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对缓慢型严重心律失常,病情严重,不宜搬动患者采用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0-08~2003-12,本院应用漂浮电极导管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4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2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5例,女17例,年龄42~79(63·5±17·6)岁。其中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24例、心脏骤停1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42例患者中经左锁骨下静脉插管33例,右锁骨下静脉插管9例。1·2方法选择左或右锁骨下静脉,应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植入6F动脉鞘管;选用5F漂浮电极导管(Arrow公司),体外检查气囊不漏气后经鞘管送入,电极导管到达15cm深度时向气囊内充气约1ml;然后将电极导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在床旁行心脏临时起搏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床边经右锁骨下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4种不同的途径穿刺插管,用气囊漂浮起搏电极行心脏临时起搏。观察其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58例患者中57例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起搏成功,成功率98.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5例,右颈内静脉途径2例,右股静脉途径6例均盲插起搏成功,从穿刺到起搏成功用时左锁骨下静脉途径2—12min,平均4.5min,右颈内静脉途径3min及4min,右股静脉途径5—18min,平均9.2min。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45例盲插成功42例,成功率93.3%,从穿刺到起搏成功平均5min,3例未成功者1例为起搏电极置入失败,2例为置管失败,其中2例改行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成功2例,另1例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及右股静脉途径均未成功,后在x线透视条件下从左股静脉途径起搏成功。结论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有创伤小、置入迅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所需设备简单等优点,适合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置入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70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床旁球囊漂浮电极技术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救治。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起搏成功,即刻起搏成功率100%。操作过程中患者无明显心悸、头昏、黑朦,操作时间(6.8±3.1)min,电极植入深度(36.5±2.9)cm,电压5V左右,留置起搏电极导管时间(10.0±3.2)d。仪有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经撤管治疗后康复。结论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置入术方便、快速、高效、创伤小、安全且不影响患者的四肢活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比较应用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方式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对比观察.方法 将98例因各种心律失常需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分为2组(漂浮电板组与普通电极组),分别采用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板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比较2种起搏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2组成功率无明显差异,2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2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漂浮电极组实际耗时明显短于普通电极导管组,术后感知不良发生率漂浮组低于普通组.结论 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均安全有效,但漂浮电极进行临时心脏起搏在抢救的及时性上有其优越性,值得在急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多种床边临时起搏器植入路径及电极导管比较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床边紧急临时起搏简便、快捷、安全的静脉途径及导管选择。方法选择69例紧急床边临时起搏患者均进行床旁心电监护,35例应用球囊漂浮起.搏电极导管,34例用普通起搏电极导管,其中22例经右颈内静脉入径,21例经右锁骨下静脉入径,26例经左侧锁骨下入径。结果51例病人床边成功起搏,18例起搏失败。右颈内静脉植入时间(10.3±5.0)min,成功率为64%、右锁骨下静脉植入时间(11.8±5.7)min,成功率为62%、左侧锁骨下植入时间(7.3±3.3)min,成功率为92%,左锁骨下植入时间和成功率均优于右颈内组及右锁骨下组(P〈0.05);漂浮起搏电极导管与普通起搏电极导管植入时间分别为(6.0±2.7)s,成功率为86%和(11.1±5.8)min,成功率为62%,漂浮导管亚组植入时间和成功率均优于普通导管亚组(P〈0.05)。结论应用床边临时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左锁骨下入径比其他入径有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等。漂浮电极导管比普通电极有导管容易到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不同起搏方式的优劣点.方法 12只心衰犬,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行右心房-心室不同位点起搏,心室位点分别取右室双部位(RV-Bi)、双室(Bi-V)、左室(LV),起搏频率180次/min,每种方式起搏前及起搏稳定15 min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机械延迟(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延迟(SPWMD)、左心室12个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结果 (1)与起搏前相比:右室双部位、双室、单纯左室起搏时,LVEDd、IVMD、SPWMD、Ts-SD减小,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42±3.94) mm vs(34.00±4.07) mm、(34.17±3.95)mm、(33.75 ±4.18)mm;(28.08 ±4.01)mm vs (13.00±3.64) mm、(11.95±2.54) mm、(12.08±3.51) mm; (75.00±10.22)mmvs (51.75±9.84) mm、(20.66±7.41)mm、(20.75 ±7.56)mm;(25.08±4.16)mm vs (14.91±3.31)mm、(7.50±4.24)mm、(7.41±3.39)mm;(32.91±4.46)mm vs (41.50±4.16)mm、(42.00±4.63)mm、(42.41±4.99)mm,P<0.05].(2)与右室双部位起搏相比:双室、单纯左室起搏时,SP-WMD、Ts-SD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d、IVMD、LVEF在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LVEDd、IVMD、SPWMD、Ts-SD、LVEF在单纯左室及双室起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室双部位、单纯左室与双室起搏有近似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可作为CRT双室起搏的备选模式,但三者改善心室不同步的机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9.
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电极的一种方法,其起搏电极放置时间一般在1~2w内,最长不超过1个月。脉冲发生器放置于体外,达到治疗目的后即撤除起搏电极。因此容易造成电极脱位,导管断裂,感染并发症。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有计划地落实好各项护理措施,避免了不必要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LQTS)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12例获得性LQTS伴TdP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临床治疗情况,对常规治疗不能控制TdP发作的患者紧急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结果 1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成功完成床旁经股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平均操作时间(10.5±2.4)min.与起搏前比较,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均缩短[(0.42±0.03)s比(0.52±0.06)s,(0.43±0.04)s比(0.53±0.0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前TdP发作(4.6±1.2)次/d,起搏后TdP发作消失,平均起搏时间(3.8±1.4)d,停止起搏后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2)s和(0.42±0.05)s,与起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年无TdP发作,QT间期和QTC间期分别为(0.41±0.06)s和(0.42±0.05)s.结论 获得性LQTS患者伴TdP是一种危急的情况,常规治疗不能控制发作时,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