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1例UAP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 :急诊介入治疗组 (4 3例 ) ;非急诊介入治疗组 (2 8例 )。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 30天内心脏事件 (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 )的发生情况 ,症状缓解时间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急诊介入治疗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 ,30天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高危的UAP患者效果好 ,安全 ,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管室DSA设备为GE800。根据心绞痛、心电图变化平价临床疗效。平均随访半年。结果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均〈20%,相关血流恢复TIMI2—3级,手术成功率为95.1%。28例未再发作心绞痛,2例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20例恢复正常,6例ST—T变化改善大于50%,4例ST—T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临床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经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4例UAP患者,入院后随即行介入治疗38例为治疗组;经治疗一周后再行介入治疗26例为对照组。观察四周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二次行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CABG)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比较,入院后随即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 I)在四周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二者相似,P〉0.05,缓解症状及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UAP介入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可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费用,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实验室病理学确诊。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44.3岁。结果通过心理护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观察各项体征、术后进行心电、血压监护、饮食护理等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有效率。结论以上护理措施取得了理想效果,提高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PCI)患者50例(PCI组)及稳定型心绞痛未行PCI患者45例(非PCI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正常组),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术前1d、术后2d、术后4周血清CRP并进行比较。结果(1)术前比较:PCI组和非PCI组无差异(P〉0.05);PCI组、非PCI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非PCI组以及正常组术后2d、术后4周较术前无差异(P〉0.05);PCI组术后2d、术后4周较术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RP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明显减轻炎症反应;介入治疗可以加剧局部炎症反应,但随着血管开通,药物联合应用,炎症反应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 nary intervention,PCI)中使用替格瑞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择期行PCI的1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1)。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替格瑞洛,对照组增加服用氯吡格雷,联合使用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随访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和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出血分级以及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常规及血脂指标。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其中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血常规及血脂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血常规及血脂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降低了出血风险及优化了生理指标,更加有利于保障择期行PCI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并探讨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患者52例(PCI组)及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50例(正常组),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术前1天、术后2天、术后4周血清CRP。结果:PCI组术前1天、术后2天、术后4周血清CRP分别为5.78±2.63mg/L、8.09±3.24mg/L和2.89±1.32mg/L;正常组术前1天、术后2天、术后4周血清CRP分别为1.52±0.73mg/L、1.54±0.69mg/L和1.51±0.80mg/L。两组术前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术后2天、术后4周血清CRP水平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术后2天血清CR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血清CR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介入治疗加剧了局部炎症反应,随着血管开通,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58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UAP患者(UAP组)和9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术前、术后24h血清hs—CRP的变化;并对UAP患者进行术后1年随访,以评价术后24h血清hs—CRP水平与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关系。结果UAP组术后24h血清hs—cRP浓度与术前的差值高于对照组[(1.08±0.89)mg/L:(0.36±0.29)mg/L,t=7.483,P=0.000];PCI术后血清hs—CRP≥3.0mg/L的uAP患者1年内首次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高于hs—CRP〈3.0mg/L者(χ^2=1.267,P=0.260)。结论PCI术后24h血清hs-CRP水平是影响UAP患者1年内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诊介入对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2例高危不稳定型患者资料,将24h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42例患者在接受1周药物强化治疗后行介入治疗,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30d内2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症状缓解、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较对照组,研究组30d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不同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10例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强化他汀组100例术前1周使用阿托伐他汀钙60 mg/d,对照组110例术前1周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PCI术前、术后心脏生化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等指标变化及PCI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强化他汀组治疗1周后总胆固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5±0.84)mmol/L vs(-0.26±0.52)mmol/L,P=0.015],PCI术后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hsCRP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CI术后30 d内强化他汀组MACE明显少于对照组(10.0% vs 22.7%,P=0.013),主要源于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明显少于对照组(10.0%vs 20.9%,P=0.030)。结论选择性PCI术前1周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60 mg/d与常规剂量20 mg/d比较能更有效地减少与手术相关的心肌损伤及术后30 d MACE。 相似文献
11.
12.
《河南医学研究》2019,(22)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患者均接受PCI术治疗,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情绪良好、按时服药、规律饮食、积极运动)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行PCI术患者的遵医行为、生活质量和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强化口服曲美他嗪的疗效.方法 入选78例不稳定心绞痛成功行 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口服曲美他嗪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应用抗血小板凝集、β 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调脂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PCI术前及术后均口服曲美他嗪,观察PCI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CK-MB、CTNI,以及术后3个月内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及死亡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监测CK-MB、CTN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3个月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少于对照组,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及死亡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I治疗围手术期强化口服曲美他嗪可以减轻心肌损伤,术后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UA患者冠脉介入术中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UA患者符合介入治疗条件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8.3±7.8)岁。随机分成实验组(使用盐酸替罗非班+PCI.n=43)与对照组(直接PCI.n=37),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对比两组患者PCI术中血流TIMI分级情况。结果:实验组慢血流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2.33%:16.22%P〈0.05)。结论:UA介入治疗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 相似文献
15.
唐振旺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2):120-122,12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136例UAP患者常规行PCI治疗,于术前1 d和术后1 d清晨分别抽取空腹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9。系统随访6个月,记录重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MMP-9浓度由术前1 d的(15.9±2.5)ng/mL下降为术后1 d的(10.9±2.3)ng/mL(t=17.165,P=0.000),平均MMP-9下降率为31.4%。随访半年内,发生MACE共19例(14.0%)。术后发生MACE患者的MMP-9浓度为(13.9±2.5)ng/mL,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的MMP-9浓度(10.5±2.4)ng/mL(t=11.441,P=0.000)。MMP-9下降率对MACE发生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3,95%CI为0.624~0.754。下降率截断值为15%时,预测特异度为78.5%,灵敏度为82.1%。预后分析显示,MMP-9下降率≤15%的MACE发生率高于MMP-9下降率>15%患者(χ2=2.579,P=0.038)。Cox多因素调整后,其MACE发生OR为1.454。结论 MMP-9下降程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当MMP-9下降率在15%以内时,重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40例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并成功完成PCI的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20例,替格瑞洛治疗组20例,检测冠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24小时的CK-MB、cTnI及术后1周内再发心绞痛发生例数。结果:⑴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术前CK-MB水平、cTnI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⑵替格瑞洛组术后24小时CK-MB水平、cTnI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⑶替格瑞洛组术后未发生再发心绞痛,而氯比格雷组发生1例再发心绞痛。结论:替格瑞洛可以改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Danzi G. B Sesana M Capuano C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41-41
背景: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早期介入治疗伴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观察了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的早期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0例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给予大剂量(25μg/kg)替罗非班快速注射随后以0.15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注18h;与162例应用阿昔单抗治疗的匹配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次要终点是严重和轻微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与延迟支架植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入院后7~10 d行支架术,观察组入院后48 h内行支架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再狭窄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冠状静脉窦NO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随访再狭窄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0.0%),观察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 h的NO水平分别为(54.2±12.3)μmol/L和(70.5±13.5)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6±13.1)μmol/L和(93.6±12.8)μmol/L,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成功率高,再狭窄发生率低,治疗后冠状静脉窦NO水平下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郭来敬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1,18(3):148-149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危象的动脉硬化———斑块的破裂溃疡和血栓形成所致 ,是严重的心脏病变。其病情变化多端 ,可迅速发展为AMI或猝死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冠脉造影资料的病例分析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4年 9月~ 2 0 0 0年 4月临床确诊UAP并做过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 60例 ,其中男 54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51 16± 13 71)岁。根据WHO的临床诊断标准 ,均符合UAP。 60例均进行常规冠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按Paulin标准 ,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