAAS)在心力衰竭的形成和恶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阻断这一系统 (全身和局部 )对心衰的治疗起着关键的作用。ACEI作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一线药物已成为共识 ,且使用时应尽可能逐渐增加到靶剂量。对不能达到靶剂量的患者 ,应采用最大耐受量。但在A CEI治疗CHF的过程中出现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逃逸现象 ,使ACEI的疗效降低 ,且心衰越严重 ,ACEI对AngⅡ生成的抑制作用越差〔1〕。本研究旨在观察氯沙坦与和卡托普利联合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伴OSA的慢性心衰(CH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稳定期CHF合并有OS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慢性心衰的基础上,应用CPAP呼吸机每晚进行7-9h治疗,持续6个月;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药物治疗。6个月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抽血采用免疫荧光快速诊断仪检测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ld)值。结果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LVEF值较对照组LVEF值明显升高,实验组LvDd、BNP、AngⅡ及Ald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重度OSA合并CHF患者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CPAP治疗有明显的额外收益,可能与降低心衰患者的BNP、AngⅡ及Ald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治疗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和风心病所致的心功能Ⅱ -Ⅳ级 (NYHA分级 )的患者 ,随机分为苯那普利 (洛汀新 ) 5mg/d组 (甲组 )和苯那普利 (洛汀新 ) 10mg/d(乙组 ) ,观察用药前后血管紧张素Ⅱ (Ang -Ⅱ )、醛固酮 (ALD)的变化和心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 :乙组患者AngⅡ、ALD的下降和心功能改善均较甲组明显。结论 :①血浆AngⅡ和ALD水平的下降 ,可以作为判断ACEI治疗心衰疗效的客观指标 ;②在心衰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 ,适当地加用ACEI的剂量 ,有助于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6 0例入选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初始剂量3.12 5毫克/天,两周加倍,逐渐加到目标剂量2 5毫克/天,持续到研究结束。结果:治疗后患者静息心率、运动最快心率明显下降(P <0 .0 0 1,P <0 .0 0 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加用卡维地洛可以改善静息心率和运动时心率,从而提高运动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理论方面讨论了胆、心在生理、病理、经络等方面的联系,认为胆、心密切相关,相互为用。为临床上采用冠心病胆心同治的原则奠定了的基础。由此抓住辨证要点,分型论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重度心功能不全机械瓣替换术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4年在体外循环下机械瓣替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重度心功能不全80例.结果:均在充分术前准备全麻体外循环下行机械瓣替换术.术后17例出现并发症但病人无围术期死亡.所有病人临床症状缓解,心功能及全身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近期效果良好.结论:外科手术机械瓣替换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重度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术前、术中、术后广义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环节.防止术后出血、血栓形成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用Holter检测心脏病患者202例的心率变异性,并与健康人153例作对照。发现:健康人的24hR-R间期标准差(SDRR)随年龄增加而减低;心衰患者的SDRR明显减低,且与心衰程度一致;分节段SDRR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24hSDRR;心脏病患者的24hSDRR<50ms,预示死亡率将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尽量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上探讨不阻断心肌血流的前提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我院在浅低温(31~34℃)、体外循环不阻断主动脉、心脏空搏下进行二尖辩置换、三尖瓣成形、右室流出道疏通、房缺或室缺修补等手术66例。结果66例手术顺利,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无低心排和栓塞症状。仅6例出现—过性血红蛋白尿。术野显露不如常规方法,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由此可见,不阻断主动脉心脏空搏时心内直视手术能维持心肌有氧代谢,在一定范围内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精浆果糖测定浅谈郭建华,崔礼敬(郧阳医学院附院检验科十堰412000)关键词男性不育症,精浆,果糖精浆中果糖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检测男性不育症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精囊中分泌的果糖是供精子利用的主要能量物质,直接参与精子的获能和受精,精囊功能又受到睾酮刺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总结11例先心病施行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术中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部温度维持34-37℃,均在心脏空跳的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全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多巴胺用量很少,无栓塞,心律失常及脑部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3年,均能参加正常活动,无残余分流和杂音。结论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避免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及再灌注损伤,使术中心肌代谢处于接近生理状态,具有较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心病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接收的60例肺心病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采用酚妥拉明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心病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但应参照患者伴发病情况对其针对性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24例)和实验组(2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藻酸双酯钠和肝素等降血脂、抗感染类药物,实验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悸、心绞痛、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8%)明显优于对照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要在抗感染和纠正水电介质失衡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纤毛是细胞表面的突起状细胞结构,几乎存在于每一类细胞。根据微管蛋白的组成结构及数量的不同,可以将纤毛分为运动纤毛和感觉纤毛两类,其中感觉纤毛又称非运动纤毛和初级纤毛。纤毛与内脏器官的发育及许多人体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证明,纤毛参与调控心脏左右房室结构的形成过程,并最终使心脏发育为不完全对称的左右房室腔。而先天性心脏疾病(CHD)是一类以心腔与流出道空间结构发育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因此,纤毛在CH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心脏左右不对称结构的形成、细胞的极性及迁移均受纤毛调控,并主要通过纤毛转导信号通路来实现,明确纤毛转导信号通路对心脏发育的调控机制,可以为CH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同时为CHD的产前筛查提供新的检测基因。本文总结了纤毛在心脏发育及CHD中作用及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