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种类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药物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特点来探讨不同种类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异同,评价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100例健康者和 124 例脑梗死患者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并观察东菱克栓酶对不同种类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结果 脑梗死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和纤维蛋白原均增高,且主干支组高于深穿支组(P <0.05),血小板聚集性也明显增高,但后者高于前者(P <0.05)。东菱克栓酶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性、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 <0.05)。治疗后1周和1月,治疗组中主干支组、深穿支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对照组中的主干支组、深穿支组好 (P < 0.01)。结论 脑叶大梗死和脑深部小梗死在发病机制上有所不同。东菱克栓酶治疗上述两类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中皮层动脉与深穿支动脉的病理基础不一,前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后者则以透明脂质变性和/或纤维蛋白样坏死为主,有人发现三酸甘油脂、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对皮层梗塞的危险较深部梗塞的大,高血压对两者的危险则相反。我们测定了这两类梗塞急性期患者的血小板和红细胞4项参数,以探讨血小板、红细胞与大脑皮层梗塞和深部梗塞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急性期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5例脑出血,108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和731名正常人作血液流变学对照观察,结果;出血组血球压积和全血粘度低于对照组,基余六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梗塞组8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组血球压积和全血粘度明显低于梗塞,降低程度与出血量成正比,其余六项指标与梗塞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外加底物法测定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和36例健康人的血浆LCAT活性和脂蛋白含量,病人组包括脑动脉硬化40例,脑血栓形成63例,后者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按梗塞部位分为皮层动脉脑梗塞组和穿通动脉脑梗塞组。比较病人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并分析病人组血浆LCAT活性与脂蛋白指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Huckmann氏方法对142例颅脑CT平片进行脑室、脑沟测量,并逐一测定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RBC变形性、全血粘度、RBC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表明:(1)有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普遍性脑萎缩的趋向,但大都在进入老年期后才日益明显;(2)普遍脑萎缩病人存在某些显著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如RBC变形能力下降、全血粘度升高等;(3)显著皮层萎缩组与显著脑白质萎缩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不尽相同,前者RBC压积、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RBC变形性明显高于后者,而后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大脑皮层梗塞与穿支动脉梗塞某些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调查了444例脑梗塞住院病人,将其分为皮层动脉梗塞与穿支动脉梗塞,观察了两种类型脑梗塞病人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饮酒者比例,以及发病时间,年龄及性别分布。结果发现,PACI病人高血压者明显多于CACI病人,而后者同时具有烟酒嗜好者比例明显高于前者,但在女性中,PACI与CACI间高血压者比例无明显差异,而CACI病人糖尿病患者比全坑于PACI病人。  相似文献   

7.
脂蛋白(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ELISA法测定因清LP(a)浓度,检测对象包括脑梗塞87例,脑出血43例,对照组30例,脑梗塞组中,22例为皮层动脉区梗塞65例为穿通过脉区梗塞;初发60例,复发27例。结果:脑梗塞全组,皮层动脉,区梗塞组和穿通动脉区梗塞组LP(a)浓度及LP(a)异常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脑梗塞复发组血LP(a)浓度较脑梗塞初发组料显著性增高,提示血清浓度LP(a)与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脑梗塞溶栓治疗伴发颅内出血的危险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脑梗塞溶栓治疗伴发颅内出血的危险高宗恩郭玉璞脑梗塞溶栓治疗相关的颅内出血性改变分为脑实质出血(PH)及出血性梗塞(HI),PH可发生于远离梗塞的区域,HI则发生于缺血区内,前者CT检查可见高密度占位效应的血肿,常伴有临床症状恶化;后者CT显示斑点状混...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8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对照组的血糖、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聚集及血压进行了昼夜24小时生物周期变化的观察,发现两组的血糖、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聚集指标呈现4时高峰值,而血压4时为低峰值的同步性24小时周期节律变化。脑梗塞发病时间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这对临床预防和治疗时间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HELP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初步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除能选择发病6小时内的溶栓治疗外,尚无有效直接改善梗塞区血液循环的有效方法。全血、血浆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元水平与脑血流量呈负相关[1]。肝素介导的体外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元沉淀系统(HELP,Heparin-mediated...  相似文献   

11.
血清载脂蛋白ApoA_1、ApoB_(100)及比值在脑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血清载脂蛋白ApoA_1、ApoB_(100)及比值在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载脂蛋白ApoA_1、ApoB_(100),检测对象包括脑梗塞95例、脑出血38例、对照组43例。脑梗塞组中,皮层动脉区梗塞26例,穿通动脉区梗塞69例;初发梗塞57例,复发38例;根据是否伴有高血压分为脑梗塞正常血压组37例,脑梗塞高血压组58例,将各组的ApoA_1值、ApoB_(100)值及其比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塞全组、皮层动脉区脑梗塞组和穿通动脉区梗塞组的ApoA_1及A/B之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减低,ApoB_(100)浓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脑梗塞复发组ApoA_1较脑梗塞初发组有显著性减低,ApoB_(100)值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脑出血组的ApoA_1、ApoB_(100)及其比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脑梗塞高血压组与脑梗塞正常血压组的ApoA_1、ApoB_(100)值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载脂蛋白的ApoA_1、ApoB_(100)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风患者载脂蛋白A—1.B100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中风患者150例:皮层动脉脑梗塞50例,穿通动脉脑梗塞50例,脑出血50例,并选用正常对照50例,对其载脂蛋白APOA—1,B100进行了测定及统计学处理,发现脑皮层支梗塞与穿通支梗塞其ApoA—1,ApoB100变化值不一致,提示二者发病机理不同,ApoA-1/ApoB100比值异常可能是提示皮层支脑梗塞风险度指标之一,血清ApoB100值可能为反映中风患者As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侧脑室体旁大块梗塞的CT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3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侧脑室体旁大块脑梗塞,70%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结合CT、TCD就其临床特征,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该部位梗塞属于皮层下分水岭梗塞,其主要病因为脑主干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其次为心源性栓塞。  相似文献   

14.
激光血管内照射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4例脑梗塞患者作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检查,并对其中36例患者予以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载脂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在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以及血浆比粘度等多项均比后者增高,且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0.01);而36例患者接受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后,这些增高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0.01),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载脂蛋白B水平在接受治疗后也有下降(P<0.05或<0.01)。  相似文献   

15.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97例脑梗塞患者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数目,体积,粘附和聚集功能,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和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和解聚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血小板体积,粘附率,5分钟聚集率虽比急性期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数目及解聚率与对照组相似。大面积梗塞血小板,粘附率和最大聚集率均高于小面积梗塞(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小板体积,最大聚集率与脑梗塞容积呈正相关。结论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消耗,体积增大,功能亢进,血小板体积与最大聚集率和梗塞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性中风病人3例均为女性,年龄为35~42岁,其中枕叶梗塞2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塞1例,并结合文献,对偏头痛性中风的定义,中风类型,病灶分布与大小,预后,预防与治疗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性中风病人3例均为女性,年龄为35~42岁,其中枕叶梗塞2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塞1例。并结合文献,对偏头痛性中风的定义、中风类型、病灶分布与大小、预后、预防与治疗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活化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FCM检测脑梗塞患者(16例腔梗,18例大面积梗塞)颈内静脉(A)和肘静脉(B)的血小板GMP-140,GP53和GPⅡb/Ⅲa。结果:脑梗塞组A和B血中三种GP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疾病(CVD)组和健康组B血(P<0.01~0.001);脑梗塞组A血明显高于同组B血(P<0.05~0.005),A/B比值为1.24~2.52,而非CVD组A与B血之间阳性率无显著差异,A/B比值≤1.06;大面积梗塞组A血阳性率高于腔梗组A血(P<0.05),但两组B血无显著差异。提示脑梗塞急性期血小板主要在脑循环中活化,测定A血指标较测定B血更能敏感地反映脑梗塞时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和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9.
报告6例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病理资料,发病年龄男比女较轻,呈现不同的起病形式、意识障碍和多病灶损害的征象;其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小动脉硬化,且与颅内动脉病变的关系最大,动脉管腔狭窄或/和闭塞导致不同性质和大小的软化灶,成为多发性脑梗塞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检测40例临床确诊为脑梗塞的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钩脑)病人和40例配对对照的健康人。发现钩脑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解聚型图形出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双相曲线型图形出现率和循环血小板计数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增高与钩脑的性别、年令、瘫痪程度和病程无关(P>0.05)。结果提示钩脑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慢性持续性亢进。推测此改变是其对脑动脉广泛性病损的反应,但它又可进一步加重动脉病损,是发生脑梗塞的重要因素,是钩脑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