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心室晚电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 《起搏与心脏》1991,5(2):83-88
  相似文献   

3.
应用单极食管导联近端(EP)和远端(ED)与 V_1导联同步描记,按照 P_v_1、P_(EP)、P_(ED)波峰3点发生顺序,观察了167例患者窦律时心房激动程序有6种类型,并测出各类型心房激动时距。结合双极食管导联图形认为:食管心电图图形与心房激动程序的类型有关,传统的食管电极位置的判定方法需作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4.
5.
为观察我国正常儿童的体表电位标测(BSPM)特点和参数,报告30例正常儿童的BSPM。采用XDW-1型体表电位系统,进行QRS标测。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儿童的心室激动QRS可有5个时相的变化特征,心外膜突破的检出率为100%,突破时间为27.2±2.9ms,并报告了不同时相的极大值电压值的均数及标准差。分析了正常儿童BSPM的图形变化规律,并就BSPM的诊断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6例预激综合征旁道进行心电图、电生理检查及心外膜标测定位和比较,结果提示综合二种心电图δ波极性作旁道定位的方法有较高的准确性。电生理检查对确定左或右旁道的存在有帮助,而作心内膜标测确定旁道位置较困难。认为显性预激综合征者,旁道切割术前不必强调作电生理检查,除非为隐匿性预激。用手指压迫预计的旁道部位,使δ波消失和/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可能是心外膜标测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内膜导管标测方法陈柯萍综述王方正陈新审校心肌梗塞(MI)后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导致病人出现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迄今为止医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射频能量的运用,无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导管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经心内膜标测记录出晚电位,并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笔者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3.2岁。经股静脉或股动脉置入6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室,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的几何构型,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分析心动过速的最早起源点及折返激动的关键峡部,最终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环状或线形消融。结果5例患者共诱发出6种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平均周期为(336.6±42.7)ms。2例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及1例隐匿性束室纤维患者均消融成功。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有两种心动过速,一种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另一种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前者消融成功,后者因导管操作致心动过速持续发作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手术。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于最早激动点处做环状消融,未获成功。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个月,所有消融成功患者均未再有心动过速发作。结论非接触性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与常规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比较,该系统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及指导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0.
11.
以60例健康男性为对象,绘制了胸、背部98导联体表电位标测平均及高限((?)+2SD)心电 QRS 峰值图,提出了健康人 Q、R、S 峰值图的正常范围。生理性 Q 图以背部右上方为中心,并由中心向背部左下方及前胸右上方递减,形成一片 Q 区。R 图以左锁骨中线第4肋水平为中心,逐渐向左右两侧扩展。S图则以前正中线第3肋水平为中心存在于前胸部,其它部位不再有S区。并与不同部位的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相应峰值图作了对比分析,说明心电峰值图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与病理解剖对比,研究非接触式标测系统(EnSite 3000系统)在窦性心律下完成猪心肌梗死后疤痕区标测和导航线性消融的准确性。方法 运用非开胸PTCA球囊堵闭法造成6只猪心肌梗死后10~16周,在其左心室置入一EnSite 3000球囊,构建左心室的三维几何模型,通过动态疤痕标测确定左心室心肌梗死后疤痕区、疤痕边缘与正常非梗死部位交界区和非梗死区域,记录分析这些部位心内电图的差异;运用导航系统指引线性消融,并将系统所确定的疤痕区及导航的消融线与病理分析相对照。结果 系统所确定的疤痕区的面积为(8.4±4.7)cm~2,与病理解剖平均心内膜梗死面积(8.6±3.9)cm~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的部位及边缘均与解剖高度一致。共记录分析系统模拟的408个位点心内双极电图,在梗死区内所记录到的心内电图振幅明显较低(1.3±0.4)mV、持续时间较长(86.4±27.3)ms,且图形更为碎裂,后电位成分较多。在非梗死区心内电图表现为振幅高(5.7±2.1)mV、持续时间短(42.6±7.7)ms、呈单相或双相图形,无碎裂成分出现。交界区的心内电图振幅(3.5±1.8)mV、时间(67.1±16.5)ms和形态均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EnSite 3000系统在窦性心律下可较精确地标测出疤痕组织,能明确解剖学异常与电生理变化的关系,并可准确导航线性消融  相似文献   

13.
体表电位ST标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患者体表电位ST标测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其对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SPM-Ⅲ型体表电位标测微机系统,对60例CHD患者和60例正常人进行体表电位ST标测,分析ST极大(Vmax)和极小(Vmin)值、ST升高或降低电压的代数和(±∑ST)、升高或降低的导联数(±NST)、STVmin值位置的变化。结果:CHD组Vmax、±∑ST和十NS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Vmin、-∑ST和-NST则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CHD组STVmin值位置明显异常,其诊断CHD慢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88.3%,准确性为80.8%。结论:体表电位ST标测指标能够敏感地反映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电异常,STVmin值位置改变对CH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检测CHD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Einthoven发明的心电图技术于1903年应用于临床,110年来心电图久盛不衰。在其漫长的应用与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技术接踵而来,包括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腔内三维标测等。显然,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不断为心电学领域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其学术内涵,提高了心电学的临床应用价值。近10年,新被提出并逐渐完善的体表三维标测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人和实验动物的心内电生理研究表明在房室结附近可标测到慢径电位(atrial end of slow-pathway potential,Asp),目前关于慢径电位的电生理特点以及标测方法的研究尚少,本文结合我院一组病例资料,探讨Asp的电生理特征、标测方法以及在慢径消融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俊华  肖洁 《心电学杂志》2000,19(3):162-163
体表电位标测 (bodysurfacepotentialmap ping ,BSPM)是一种无创性的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 ,它采用几十个至几百个电极排列在人体躯干表面 ,获取全体表的心电信息 ,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心脏的除、复极情况。它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多于传统的12导联心电图 ,并且可以对局部心电信号作时间、空间上的分析 ,在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1 ,2],越来越受到心电工作者及临床医师的关注。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检查技术 ,如何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 ,减少技术伪差 ,对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体表电位标测的临床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袁世文 《心电学杂志》1989,8(3):198-201
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tial mapping,BSPM)通过在人体躯干表面放置的多数电极获得心动周期中各瞬间体表电位空间分布,并以体表等电位图等形式表达心脏各部分兴奋与恢复的过程,从而对心脏的某些机能状态进行诊断,是继心电图、心向量图之后又一种新的无损伤心电诊断技术。一、BSPM的方法学1.BSPM的基本构成分为模拟和数字两部分。模拟部分包括电极系统、模拟放大器、采样保持电路及A/D转换电路。数字部分包括主机、接口电路、外设及体表电位软件包。来自体表电极的电信号由计算机收集与处理。采样率一般为500—1000帧/s。采样保持电路能确保每帧采样数据是同一心搏、同一时刻的信号。以Wilson中心电端作为电压基准,标准Ⅱ导联的QRS起始时刻作为时间基准。采样范围是1.5—2s,其间至少包括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电位图由计算机经数据处理后在打印机或绘图仪上输出。数据存入磁盘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9.
体表电位标测张丙芳臧益民(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体表电位标测体表电位标测(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BSPM)是在躯干表面放置多个电极,同步记...  相似文献   

20.
体表电位标测判定预激综合征旁路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体电位标测在房室旁路定位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52例常规行身频导管消融(RFCA)的显性激综合征(Wolff-Parkinnon-White syndrome,WPW)病人,订前后体表电位标测(Body Surface Potenital Mapping,BSPM)。旁路定位采用:(1)等电位图:除极40ms后,稳定持续10ms以上的极上值位置。(2)等积分图,等积分图中极小值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