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抽取我院2004年152例(A组)、2005年156例(B组)ACS患者,统计其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情况.结果:A、B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率分别为19.1%和19.9%,其中用于降血脂者又分别占89.7%和80.6%.结论:临床实践中ACS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比例很低,且剂量偏小,他汀类药物用于ACS患者的治疗尚需进一步重视及规范.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早期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最近两年中的热门研究课题。对于ACS患者 ,有效治疗开始越早 ,就越能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率。降脂治疗可预防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并降低已形成的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含量从而稳定斑块。其改善冠心病预后的作用已被临床多项大规模试验所证实 ,故已成为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以前的临床试验多选择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一般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后 3个月~ 6个…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的出现在冠状动脉病治疗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探索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该病有明显疗效。近年来所做的许多前瞻性大规模临床试验都一致证明,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病患者进行降胆固醇治疗使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降低。大量资料提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应早期开始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性缺血。这种疗法不仅高效而且安全。对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也进行过多项研究,表明其具有多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陈奕  秦明明 《海峡药学》2014,(7):100-102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导致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他汀类药物除了降低胆固醇中低密度脂蛋白外。还具有多种多效性或不从属于胆固醇的作用,在这些多效性作用中有内皮功能、平滑肌细胞、血栓形成/血小板功能和炎症的改善。使之特别适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诊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7例,随机分为他汀组363例,对照组344例,观察两组病例病死率。结果他汀组死亡13例,病死率3.58%;对照组死亡29例,病死率8.43%,两组死亡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除了积极应用基础治疗,应加强他汀类药物应用,可以有效的稳定稳定冠脉粥样斑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强化治疗组在介入术前给予3~7d阿托伐他汀口服,40mg/d,对照组在介入术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2组其他常规治疗均相同。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和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CRP水平均明显增加,但是治疗组在术后3d和术后1周时出血中CRP水平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具有降低PCI术后炎症反应的可能,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老年人使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的1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其均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每天1次服用他汀类药物50mg,观察组采用每天1次服用他汀类药物15mg,两组均在以后的2年时间里进行随访,从而观察两组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例在进行相关的随访检查后,不良反应的人数对照组的多于观察组的,使用药物过多的不良反应越多。结论他汀类药物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帮助老年人治疗一些疾病,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他汀类药物的用量,以免造成人身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不予以他汀类药物,研究组患者术前均予以他汀类药物,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变化。结果与手术前对比,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提高;术后第7天,研究组血清 C-反应蛋白水平相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明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则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介入术前予以他汀类药物实施强化治疗,能够降低炎性反应,加强调脂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项研究结果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度,对心血管疾病早期二级预防具有有益作用。近期,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内皮功能的作用[1],我们在ACS的早期应用氟伐他汀,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中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住院的85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四组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疗效。结果:尽早足量应用他汀类药物,不仅降低急性期病死率还能减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88例,常规治疗组80例,对两组病例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进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两组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以明显减轻介入造成炎症,稳定斑块,减少再发心肌梗死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是导致冠心病以及心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原因[1~3]。有关ACS的发生与发展尚不清楚,现多认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并非冠状动脉十分狭窄的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血管痉挛和随之发生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4,5]。其中粥样斑块破裂又被视为ACS发生中最主要的始动环节。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脂质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近年来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已经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主要冠脉事件,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机制改善冠心病的预后,这些机制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细胞增殖、降低血栓形成的倾向、降低损伤部位炎症反应等。我们设计本研究旨在观察短期服用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并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各89例,按照不同方案口服他汀类药物,并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1d、3d、7d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前、术后血脂值,并进行系统比较。结果术前(CRP)水平、血脂值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破裂导致炎症因子、血小板及凝血系统被激活,急性继发血栓形成,闭塞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从而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前强化口服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术后血脂水平,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但不能完全用其降脂作用解释.本文对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讨论.他汀类药物减少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通过其抗炎、调节免疫、抑制细胞增殖、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的非降脂作用,在多个环节上干扰或阻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对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的认识,有助于这类药物更广泛、更准确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作初步的评估。方法:选择ACS病例36例,不论基础血脂水平如何,随机分为常规组(40m g/d,n=20)和强化组(80m g/d,n=16),均于发病24小时内给药,晚上1次服用,总疗程6月。观察终点为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可减少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两组安全性无显著差异。结论:ACS患者应用他汀类早期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心脏事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降脂原理及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常规药物加辛伐他汀1日20mg治疗(对照组,n=40)与常规药物加辛伐他汀1日60mg治疗(观察组,n=40)降脂及时心肌保护作用展开对比.结果 两组治疗前TC、TG等血脂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LDL-C、TG、TC均降低,HDL-C均有增高,但观察组降低和增高幅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疗前CK-MB、CK、hs-CRP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为昱著(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早期强化治疗,可发挥显著的降脂作用,且具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琦炎 《海峡药学》2011,23(9):145-146
目的 比较不周剂量他汀类药物在不同血脂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早期的应用.方法 选取90例ACS患者按血脂水平分成正常血脂组和高脂血症组.正常血脂组分为对照组、10mg扣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高脂血症组分为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别在患者发病12~48h内采血后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的应用情况。方法 调查2012年7月—2013年5月所有ACS患者452例,调查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452例患者中有425例(94%)应用他汀类药物,最常用的他汀是阿托伐他汀,平均剂量16mg/d。15例(3.5%)患者应用强化剂量的他汀,96.5%患者接受标准剂量的他汀。27例没有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中,7例有他汀禁忌症,20例没有禁忌症。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与入院时LDL—C水平无关。结论 在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中,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比例较高,但剂量不足,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对医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