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缺血再灌注兔脑血流、CO2收缩反应性的影响,探讨其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兔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随机分假手术组、缺血组和氯氨酮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过度通气法测定脑血管CO2收缩反应. 结果假手术组脑缺血前Vm和CO2收缩反应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缺血组再于灌注2h、6h、24h所测Vm、脑血管CO2收缩反应性均明显低于缺血前及同时间点假手术组(P<0.01).氯胺酮组脑缺血前后Vm无显著变化(P>0.05),但CO2反应性明显低于缺血前和同时间点假手术组(P<0.01).结论氯胺酮可以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兔脑血流,但未能改善其脑血管CO2收缩反应性,提示氯氨酮可能有一定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儿心肺复苏后脑血流及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小儿脑血流变化特点,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脑血管二氧化碳收缩反应性变化。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动态监测心肺复苏后患儿35例,以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颈内动脉颅外段(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EICA)为靶血管,根据复苏后12~24 h TCD频谱形态将患儿分为低灌流组、高灌流组和大致正常组。观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和MCA/EICA平均流速比值,同时做Glasgow昏迷评分。选择三组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儿26例,采用过度通气法进行脑血管CO_2收缩反应测定。结果低灌流组和高灌流组患儿最高Glasgow评分明显低于大致正常组(P<0.05);而死亡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病例数明显高于大致正常组(P<0.01)。低灌流、高灌流组患儿的脑血管CO_2收缩反应性明显低于大致正常组患儿(P<0.05)。结论TCD监测心肺复苏后患儿脑血流变化有助于了解脑灌流,评估预后,评价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在缺乏脑血流监测的情况下,复苏后患者常规应用过度通气降颅压有加重脑缺氧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缺血灌流后转录修复偶联因子ERCC6 mRNA表达与神经元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6组,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ERCC6 mRNA和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时,ERCC6 mRNA杂交阳性细胞在缺血区的额、顶叶皮质、外侧纹状体散在分布,再灌注48h缺血区的ERCC6 mRNA杂交阳性细胞表达,72h时ERCC6 mRNA表达达高峰,168h开始下降;8-OHdG阳性细胞数于24h时达高峰,48h时开始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转录修复偶联因子表达增强,有效减轻了神经元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
山莨菪碱对全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缺血20min,再灌流2h,观察脑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缺氧化酶活性、线粒体内Ca^2 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线粒体呼吸控制率、磷氧化、氧化磷酸化效率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线粒体Ca^2 、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P<0.01);再灌流早期给予山莨菪碱治疗后,上述线粒体损伤性改变明显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对脑缺血-再灌流后线粒体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a^2 拮抗、抑制脂质过氧化及保护呼吸链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心跳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由于脑缺血和CA复苏后脑综合症引起脑功能受损[1]。有效地防治神经功能并发症在心肺脑复苏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要介绍CA复苏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近年来提出的特异性脑复苏方法。1CA复苏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CA复苏后脑再灌流过程分为4期,即多灶性无再灌流、反应性充血、延迟性持续低灌流期及后期的变化。多灶性无再灌流的发生与脑微循环改变和低灌流压有关,其程度主要决定于脑缺血时间的长短。猫CA5、15、30min,经常规CPR恢复自主循环后30min内测定脑无再流区分别占7%±11%、3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意义。方法:20例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患者,根据复苏后有无自主循环分组,缺血组(8例)和再灌流组(12例),缺血组于复苏前,复苏开始即刻,15,30分钟时;再灌流组于复苏前,复苏后即 刻,15,30分钟时,分别测定血浆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再灌流组;TXB2浓度在恢复自主循环即刻明显增高,随后逐渐下降,但与缺血组无显著差异,6-酮-前列腺素F1α浓度在恢复自主循环后明显增高,且明显高于缺血组,结论:TXA2,PGI2参与了心肺复苏期间的再灌注,动态监测血中TXA2,PGI2浓度对估计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外伤性脑损伤和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变化,探讨脑血流及其反应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CD检测对照组、外伤性脑损伤(TBI)和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HIE),观察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收缩峰、舒张期末、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和阻力指数)变化,以及病程第1、3、5d的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HIE与对照组相比,大脑中动脉舒张末流速与平均流速明显降低,而脉搏指数和阻力指数明显增加(P值均<0.05)。TBI与对照组间除收缩峰流速外均无明显差异;而与HIE组相比,除阻力指数外,其它血流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HIE和TBI患者脑血管对二氧化碳反应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且脑血管的反应性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结论不同类型脑损伤脑血流的变化不同,但其脑血管反应性的变化均可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盐水组及葛根素组,采用Pulsineli4血管阻塞法造成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法行大鼠脑组织的iNOS测定。结果: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盐水组iNOS逐渐降低,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且再灌流时间越长,此差异越显著(P>0.01);而葛根素组iNOS逐渐增高,缺血再灌流24h时,葛根素组畔国水组iNOS明显增高(P<0.05),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iNOS系统有明显损伤,葛根素可减轻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左旋四氢巴马汀(颅痛定)在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肺组织HO-1和内源性一氧化碳(CO)的影响。方法:44只SD大鼠中的40只采用四血管阻塞法建立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颅痛定治疗组(C组)各20只,另4只为假手术组(A组)。脑缺血再灌注2、6、12、24及48h各时间点,B、C组各取4只和A组的4只于术后2h时均处死,检测肺组织HO-1和血液中CO含量。结果:术后A组大鼠肺组织无充血或渗出等变化;B、C组肺泡间隔变宽,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有中性粒细胞侵润,但C组明显少于B组。CO及HO-1含量在术后2、6、12及24h点B、C组与A组比较均提高(P〈0.05),且在12h点达最高峰(P〈0.05),其后增幅减小;与B组比较,C组表现更明显(P〈0.05),48h点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颅痛定可通过升高HO-1的活性使CO增加,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时肺组织炎症损伤,对肺组织起到保护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脑缺血-再灌流时脑组织钙、镁、锌、钠、铁含量的变化,探讨左旋四氢巴马汀在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时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用原子分光光度仪检测脑组织电解质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流12h组钙、锌、钠、钾含量增高(P<0.01),铁含量亦增高(P<0.05),镁含量降低(P<0.01);24h钙、锌、钠含量进一步增高(P<0.01),镁含量进一步降低(P<0.01),钾和铁含量与假手术组接近(P>0.05)。左旋四氢巴马汀在脑缺血再灌流12h和24h均能抑制脑组织钙(P<0.01)、锌(P<0.01)、钠(P<0.05,P<0.01)含量的上升,并提高脑组织镁(P<0.01)和钾(P<0.05,P<0.01)的含量,降低铁含量(P<0.05,P<0.01)。结论:左旋四氢巴马汀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流期间脑组织钙、锌、钠含量的上升并提高镁和钾含量,降低铁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亚低温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脑组织神经干细胞(NSC)增殖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损伤3,7,11,14,18,28 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亚低温组缺血侧脑组织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 假手术组缺血侧脑组织存在少量BrdU阳性细胞,亚低温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3,7,11,14,18,28 d时缺血侧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亚低温组缺血侧脑组织NSC的增殖高峰期茹对照组延长.结论 亚低温促进大鼠腩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脑组织NSC的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进动脉内置线阻断法建立的大鼠大脑中动脉(MCA)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并探讨脑缺血诱发细胞凋亡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以顶端细,后逐渐增粗的涂抹硅橡胶改进栓子,TTC染色鉴定缺血效果;TUNEL-AP法和HE染色观察凋亡发生和形态学改变。结果TTC染色证实了大脑缺血灶的的稳定出现;用TUNEL法发现,缺血30min再灌流6h后,凋亡阳性细胞即明显增多,48h再灌流后阳性细胞数最多;缺血5min再灌流48h缺血脑区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纹状体,15min缺血组皮层也开始散见阳性细胞;随缺血时间延长,凋亡细胞主要出现在缺血区周边。结论脑缺血可选择性诱发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将E-选择素溶于生理盐水后注入大鼠股静脉中,建立模型后1h、4h和1周断头取脑组织做病理切片及计算梗死体积.结果 E-选择素治疗组比对照组坏死体积明显减少.结论 E-选择素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郜旭  李莎  吴秀萍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0):925-927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脑内的表达,及γ-羟基丁酸(GHBA)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斯蓝含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QP4的表达。同时观察GHBA对脑水肿和AQP4表达的影响。结果假手术组AQP4表达较低,在缺血损伤后表达升高,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斯蓝含量增加,给予GHBA后AQP4的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降低。结论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AQP4表达上升,脑水肿明显,给予GHBA可抑制AQP4的表达,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5.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线粒体功能变化及山莨菪碱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线粒体功能变化及山莨菪碱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0min、再灌注2h观察脑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链氧化酶活性、线粒体内Ca^2 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线粒体呼吸控制率、磷氧比、氧化磷酸化效率及烟酰胺腺喋呤二核苷酸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线粒体Ca^2 、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再灌注早期给予山莨菪碱治疗后,上述线粒体损伤性改变明显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a^2 拮抗、抑制脂质过氧化及保护呼吸链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饮酒对长期酗酒者MCA血流灌注影响的TCCD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饮酒对长期酗酒者脑血流灌注影响的规律。方法 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 (TCCD) ,对 76例酗酒者 (实验组 )及 5 2例非酗酒者 (对照组 )分别在饮酒前、饮酒后 30 min、1h、 2 h测定脑血流动力学参数 :收缩期峰值流速 (Vp)、舒张末期流速 (Vd)、平均血流速度 (Vm)、搏动指数 (PI) ,并观察频谱形态。采用同一品牌和批号的市售白酒 ,饮酒量按纯酒精折算 (0 .6 5 g/kg) ,实验于晚餐前 2 h开始 ,2 0 min内饮入。结果  (1)酗酒者饮酒前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基础血流速度 (Vp、 Vd及 Vm)均较正常减低、搏动指数 (PI)增大(P分别 <0 .0 1或 <0 .0 5 ) ,以平均血流速度 (Vm )减低最明显。血流频谱形态圆钝 ,S1 、 S2 峰融合 ,S2 >S1 。酗酒者饮酒后 30 min血流动力学参数较饮酒前变化不明显 ,1h后血流速度较饮酒前增高 (P<0 .0 1或 <0 .0 5 ) ,饮酒后 2 h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基本恢复到饮酒前状态 ;(2 )非酗酒者饮酒后 30 min脑血流速度明显增高 ,1h后达到高峰 ,2 h后基本恢复到饮酒前状态 ;饮酒后脑动脉血流频谱 S1 峰较饮酒前尖耸。结论 本研究显示 :是否长期酗酒脑血流灌注情况有所不同、对急性酒精干预的反应不同 ;揭示了长期酗酒者对脑血流灌注的损害 ,对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自由基主要是黄嘌呤氧化酶,导致梗死灶容积细胞肿胀.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脑自由基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细胞含水量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辽宁省肢体伤残矫形医院.材料实验于2003-05/2004-04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缺血+别嘌呤醇组脑缺血6 h,灌胃给予100mg/kg别嘌呤醇;缺血+悬浊剂组脑缺血6 h,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悬浊剂(恶喹酸溶液);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脑缺血6 h,再灌注2 h,灌胃给予100 mg/kg别嘌呤醇;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脑缺血6 h,再灌注2 h,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悬浊剂.其中别嘌呤醇组于脑缺血前48 h,24h和1 h共3次分别以100 mg/kg剂量灌胃给予别嘌呤醇.悬浊剂组同样方法给予悬浊剂.方法缺血+别嘌呤醇组、缺血+悬浊剂组的大鼠于闭塞后6 h,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于灌注后2 h测量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布采用过氧化物歧化酶免疫染色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布.②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布缺血+悬浊剂组、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染色,缺血灶内可见全部明显的染色增强.缺血+悬浊剂组的锰过氧化物歧化酶染色、缺血灶内可见血管周围轮状染色增强.同时可见染色增强的血管壁和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缺血灶内染色呈现弥漫性、稍低下.缺血+别嘌呤醇组和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铜锌过氧化物歧化酶都没有变化、在缺血+别嘌呤醇组可见血管周围染色增强,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未见弥漫性改变.缺血+悬浊剂组、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小动脉内皮细胞核肿大、中层肌细胞膨大、血管膜扩大,脑组织血管周围显著呈海绵状.缺血+别嘌呤醇组、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这些变化减轻.②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缺血+别嘌呤醇组,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低于缺血+悬浊剂组和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78.56±0.30)%,(79.08±0.33)%;(78.85±0.49)%,(79.86±0.49)%,(P<0.05)].结论别嘌呤醇可通过对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抑制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后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细胞在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和高压氧 (HBO)治疗后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血管内细丝栓堵大脑中动脉 (MCA)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 ,利用黄递酶 -NADPH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MCA缺血 1h ,再灌注 4、11、2 3、71hNOS阳性细胞在视交叉平面梗死区皮层、视前区、纹状体外侧区和纹状体内侧区域分布的变化 ,在以上期间应用 0 2 5MPaHBO于开始缺血后 2、9、2 1、4 5和 6 9h分别治疗 1次 (1h)。结果 脑缺血后 ,在上述区域形态改变的NOS阳性细胞数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HBO治疗后 ,各时间点在皮层、视前区和纹状体内侧区 ,形态改变的NOS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 (P <0 0 5 ) ,而纹状体外侧区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HBO可明显抑制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区NOS阳性细胞的变性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对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去势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经肌注苯甲酸雌二醇并观察损伤区组织病理学、神经功能及血液中NO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脑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中NO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脑缺血后雌激素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降低体内NO含量是脑保护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背景: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粘附分子上调导致的白细胞浸润与脑梗死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哪些因素对其能产生影响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材料:实验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病理科完成。成年雌性SD大鼠,制作脑缺血模型时体质量控制在280~350g。方法:大鼠分3组:对照组、卵巢切除组、雌激素治疗组(雌二醇,2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周)。4周后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h、2h再灌注0、1、3、6、22、70h模型。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缺血半球选取10个高倍视野计算脑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均数,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核因子κB表达水平。结果:①核因子-κB表达:卵巢切除组缺血1h即有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在缺血2h才有阳性细胞,3组均在缺血2h再灌注3h时相表达最强,后逐渐降低,卵巢切除组在再灌注70h仍有少量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再灌注22h后未见核因子κB阳性细胞。②在缺血2h再灌注22h时,卵巢切除组动物脑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多,与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45)熏在缺血2h再灌注70h时,卵巢切除组仍多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治疗组,但仅和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雌激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