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下,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对斜视手术眼心反射(OCR)发生的影响,预先设置BIS分别维持在40±5、50±5、60±5时与OCR%的关系及与呼吸末七氟烷浓度( ET-sev)的关系。方法:选择2~12岁择期行斜视矫正术患者75例ASAI~II级,随机分为3组,即S1、S2、S3,每组25例。预先设定术中维持不同的BIS:S1 组BIS为60±5; S2组BIS为50±5;S3组BIS为40±5。术中均静脉微泵泵注瑞芬太尼速度0.2~0.3ug.kg-1.min-1,根据设定的BIS调整ET-sev的浓度。记录麻醉前,术中牵拉眼肌时的心率(HR)、BIS、OCR%及ET-sev%。结果: S1、S2、S3组OCR%分别为52%, 28%,12%.ET-sev%分别为 1.4%,1.9%,2.4%.S3组OCR%最低,S2、S3与S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值在40-50之间,眼心反射发生率低,BIS监测对预防眼心反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调节七氟烷体积分数能否有效抑制行斜视手术时患儿的眼心反射。方法 52例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斜视患儿被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维持BIS值为40(A组)和60(B组)左右,两组均采用吸入七氟烷行全身麻醉,术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电图(ECG)、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眼心反射的发生率及呼气末七氟烷体积分数。结果 A组的眼心反射发生率为11.6%(3/26),显著低于B组的34.9%(9/26,P<0.05)。A组的呼气末七氟烷体积分数为0.021±0.003,显著高于B组的0.015±0.005(P<0.05)。结论先天性斜视患儿行手术治疗,吸入七氟烷行全身麻醉时,BIS值维持于40±1时其眼心反射的发生率低于BIS值为60±2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七氟醚(Sevoflurane)和氟烷(Halothane)对小儿斜视矫正术眼心、眼呼吸反射程度的影响.方法60例2~8岁拟在吸入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小儿随机分为七氟醚-N2O-O2麻醉组(S组,n=30)和氟烷-N2O-O2麻醉组(H组,n=30),所有小儿均使用喉罩并保留自主呼吸.分别于手术野消毒铺单后和牵拉眼肌期间记录眼心反射(oculocardiac reflex,OCR)指标(HR,心律失常、MAP)和眼呼吸反射(oculorespiratory reflex,ORR)指标(RR,SpO2,PET CO2).以消毒铺单后的数值作基础值.结果S组基础HR高于H组[S vs H:(119±23)vs(108±20),P<0.05];与基础值比较,牵拉眼肌期间两组病人HR急剧降低[S:(119±23)vs(95±13),P<0.01;H:(108±20)vs(75±15,P<0.01],但OCR期间S组最低HR明显高于H组[S vs H:(95±13)vs(75±15),P<0.01];S组OCR发生率和OCR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H组(OCR发生率:S vs H:41%vs 79% 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S vs H:4%vs 20%,P<0.01).两组病人OCR期间P R明显低于基础值[S:(32.3±3.0)vs(38.0±2.2),P<0.05,H:(28.0±3.7)vs(34.5±3.0),P<0.05],但S组基础RR和OCR期间最低RR均高于H组(P<0.05).结论小儿斜视矫正术中,部分小儿经历了急剧的眼心、眼呼吸反射.七氟醚组眼心、眼呼吸反射程度明显低于氟烷组,七氟醚是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较安全的一种新型吸入麻醉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新型麻醉深度监测仪SNAPTM用于瑞芬太尼 -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期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ASAⅠ~Ⅱ级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 6 0例 ,年龄 2 1~ 6 5岁 ,随机分为 3组 :SNAPTM组 (S组 )、BIS组 (B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 2 0例。设定诱导时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浓度为 4ng/ml和 3μg/ml。术中丙泊酚浓度根据SNAP值 (5 5 )或BIS值 (5 0 )调节 ,对照组则根据血压变化调节。术毕前 15min调节SNAP值至 0 5或BIS值至 6 0。观察全麻诱导插管期、维持期及恢复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SNAP或BIS的改变 ,并记录术毕停药后麻醉恢复时间 (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结果 S组和B组较C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 :S组为 (4 3± 1 2 )mg/ (kg·h) ,B组为 (4 4± 1 1)mg/ (kg·h) ,C组为 (6 7± 1 1)mg/ (kg·h) (P <0 0 0 1)。S组和B组恢复期比C组明显缩短 :其睁眼时间分别为 (4 3± 1 1)min、(4 5± 2 8)min、(10 2± 3 8)min ;拔管时间分别为 (9 6± 1 3)min、(10 3±1 5 )min、(15 5± 1 8)min(P <0 0 0 1)。 3组术中MAP总体有下降趋势 ,但C组需升压药处理的病例 (6 0 % )多于S组 (15 % )和B组 (2 0 % ) (P <0 0 1)。结论 SNAPTM和BIS一样都能有效地用于瑞芬太尼 -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喉罩技术七氟醚-N2O吸入麻醉和异丙酚-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斜视矫正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小儿随机分为异丙酚-氯胺酮全静脉麻醉组(tota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TIVA group)和喉罩技术七氟醚-N2O吸入麻醉组(sevoflurane-N2O anesthesia w ith laryngeal m askairway,volatile group),每组40例。TIVA组术中不使用气管导管和喉罩,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用药为异丙酚5~10 mg/(kg.h)和氯胺酮1~2 mg/(kg.h)持续静脉泵注,异丙酚不与氯胺酮混合。Volatile组使用喉罩维持呼吸道通畅,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用药为2%~3%七氟醚-50%N2O-50%O2。记录两组的麻醉质量(术中强手术刺激时摇头肢体活动和SpO2<95%的发生例数)、眼心反射(ocu locard iac reflex,OCR)和术后呕吐(postoperativevom iting,POV)发生例数。结果:Volatile组病人术中摇头肢体活动、SpO2<95%及OCR发生率明显低于TIVA组(P<0.01);但volatile组POV发生率明显高于TIVA组(P<0.01)。结论:与异丙酚-氯胺酮静脉麻醉相比,喉罩技术七氟醚-N2O-O2吸入麻醉能维持术中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保证麻醉质量,眼心反射发生率低,是一优点较多的可用于小儿斜视矫治术的新麻醉方法,但需注意术后呕吐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术前肌注阿托品注射液对局部麻醉下斜视术中眼心反射(OCR)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至2019年在我院就诊并行局麻手术治疗的水平斜视患者50例50眼,外斜视患者进行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内斜视患者进行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随机分为A组(术前不肌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和B组(术前30min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临床常用的几种麻醉药物对小儿斜视手术时眼心反射(The oculocardiac reflex,OCR)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斜视纠正术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6组:氯胺酮-异丙酚组(KP组);氯胺酮-瑞芬太尼组(KR组);氯胺酮-七氟醚组(KS组);咪唑安定-异丙酚组(MP组);咪唑安定-瑞芬太尼组(MR组);咪唑安定-七氟醚组(MS组)。采用氯胺酮1mg/kg或咪唑安定0.15mg/kg复合66%氧化亚氮(N2O)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罗库溴胺0.5mg/kg,继而置入喉罩。麻醉维持KP组和MP组使用异丙酚7~8 mg/(kg.min);KR和MR组则先给予瑞芬太尼首量0.75μg/kg,然后使用66%N2O和瑞芬太尼0.5μg/(kg.min)维持;KS和RS组使用2%~3%的七氟醚维持。结果氯胺酮诱导组中KP组(68.6%)和KR组(65.7%)的OCR发生率明显高于KS组(41.2%)。而咪唑安定诱导组中MP(57.1%)和MR(55.9%)组的OCR发生率亦明显高于MS组(35.3%)。结论小儿斜视手术使用氯胺酮或咪唑安定诱导时,使用七氟醚麻醉与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相比可以明显减少眼心反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手术中心电图的改变相关因素、特点、防治措施。方法:观察200例斜视手术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心电图变化,归纳防治措施。结果:儿童患者、全麻患者较容易发生眼心反射,内直肌、下斜肌眼心反射发生率较高,超过90%,均显著高于其他眼外肌(P<0.05)。术中发生心电图改变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远高于其他心电图改变人数(P<0.05)。术前应用阿托品患者眼心反射发生率(37.8%)低于未应用阿托品者(76.2%),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5.44,P<0.05)。结论:年龄、麻醉方式影响斜视手术中眼心反射的发生,眼心反射发生时心电图改变有一定规律,术前应用阿托品有可能降低眼心反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研究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对局部麻醉下斜视手术中的眼心反射(OCR)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进行斜视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使用的麻醉药物相同,为0.75%布比卡因和2%利多卡因的的混合液,研究组采用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参照组采用结膜下浸润麻醉,对比两组在钩取眼肌前后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55例患者中共21例患者发生OCR,发生率为38.18%,参照组55例患者中共计34例患者发生OCR,发生率为61.82%,由此得出研究组的发生OCR的概率远低于参照组。结论:眼球筋膜囊下麻醉相对其他的麻醉方式而言,其OCR发生率更低,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适用于斜视手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将Marsh成人药代参数靶控输注异丙酚用于小儿术中镇静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镇静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SA Ⅰ级无神经精神系统疾患择期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小儿2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不用镇静药.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连接脑电监护仪监测BIS.用TCI技术输注异丙酚镇静,用镇静警醒评分(OAA/S)评价镇静程度.充分镇静后,实施骶管或硬膜外阻滞.记录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BIS、OAA/S、丙泊酚预期理论浓度(Cp)以及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自酚用量及并发症.结果 平均诱导时间为(即清醒至OAA/S≤1)(302.6±60)s,相应BIS为66±10;靶控后恢复时间(即停药至OAA/S≥2)(14.6±3.3)min,相应BIS为86.2±6.0;异丙酚诱导剂量(1.9±0.7)mg/kg,异丙酚维持剂量(8.3±3.3)mg·kg-1·h-1,异丙酚目标浓度保持在2~3 mg/L,术中BIS值保持在62±11.诱导及维持中血压、心率稳定,未出现呼吸抑制(SpO2≥95%).BIS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较好.结论 Marsh成人药代参数靶控输注异丙酚用于小儿术中镇静安全有效,BIS是较好的镇静程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全身麻醉术中麻醉深度,探讨BIS监测对老年口腔癌根治术病人术后谵妄(POD)发生率及皮瓣存活率的影响。方法:68例全麻下行口腔癌皮瓣转移修复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年龄65~80岁,ASAⅠ~Ⅲ级,BIS组(n=34)在全麻中调节BIS值在45~60之间,非BIS组(n=34)术中不使用BIS监测。术后第1天、第5天使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评估病人是否有POD,记录术中病人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中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时间、皮瓣存活情况等。结果:术后第1天POD发生率BIS组11.8%(4/34)低于非BIS组为38.2%(13/34)(P<0.05);术后第5天POD发生率BIS组8.8%(3/34)低于非BIS组29.4%(10/34)(P<0.05)。同时,BIS监测可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降低术中麻黄碱使用率。2组病人的苏醒延迟、术中知晓发生率及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的皮瓣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可降低老年口腔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45-14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不同时间给药对患儿术后躁动、眼心反射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我院斜视手术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的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B组在麻醉诱导时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10 min泵注完毕),C组手术结束眼肌操作后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10 min泵注完毕),记录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对比三组患儿拔管后0、15、30 min躁动评分(PAED)、Ramsay镇静评分、眼心反射发生率、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右美托咪定补救次数。结果 三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拔管时间(15.55±3.34)min、PACU停留时间(43.25±10.86)min,长于A组(9.07±2.21)min、(31.27±8.43)min和B组(9.38±2.54)min、(32.43±7.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管后0 min PAED评分为(11.21±2.73)分、15 min(6.72±2.21)分,高于B组(7.54±2.21)分、(2.66±0.54)分和C组(6.95±2.12)分、(2.54±0.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拔管后0 min Ramsay镇静评分为(3.61±0.53)分,C组拔管后0 min Ramsay镇静评分为(3.75±0.83)分,均高于A组的(2.53±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眼心反射发生率为80.00%,明显高于A组(56.67%)和C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6.67%,明显高于B组(33.33%)和C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右美托咪定补救次数(18例)明显高于B组(3例)和C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斜视手术在眼肌操作结束后应用单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而不增加眼心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小儿麻醉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及丙泊酚效应室质量浓度的变化,定量分析阿片类药物对丙泊酚镇静药效学的影响. 方法 将45例不用术前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C组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3 μg·kg-1·min-1,S组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02 μg·kg-1·min-1.30 min后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起始效应室质量浓度为1μg/mL,逐渐递增至4 μg/mL.于基础时间点、阿片类药输注30 min后、丙泊酚达预设浓度1 min后及意识消失即刻记录BIS、效应室质量浓度、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 结果 3组的BIS与丙泊酚效应室质量浓度及OAA/S评分呈正相关.R组、S组患儿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分别为77±6、76±7,均显著高于C组的66±7(P值均<0.05).R组、S组的丙泊酚效应室质量浓度分别为(1.2±0.5)、(1.1±0.7)μg/mL,均显著低于C组的(2.4±0.5)μg/mL(P值均<0.05).R组、S组从开始输注丙泊酚至意识消失的时间分别为(4.8±2.3)、(4.6±2.7)min,均显著短于C组的(8.3±1.6)min(P值均<0.05).R组、S组50%患儿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02、0.98μg/mL,均显著低于C组的1.98μg/mL(P值均<0.05);R组和S组50%患儿意识消失时的BIS(BIS50)分别为85、83,均显著高于C组的75(P值均<0.05). 结论 复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后,患儿丙泊酚意识消失的EC50降低.阿片类药物与丙泊酚相互作用可使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升高,因此BIS值不能很好地反映患儿的镇静状态.  相似文献   

14.
小儿斜视手术两种不同麻醉方式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旨在寻找小儿斜视手术合理的麻醉方式。方法 择期小儿斜视矫正术 6 0例 ,随机分成氯胺酮静脉点滴组 (A组 ,n=30 )和芬太尼 +非去极化肌松剂 +氨氟醚麻醉组 (B组 ,n=30 )。比较 BP、HR、SPO2 、IOP的变化 ,眼心反射的发生率及术中与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牵拉眼球组织时 ,A组的生命体征比麻醉前显著下降 (P<0 .0 5 ) ,B组虽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IOP的改变 A组牵拉眼球时显著升高 (P<0 .0 5 ) ,而 B组较麻醉前明显下降 (P<0 .0 5 ) ;眼心反射的发生率 A组为 13.3% ,而 B组未发生 ,不良反应 A组为 5例 ,多于 B组 2例。结论 芬太尼 +非去极化肌松剂 +氨氟醚麻醉组明显优于氯胺酮静脉点滴组。  相似文献   

15.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早期清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患者早期清醒的影响。方法6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35~55岁。根据瑞芬太尼输注速度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Ⅰ、Ⅱ、Ⅲ组),每组20例。手术开始前15min,I组微量泵恒速输注瑞芬太尼3μg.kg-1.h-1,Ⅱ组微量泵恒速输注瑞芬太尼4μg.kg-1.h-1,Ⅲ组微量泵恒速输注瑞芬太尼5μg.kg-1.h-1;3组均给予异丙酚,初始剂量为8mg.kg-1.h-1,与瑞芬太尼同时输注。待患者意识消失,给予喉罩,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开始后根据患者双频谱指数(BIS)值、体动及呼吸情况追加麻醉药物。术中患者BIS值维持在45~65,若出现体动,则追加瑞芬太尼0.3μg/kg。于苏醒期监测BIS值及OAA/S评分,并记录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苏醒时间分别(3.1±0.6)min、(3.3±0.6)min、(3.2±0.7)min;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4.2±0.7)min、(4.3±0.5)min、(4.6±0.8)min。3组患者唤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出手术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的发生率Ⅲ组较I、II组高(P<0.05)。3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手术后躁动。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早期清醒迅速完全,苏醒时间为5min左右。由于瑞芬太尼半衰期短,患者术后很快就会感到疼痛,术后镇痛应及时开始。  相似文献   

16.
韦美荣 《华夏医学》2012,25(4):570-573
目的:通过共同性斜视一次手术后的正位率、欠矫、过矫及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评价手术的效果。方法:分析252例共同性斜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2例术后正位231例(91.7%),术后欠矫18例(7.1%),术后过矫3例(1.2%)。2岁内手术的21例患儿与2岁后手术的231例患者术后正位率分别是100%和90.9%,两组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为76.2%、77.9%。结论:2岁以下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膀胱镜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夏晓东  罗高平  吴芳  夏瑞 《西部医学》2009,21(3):410-411
目的观察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膀胱镜检查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6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S组(七氟醚组)和P组(丙泊酚组),两组均背景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S组用面罩法吸入8%七氟醚-O2 4L/min,入睡后调节吸入浓度为2%~4%,手术结束后停止吸入七氟醚,02增至4L/min。P组静注丙泊酚2mg/kg诱导,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3~5mg/kg·min,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两组麻醉后维持BIS(脑电监测)在60以下。观察并记录麻醉期间的MAP、HR、SpO2及BIS。记录诱导至BIS值到60的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恶心呕吐,满意度等)。结果S组术中SpO2及HR与P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麻醉后MAP、BIS及P组HR值均较麻醉前减低,差异有显著性,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S组和P组诱导中BIS达60的时间分别是(58±18)s和(54±15)s,差异无显著性。苏醒时间分别是(7.5±2.5)min和(9.6±3.4)min,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诱导平稳,苏醒迅速,可安全的应用于膀胱镜检查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估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儿童斜视矫正术对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斜视矫正术的儿童60例,年龄6~12岁,ASAⅠ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气管插管组(T)、喉罩组(L)、面罩组(O)。三组患儿都由术者行眼球后神经阻滞及切口局部麻醉。记录手术时间、眼心反射、术中体动、苏醒时间、术后躁动及药物干预的例数,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中知晓例数。结果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无差异;O组有2例眼心反射;苏醒时间:L组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cerebralstateindex)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的可行性和临床效应,并与BIS进行比较。方法35例择期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44±12(18~65)岁;体重指数21.8±2.2(19.2~25.6)。硬膜外靶控(TCI)镇静期间,同时监测CSI和BIS。记录镇静评分OAA/S(observersassessmentofalertness/sedationscale)值分别为5、4、3、2、1、0时CSI和BIS的值以及对应点的丙泊酚靶浓度。结果CSI和BIS均能很好地反应硬膜外阻滞期间患者的镇静程度。OAA/S评分从5逐渐降低至0时,CSI和BIS值(中位数)也相应下降,OAA/S同一级时,BIS和CSI无统计学差异(P>0.05);OAA/S不同级之间,BIS或CSI之间差异明显(P<0.01)。CSI和BIS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1和0.793;CSI、BIS及OAAS与丙泊酚靶浓度均有显著相关性,镇静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1、-0.854和-0.832;苏醒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0、-0.783和-0.745(P均<0.01)。结论CSI和BIS一样,能准确反映镇静状态下的患者意识深度的变化,以及意识恢复的渐进过程,应用于镇静程度监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BIS和AAI监测麻醉深度指导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病人对刺激的心血管反应.方法 56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AAI组(术中监测AAI)和BIS组(术中监测BIS),麻醉诱导方法相同,诱导后根据病人BIS值50±5或AAI值20±5调整雷米芬太尼持续输注靶控浓度,每次以1ng/ml为增减变量.记录诱导前T0、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T2、人工气腹开始T3、人工气腹开始后10minT4、手术结束停止给药后5min后T5等各时点AAI或BIS值,记录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术后计算两组雷米芬太尼总用量.结果 两组诱导后AAI和BIS均迅速下降,在插管时,AAI组AAI值明显升高,BIS组BIS值无明显变化,两组平均动脉压在T1降低,T2、T3时点升高,且与T0比明显升高(p<0.05,p<0.01),组间比较T3时点BIS组高于AAI组,且BIS组发生高血压比例明显大于AAI组.结论 AAI和BIS都不能很好预测伤害刺激的心血管反应,但AAI比BIS相对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