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长春地区四种主要腹泻病毒病原构成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长春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住院患儿腹泻样本共460例,轮状病毒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腺病毒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鉴定.结果 46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占35.22%( 162/460);杯状病毒占20.43%( 94/460),星状病毒占9.78%(45/460),腺病毒占3.70%(17/460),混合感染达7.17%(33/460),发病患儿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对162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结果示G1P[8]为主要流行株,杯状病毒以GⅡ-4亚型为主要流行株,星状病毒为Ⅰ型,腺病毒为Ad41.结论 长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中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病原,其次为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腺病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兰州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了解四种主要腹泻病毒在儿童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90份及儿童保健中心健康婴幼儿正常粪便标本114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分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腺病毒。结果290份腹泻标本中四种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轮状病毒39.31%,杯状病毒11.38%,腺病毒10.69%,星状病毒4.83%;对114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G、P分型,G3型及P[8]型为优势株;114份正常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0,杯状病毒检出7例,星状病毒检出1例,腺病毒检出5例。结论病毒性病原在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系统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山西省太原市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四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山西儿童医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5岁以下全部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试剂盒来检测轮状病毒;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腺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星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并对轮状病毒进行分型.结果 346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占40.8%、杯状病毒占7.5%、星状病毒占6.4%、腺病毒占3.2%.对141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G1P分型,G1型是最优势株,P型优势株为P[8].四种病毒主要是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RV有明显的季节的特征,9-11月份(48.92%)为发病高峰.结论 轮状病毒为最主要的病毒病原,G1P[8]型为主要流行株,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混合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湖南省益阳市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对收集的761例腹泻标本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761例腹泻标本病毒检出率为45.9%(349/761),4种病毒阳性率分别为轮状病毒(humanrotavirus,HRV)27.7%(211/761),杯状病毒(humancalicivirus,HuCV)11.4%(87/761),腺病毒(adenovirus,ADV)8.0%(61/761),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4.3%(33/761),其中混合感染17.3%(132/761)。病毒性腹泻好发于6月龄~23月龄婴幼儿(60.5%,316/522),临床表现以水样便(89.2%,679/761),伴呕吐、发热(63.2%,481/761)最常见。结论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是引起益阳市婴幼儿腹泻常见的病原体。〈2岁的婴幼儿是腹泻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患儿临床症状以水样便,伴呕吐、发热等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成都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掌握本地区病原分布特征,为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成都地区2006—2008年度376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及肠道腺病毒(Adv)检测。结果RV的检出率为37.76%(142/376),其中42例进行G分型,45例进行P分型,G分型以G3型为主21例(50%),其次为G2和G1型,P分型以P[8]型为主21例,其次是P[4]型19例。RV感染主要为6~23月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在10—12月份(75.8%)。RT—PCR法检出HuCV、AstV及Adv的检出率分别为15.85%、1.64%及2.04%。结论RV是成都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P[8]、P[4]型。除RV外,HuCV也是重要的病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的感染状况、临床表现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集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及儿童保健中心健康婴幼儿粪便标本各428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杯状病毒,测序确定其基因型别。结果428份腹泻样本中有63份为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14.72%。其中诺如病毒GⅡ型58例,未检出诺如病毒GI型,札如病毒5例,以诺如病毒GⅡ-42006b型为主要流行株。428份健康对照组标本杯状病毒检出19例,诺如病毒6例,札如病毒11例,2例为诺如病毒GⅡ型和札如病毒混合感染。结论南京地区婴幼儿中存在不同基因型杯状病毒感染,流行毒株以GⅡ-2006b为主。  相似文献   

7.
分型引物RT-PCR法在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分型引物RT-PCR法确定五个地区病毒性腹泻粪便标本中杯状病毒流行型别及感染情况。方法:对五个地区收集的〈5岁病毒性腹泻粪便标本应用针对病毒壳体区域设计的四对引物(GⅠ—SKF/GⅠ-SKR、COG2F/G2-SKR、SLV5317/SLV5749、PreCAP1/82b)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诺如病毒GⅠ和GⅡ组、扎如、星状病毒(Astrovirus),扩增产物通过1.5%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选取部分阳性标本测序研究型别流行特点。结果:本实验从663例标本中共检出单独感染诺如病毒、扎如病毒和星状病毒阳性标本数分别为84、4、11株,同时还发现3株混合感染标本。选取24株诺如病毒阳性标本测序分析发现19株为GⅡ/4型,2株为GⅡ/3型,1株为GⅡ/1型,1株为GⅡ/13型,1株为GⅡ/15型,4株扎如病毒中2株为SGⅠ/1型,1株为SGⅡ/3型,1株为SGⅡ/1型。结论:研究表明杯状病毒是我国婴幼儿腹泻重要病原体,诺如病毒流行株为GⅡ/4型毒株,同时存在其它型别的散在流行;福建、兰州检测到不同型别扎如病毒证明我国存在多种型别的扎如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池州市小儿腹泻的主要病毒病原.方法 采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在安徽池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428例小儿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酶免疫分析或ELISA法分别检测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或杯状病毒抗原.对轮状病毒进行病毒株血清学检测,并采用RT-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安徽池州小儿腹泻常见的病毒病原检出率分别为轮状病毒29.2%、杯状病毒10.5%、腺病毒2.4%.其中,混合感染率为2.4%.同时比较用PCR及ELISA两种方法检查44份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结果两种方法检查一致率达97.7%.对48株轮状病毒G血清型分型结果是血清Ⅰ型3份、Ⅱ型1份、Ⅲ型35份、Ⅸ型2份、未能分型7份.分别来自2005年26份可分型、2006年15份可分型,2年中均以RV Ⅲ型占绝大多数(分别为24株、11株),其他型别仅占少数.对8株轮状病毒P分型,其中7株为G3P8,1株为G9P8.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多,杯状病毒似乎以秋季多.结论 安徽池州地区小儿腹泻的病毒病原中以轮状病毒为主,杯状病毒次之,腺病毒检出率低.两年中流行的轮状病毒以G3型为主,G3P8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北省婴幼儿腹泻患者轮状病毒的感染特点及基因型别的变迁情况。方法2007—2010年在河北卢龙县医院和卢龙县妇幼保健院收集5岁以下腹泻住院病例1643例的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用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643例标本中801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48.75%。对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2007—2010年G3型所占比例波动于48.59%-69.92%,G1型由2007年的10.59%下降至2010年的5.79%,G9型则由2007年的2.12%上升至2010年的19.74%。P分型以P[8]最为常见,G/P组合以G3P[8]为主。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G3P[8]为河北省主要流行株,G9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成都地区5岁以下急性腹泻病患儿进行病毒学监测,了解引起腹泻常见病毒的流行特征,为指导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消化科2006年3月至2015年6月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并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毒RNA提取与检测,并记录患儿临床资料.采用ELISA、RT-PCR方法对轮状病毒抗原进行检测与分型;采用RT-PCR方法对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进行检测与分型.结果 共收集1-59月龄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份共2 331份(男1 446份,女885份),阳性检出率58.0%,以7-12月龄为好发年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28.3%,11 -12月份为流行季节.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23.3%,9月份为流行季节,诺如病毒GII为主要感染株,未发现暴发流行.星状病毒阳性检出率1.5%,主要于1-3月份检出.腺病毒阳性检出率5.1%,主要于5-8月份检出,2011年有过小流行.2007年以后,轮状病毒的检出率较前明显下降,而同时杯状病毒检出率逐年升高,2010-2015年杯状病毒成为引起5岁以下患儿腹泻的主要病毒之一.绝大多数病毒性腹泻患儿为急性病程(91.2%),以轻度脱水为主,其次为中度脱水,无重度脱水.可伴消化道外表现,轮状病毒的消化道外表现较杯状病毒多见,但在随访中均恢复正常.结论 病毒性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病常见原因,成都地区以轮状病毒、杯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4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2008年哨点医院门诊腹泻患儿粪便686份,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抗原,用RIDASCREEN ELISA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抗原检测,并对以上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6份标本中,4种病毒的阳性率:轮状病毒为34.0%、诺如病毒为20.7%、腺病毒为6.0%、星状病毒为1.2%,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5.1%.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85.7%。4种病毒阳性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有关,均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分别占阳性总数的93.1%、92.3%、87.8%和100%。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特征,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等常年均有发病,无特殊的时间分布。混合感染的患儿腹泻症状较重(P〈0.05)。结论4种病毒均有检出,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同时混合感染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的流行特点。方法2011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市3家医院肠道门诊收集输液两次以上5岁以下腹泻患者病例604例,采集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用半巢式反转录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604例标本中96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15.89%。秋冬季为A组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高峰,其中11月份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55.56%,30/54)。轮状病毒腹泻主要发生于3—23月龄患者(93.76%,90/96)。对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G分型以G3+G9型混合感染占第一位(37.50%,36/96),其它型别主要有G3型(28.12%,27/96),G1型(11.46%,11/96),G9型(9.38%,9/96),G2型(8.33%,8/96)。P分型以P8型为主要优势株(86.46%,83/604),其次为P4型(10.42%,10/96)。最常见的G/P基因型组合为G3+G9/[P8](36.46%,35/96),其次为G3/[P8](26.04%,25/96),GI/[P8](11.46%,11/96),G9/[P8](9.38%,9/96),C2/[P4](8.33%,8/96)。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北京市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2011年主要流行株基因型组合为G3+G9/P[8]。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河北省卢龙地区2008—2009年5岁以下住院儿童中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325例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和流行病学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利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并对部分诺如病毒阳性株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诺如病毒的检出率为11.3%(37/325),仅次于轮状病毒的检出率(48.6%),高于腺病毒(6.5%)和星状病毒(4.3%),主要感染2岁以下儿童,季节高峰在11月,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诺如病毒流行优势株为GII-4/2006b变异株,并发现一株未见报道的新型GII-4变异株。结论诺如病毒是引起2008—2009年卢龙地区的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G114/2006b变异株仍是流行优势株,要进一步监测新型GII-4变异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河北省婴幼儿腹泻患者轮状病毒的感染特点及基因型别的变迁情况.方法 2007 -2010年在河北卢龙县医院和卢龙县妇幼保健院收集5岁以下腹泻住院病例1643例的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用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643例标本中8...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流动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广州市白云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241例流动儿童腹泻患者的人口资料学以及粪便标本,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轮状病毒(RV),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标本中诺如病毒(NVs)、星状病毒(AstV),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腺病毒(AdV)。结果 241例患者粪便标本中RV、NVs、AdV、AstV4种病毒总检出率为56.0%(135/241),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43.6%(105/241)、11.2%(27/241)、7.9%(19/241)、6.6%(16/241)。27株NVs阳性毒株均为GII-4;19株AdV中14株为AdV-41型,并有AdV1、2、3、31型的散在感染;AstV感染15株,均为AstV-1型。结论病毒为流动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因,其中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其他依次为NVs、AdV和AstV。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国五岁以下儿童以医院为基础的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方法 按照WHO轮状病毒胃肠炎监测标准,监测9家医院,收集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五岁以下全部的住院腹泻儿童标本4047份,轮状病毒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采用RT-PCR方法.结果 共检测3862份标本,检出阳性标本1700份,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44.0%.病毒性腹泻患儿发病呈现季节性分布,主要集中在秋冬季(10月份至1月份).轮状病毒感染95.4%发生在2岁前的婴幼儿.在12~17、9~11、18~23月年龄段为53.2%、50.2%、48.3%.轮状病毒流行株以P[8]G3为主,占58.4%,其次是P[8]G1,占22.0%,P[4]G1占3.0%,P[8]G9占2.4%,2例P[10]G2,1例P[10]G3,出现1例P[8]G5,没有检出G4血清型,世界各地常见的组合P[8]G1、P[4]G2、P[8]G3、P[8]G4占80.8%.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原因之一,开发应用安全有效的轮状病毒疫苗对减轻轮状病毒疾病负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五岁以下儿童以医院为基础的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方法 按照WHO轮状病毒胃肠炎监测标准,监测9家医院,收集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五岁以下全部的住院腹泻儿童标本4047份,轮状病毒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采用RT-PCR方法.结果 共检测3862份标本,检出阳性标本1700份,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44.0%.病毒性腹泻患儿发病呈现季节性分布,主要集中在秋冬季(10月份至1月份).轮状病毒感染95.4%发生在2岁前的婴幼儿.在12~17、9~11、18~23月年龄段为53.2%、50.2%、48.3%.轮状病毒流行株以P[8]G3为主,占58.4%,其次是P[8]G1,占22.0%,P[4]G1占3.0%,P[8]G9占2.4%,2例P[10]G2,1例P[10]G3,出现1例P[8]G5,没有检出G4血清型,世界各地常见的组合P[8]G1、P[4]G2、P[8]G3、P[8]G4占80.8%.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原因之一,开发应用安全有效的轮状病毒疫苗对减轻轮状病毒疾病负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五岁以下儿童以医院为基础的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方法 按照WHO轮状病毒胃肠炎监测标准,监测9家医院,收集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五岁以下全部的住院腹泻儿童标本4047份,轮状病毒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采用RT-PCR方法.结果 共检测3862份标本,检出阳性标本1700份,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44.0%.病毒性腹泻患儿发病呈现季节性分布,主要集中在秋冬季(10月份至1月份).轮状病毒感染95.4%发生在2岁前的婴幼儿.在12~17、9~11、18~23月年龄段为53.2%、50.2%、48.3%.轮状病毒流行株以P[8]G3为主,占58.4%,其次是P[8]G1,占22.0%,P[4]G1占3.0%,P[8]G9占2.4%,2例P[10]G2,1例P[10]G3,出现1例P[8]G5,没有检出G4血清型,世界各地常见的组合P[8]G1、P[4]G2、P[8]G3、P[8]G4占80.8%.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原因之一,开发应用安全有效的轮状病毒疫苗对减轻轮状病毒疾病负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