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86例老年前期Ⅱ型糖尿病(DM)患者L1 ̄4前后位骨密度(BMD)进行检测,计算了其中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并分析了BMD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同DM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表明:DM组腰椎平均BMD显著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对照组(P〈0.01);而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DM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气滞的4个证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不同证型骨密度和骨代谢改变的病理生理特征。方法 :测定 93例 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 1~ 4腰椎 (L1 ~L4 )前后位和髋部骨密度 (BMD)以及血清骨钙素 (O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水平 ,分析各证型上述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 :阴阳两虚证组各腰椎、髋部BMD和OC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和健康人组 ,骨质疏松率高于其它各组 ,而TRACP水平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BMD和骨形成减低与肾虚有关 ,印证了中医“肾主骨生髓”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骨密度及骨代谢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不同证型骨密度和骨代谢改变的病理生理特征。方法:测定93例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1-4腰椎(L1-L4)前后位和髋部骨密度(BMD)以及血清骨钙素(O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分析各证型上述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阴阳两虚证组各腰椎,髋部BMD和OC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和健康人组,骨质疏松率高于其它各组,而TRACP水平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BMD和骨形成减低与肾虚有关,印证了中医“肾主骨生髓”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不同证型患者在C肽释放试验中的表现特征。方法:151例首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空腹及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血浆C肽含量,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浆C肽释放水平。结果:空腹C肽释放:湿热困脾证以高分泌型为主,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以正常分泌型为主,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以低分泌型为主。餐后C肽释放: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以有峰而延迟型为主,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以有峰正常型为主,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以无峰低平型为主。空腹C肽峰值:湿热困脾证显著高于其它各证(P0.05),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显著低于其它各证(P0.05),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之间无明显差异。餐后C肽峰值,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两证显著高于其它证(P0.05),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显著低于其它证(P0.05)。结论:中医证型与C肽释放分型存在一定的关系,C肽释放分型可作为T2DM中医证型辨证的微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 itus, T2DM)中医证型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指导T2DM患者筛查甲状腺自身抗体。[方法]选取T2DM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血瘀脉络型及阴阳两虚型患者各30例,对照组健康人30例,测定甲状腺功能及抗体,统计分析中医各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及抗体间的关系。[结果]T2DM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高于对照组,阴阳两虚型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高于其余4型,阴虚热盛型患者TPOAb阳性率高于其余4型,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尤其是阴虚热盛型患者筛查甲状腺自身抗体对T2DM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TPOAb检查意义大于TGAb。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各临床常规指标与证型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47例合格2型糖尿病病例,按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辨证分型,同时配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不同证型与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糖代谢、脂代谢等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最多见;阴阳两虚型女性比例大于男性;年龄与病程变化趋势相同: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各证型的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ISI、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Ⅰ(ApoAⅠ)、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HDL、ApoAⅠ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对照组、阴阳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证型变化有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的趋势;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多项临床常规检查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对中医辨证客观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胰岛素等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将10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痰湿(瘀)阻滞、阴阳两虚4个证型。比较4型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比较4型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比较4型患者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FCP)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of homeostasismodel assessment,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 of homeostasismodel assessment,HOMA-IS)。结果 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分别为气阴两虚型(33%)、痰湿(瘀)阻滞型(29%)、阴虚热盛型(23%)、阴阳两虚型(15%)。阴阳两虚型患者年龄显著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P<0.05),FCP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P<0.05)。痰湿(瘀)阻滞型患者的BMI水平显著高于阴阳两虚型患者(P<0.05),TG、LDL、HOMA-IS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P<0.05)。阴虚热盛型患者的FPG及HbA1C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P <0.05),TC 水平显著低于痰湿(瘀)阻滞、阴阳两虚型患者(P <0.05)。4型患者FINS、HOMA-IR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分别为痰湿(瘀)阻滞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因处于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而显示出不同的理化特点及中医证型,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程度较重的痰湿(瘀)阻滞证,发病晚期则主要表现为胰岛细胞功能较差的阴阳两虚证,临床上应根据疾病的病机演变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魏桂梅  赵璐  张珂珂 《中医学报》2021,36(5):1084-108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ms,T2DM)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尿酸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80例已确诊为T2DM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整理,记录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并比较分析各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T2DM患者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证型呈从痰(湿)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至阴阳两虚证的发展趋势;各证型的年龄、病程、HbA1c、SUA、TC、TG及IMT比较,阴阳两虚证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IMT增厚程度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患者(P<0.05),阴阳两虚证患者的IMT增厚值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T2DM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多;阴阳两虚证的HbA1c、SUA、TC、TG及IMT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高尿酸血症患者IMT增厚程度高于血尿酸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老年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展开分析。方法选取100例老年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多项生化指标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五组,以气阴两虚证型最多,其次血瘀脉络证,再其次为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和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组及气阴两虚组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明显大于其他三组,而且血瘀脉络组气阴两虚组,有显著性差异(χ~2=11.403,P=0.009)。血瘀脉络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脉络组、阴阳两虚组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脉络组、气阴两虚组同型半胱氨酸与阴虚热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脉络组(HOMA-IR)气阴两虚组(HOMA-IR)湿热困脾组、阴虚热盛组、阴阳两虚组(HOMA-IR),气阴两虚组及血瘀脉络组与湿热困脾组、阴虚热盛组、阴阳两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OMA-β(CP)湿热困脾组、阴虚热盛组、阴阳两虚组明显大于气阴两虚组及血瘀脉络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理化指标的确存在差异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血糖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300例T2DM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其不同中医证型分布,依据不同中医证型将其分为湿热困脾证组(n=117)、阴虚热盛证组(n=63)、气阴两虚证组(n=45)、血瘀脉络证组(n=42)、阴阳两虚证组(n=33),测定并比较各组血脂指标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300例T2DM患者中,湿热困脾证占比为39.00%,阴虚热盛证占比为21.00%,气阴两虚证占比为15.00%,血瘀脉络证占比为14.00%,阴阳两虚证占比为11.00%。湿热困脾证组TC、TG水平高于阴虚热盛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血瘀脉络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TC水平低于血瘀脉络证组;阴阳两虚证组TG水平低于阴虚热盛证组和气阴两虚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热盛证组FPG和HbA1c水平高于湿热困脾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血瘀脉络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糖、血脂、IL-6、IL-8、THF-α和尿微量白蛋白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血糖、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采用Ol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IL-6、IL-8、THF-α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水平。结果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阴阳两虚组显著高于正常组及阴虚热盛组。阴阳两虚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阴虚热盛组及气阴两虚型。结论阴虚虚热盛组及气阴两虚组IL-6、IL-8、THF-α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阴阳两虚型IL-6、IL-8、THF-α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阴虚热盛组及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阴虚热盛组及气阴两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2例T2DM患者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3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总Hcy(tHcy)水平,并对中医证型与tHcy水平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2例T2DM患者中有73.76%合并高Hcy血症,其中阴阳两虚组血tHcy水平最高,气阴两虚组次之,阴虚热盛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患者的血Hcy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探索高血压病临床辨证规律。方法:根据临床症候将63例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女性多于男性(P<0.05),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男性多于女性(P<0.05)。平均年龄肝火亢盛型低于其他3型(P<0.01),痰湿壅盛型低于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P<0.05)。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体重指数高于其他两型(P<0.01)。收缩压升高以肝火亢盛型和阴阳两虚型为主(P<0.05),舒张压升高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为主(P<0.05)。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分析法收集18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阴阳两虚分为4组,观察比较各组血、尿β2微球蛋白、血肌酐水平。结果 1.证型分布:阴虚燥热组27例(14.4%),气阴两虚组60例(32.1%),脾肾气虚组59例(31.6%),阴阳两虚组41例(21.9%);2.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肾病各证型中按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阴阳两虚呈逐步增高的趋势。3.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中医各证型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β2微球蛋白水平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气阴两虚组与阴虚燥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尿β2微球蛋白水平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气阴两虚组与阴虚燥热组及脾肾气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肌酐水平仅在阴阳两虚组与各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肾病随着中医证型的演变,肾功能出现逐步恶化,中医证型与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可用于辅助诊断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下肢动脉病及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2-8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的13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选取正常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中医不同证型与下肢动脉病及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⑴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的糖尿病病程较湿热困脾型和阴虚热盛型更长;⑵湿热困脾型、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患者的踝臂指数(ABI)值依次递减,说明狭窄程度趋于严重;⑶所有患者中,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发生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8.7%、12.9%;35例阴阳两虚型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占该证型的51.4%,高于其他3个证型。结论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更易发生下肢动脉病和颅内动脉狭窄。中西医结合筛查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阴阳两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和下肢动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附54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家族史、体重指数、并发症及合并症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45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整理。结果:年龄及病程与证型显著相关,表现为:随年龄增加热盛伤津证比例递减,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递增;随病程增加热盛伤津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比例递减,肝肾阴虚夹瘀证、气阴两虚夹瘀证、阴阳两虚证比例递增(P均<0.01﹚。体重指数与证型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并发酮症者热盛伤津证比例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肾病及眼病者肝肾阴虚夹瘀证及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P均<0.001﹚。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脑血管病变及其他合并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及冠心病)与证型无相关性,且各合并症之间与证型亦无相关性(P均>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与ACE基因多态性分布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186例,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及阴阳两虚型,并采用PCR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结果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阴虚热盛型与阴阳两虚型以及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证型与ACE基因多态性有关联。ACE基因多态性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检索2008年至2018年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探讨的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统计其中医证型,并研究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结果共纳入8篇文章,涉及5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中医证型分类一般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占53.00%,其次为阴阳两虚证,占26.40%,阴虚热盛证占20.60%;本组患者中医证型比较,气阴两虚证组常见并发症为糖尿病眼底病变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阴虚热盛证组常见并发症为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眼底病变;阴阳两虚证组常见并发症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最常见的有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热盛证型,且其不同的中医证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都存在者不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将8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20例)、气阴两虚(21例)、阴阳两虚(18例)、气阴两虚兼血瘀(25例)4组,另设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CD3、CD4、CD8、CD4/CD8及FPG、FIns、HOMAIR、HBCI等变化情况。[结果]不同中医证型中阴虚热盛型CD3、CD4、CD8、CD4/CD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阴阳两虚型的CD3、CD4值分别与健康对照组、阴虚热盛型比较明显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患者FIns、HOMA—IR值较阴虚热盛型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FPG、HOMA—IR及HBCI与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CD8值与其他四组相比明显升高,且CD4/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阴虚热盛型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组胰岛素抵抗程度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亦有差异。胰岛素抵抗、B细胞功能及细胞免疫状态三者之间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45例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气阴两虚型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等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气阴两虚、阴虚燥热型红细胞压积、血沉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气阴两虚是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