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郑州市3~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父母关注度研究。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251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独生子女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和1978年常模比较,3~5岁组男童的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明显高于常模。3岁组女童冲动-多动因子分高于男童,4岁组男童品行行为因子分高于女童,5岁组女童心身障碍因子分高于男童,3个年龄段Conners各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焦虑程度高;②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行为问题需要具体分析;③父母比较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对昆山地区托幼机构的7 149名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Conners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阳性总检出率为3.43%,男童的检出率(4.48%)高于女童(2.2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6.63,P0.01);不同年龄组间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童的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童(P值均0.05);男童冲动-多动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低、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高(P值均0.05);女童的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以及多动指数得分均较国内常模高(P值均0.05)。【结论】昆山地区学龄前儿童多动等行为问题明显,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芜湖市1县1区共212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制作的“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相关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2123名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心理行为问题儿童201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47%。其中,男童检出130人,检出率为11.82%;女童检出71人,检出率为6.94%,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4,P<0.01)。2123名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冲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1.41%、4.95%、3.91%、0.28%、0.05%、0.9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97)比女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3岁前主要代养人为非父母的儿童(OR=1.347)比主要代养人为父母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每日学习时间≥1 h是学龄前儿童(OR=0.595)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男童比女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安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维度水平,为家长、幼儿教育工作者采取科学的育儿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西安市东、西、南、北4个郊区和城区的幼儿园各1所,每个幼儿园大、中、小班各抽取30%~50%班级的儿童,在父母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后进行问卷匿名填写。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3~7岁儿童气质量表》两部分。共调查儿童1 135例,问卷回收合格者1 111例。评估儿童的气质类型。结果活动水平、心境、注意分散、反应阈4个气质维度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水平男童显著高于女童,而节律性、持久性因子男童显著低于女童(均P<0.05)。与常模比较,不论男女,注意分散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水平、反应强度、心境、反应阈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而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持久性4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常模(均P<0.05)。男女童按照年龄分层后显示:3岁~组反应阈因子男童低于女童(P<0.05);4岁~组持久性因子男童低于女童(P<0.05);6~7岁组节律性、趋避性因子男童显著低于女童(均P<0.01)。活动水平:3岁~组男童高于5岁~组及6~7岁组(均P<0.05);注意分散:3岁~组男童高于4岁~组及6~7岁组(均P<0.05),其他气质维度各年龄组男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岁~组女童的活动水平与注意分散维度均高于其他3个年龄组(均P<0.05);3岁~组女童反应阈高于4岁~组及6~7岁组(均<0.05),与5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6个气质维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西安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维度水平较好,有其独特性。部分气质维度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3岁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认知行为发育的相关性,为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深圳市福田区1 072例3~7岁儿童,检测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分为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采用《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估儿童认知和行为发育情况。比较3组学龄前儿童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行为因子得分。结果 1 072例学龄前儿童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为(27.95±7.67) ng/ml,其中缺乏、不足、充足率分别为14.83%、51.40%、33.77%。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学龄前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30.22±7.70) ng/ml、(26.61±6.96) ng/ml、(25.49±7.12) ng/ml、(24.36±6.4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学龄前儿童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5.96%(19例)、11.76%(14例)、13.45%(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4~5岁男童攻击因子得分、4~5岁女童肥胖因子得分、6岁女童体诉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能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行为发育有不良影响,应及时补充。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3~6岁儿童心理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湖北省襄阳市320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男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维度得分高于中国常模(均P<0.05),女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维度得分高于常模(均P<0.05)。不同性别和家庭所在地的儿童心身问题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女童高于男童,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儿童;看护人不同的儿童在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看护人为父母的儿童在上述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看护人为祖父母的儿童;所在区域有无确诊或疑似病例情况不同的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在区域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儿童在以上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所在区域无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儿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1.6%,其中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检出率均为5.3%,学习问题检出率为3.8%,焦虑检出率为1.9%。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所在区域是否有确诊或疑似病例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回归效应显著(P<0.05)。结论 疫情对3~6岁儿童心理行为影响较大,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检出率较高。所在区域有确诊或疑似病例是3~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危因素,应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做好疫情期间儿童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9.
3~4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与行为问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泰兴市城区3~4岁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状,探讨铅中毒对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对城区15所幼儿园2300名3~4岁新入园儿童进行血铅检测,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城区3~4岁儿童铅中毒率为27.78%;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7%;铅中毒组CBCL总分明显高于血铅正常组;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5.04%,血铅正常组为10.96%,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9.63%,正常组为11.41%(P<0.05);女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39%,正常组为10.51%(P>0.05);女童铅中毒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男童铅中毒组违纪因子和多动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血铅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比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成都市双流区学龄前儿童体质现状,了解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的年龄性别差异及发展特点。方法 2017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13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并依据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 幼儿部分) 进行体质测试,实际检测儿童1 077名,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的体质总分进行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对不同性别儿童的体质总分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的综合评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共对双流区5所公立幼儿园的1 077名 3 ~ 6 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质测量,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总体合格率为 87.16% 。体质总分方面,男童及女童不同年龄组间的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4岁组及4.5岁组的男女童体质总分存在差异,且均为女童优于男童。体质评级方面,男童及女童优秀率最高的年龄组分别为5.5岁组(7.69%)与4.5岁组(12.06%);各年龄组的女童的优秀率均高于男童,但仅有4.5岁组男女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双流区 3 ~ 6 岁学龄前儿童体质水平较低;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以增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其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4-5月分层整群抽取7所幼儿园儿童,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生活方式、家庭环境信息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使用x2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有效问卷2525份。学龄前儿童SDQ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突出(17.8%)。女童(7.3%)情绪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4.3%)(x2=10.74,P=0.005)。男童多动、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品行问题(16.4%、21.0%、12.4%、7.5%)检出率均高于女童(10.5%、14.2%、6.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8、25.19、37.55、12.33,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视屏暴露时间长、户外运动少、睡眠质量差等不良生活方式是男[OR(95%CI)=1.445(1.064~1.965 )、2.060(1.190~3.565)、1.498(1.163~1.930),P < 0.05]、女童[OR(95%CI)=1.575(1.096~2.262)、2.526(1.429~4.465)、1.793(1.326~2.423),P < 0.05]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共同高危因素。 结论 学龄前儿童不良生活方式和情绪与行为问题问题关系密切,且二者皆有可能持续至成年期,应予重视,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2.
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视屏暴露(电视、手机、其余电子产品)与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徐州市城区10所幼儿园的2 582名在园儿童进行体检,并填写家长问卷,了解视屏时间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平均视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视屏(电视、手机、其余电子产品)暴露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关联.结果 徐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内化行为、外化行为、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8%,22.4%,20.9%.男童电视视屏时间、学习日平均视屏时间、一周平均视屏时间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而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学习日和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儿童内、外化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各类型视屏时间暴露均影响儿童的内、外化性行为(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各类型视屏暴露时间与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各类型视屏暴露与内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且其余电子产品视屏时间与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平均视屏时间与儿童心理行为呈正相关,电视、手机等不同类型视屏暴露时间会增加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目前江苏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南通、镇江、宿迁、盐城5个城市的1 190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4~1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3~6岁幼儿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81%,“躯体体诉、攻击”2个行为因子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的检出率为13.11%,“环境气氛”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家庭养育环境下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养育环境因子主要为忽视干涉惩罚和环境气氛。结论 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影响显著,建立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et's量表教师问卷(TRS)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对乌鲁木齐市835名学龄前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4.0%,男童为4.4%,女童为3.7%,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男童多动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女童(P〈0.01),4岁儿童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P〈0.01)。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带养人、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母工作繁忙否、儿童的分娩情况和发育情况等。结论家庭环境和生物因素对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儿童心理行为状况,为改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针对本院医务人员子女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手机端发放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电子版进行调查,收集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相关信息。结果 本研究纳入观察病例共562份,年龄均值(8.06±3.251)岁。其中,男275名(48.9%),女287名(51.1%);学龄期儿童311名(55.3%),学龄前期儿童251名(44.7%)。SDQ困难总分评定异常者12.9%,边缘状态者18.1%,正常者69%。情绪问题 、品行问题 、同伴关系问题 、多动问题 、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6%、9.8%、19.2%、18.1%、12.9%、7.8%。不同性别儿童SDQ困难总分、情绪症状、亲社会行为、品行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多动问题、同伴关系问题评分分别为(3.87±1.471)分、(4.53±1.542)分,分别高于女生的(3.65±1.415)分、(4.31±1.5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6、7.65,P<0.05)。学龄前期儿童与学龄期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期儿童同伴关系问题、多动问题、困难总分评分分别为(4.53±1.507)分、(3.85±1.298)分、(12.15±3.613)分,分别高于学龄前期儿童的(4.26±1.652)分、(3.54±1.402)分、(11.45±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6.57、14.32,P<0.05)。结论 调查发现,本院医务人员子女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进一步核实诊断,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年龄分类,及早给予心理支持和干预,并由心理医生对这一群体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基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 了解太原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对太原市5所幼儿园共444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36%,无性别差异,各问题行为检出率男童以性问题和违纪因子最高,女童以多动,性问题,分裂样,肥胖因子较高,分裂样因子女童高于男童(P<0.05),男女行为总分差异无显性,但内向分女童高于男童,负向分男童显高于女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有父亲吸烟时间,母亲孕期总分,母亲情绪,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喜吹零食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存在性别特点,儿童行为问题可能与教育教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学龄前儿童气质和行为特点,为能正确教育、抚养该类儿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5所幼儿园选择4~5岁反复呼吸道感染学龄前儿童145例为观察组,同龄健康儿童24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NYLS 3~7岁儿童气质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进行儿童气质和行为测评。 【结果】 观察组气质类型分布以及气质维度在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注意力分散度上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适应性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子;观察组男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和躯体诉述、抑郁、幼稚不成熟、分裂样、攻击5个因子与对照组男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女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和行为8个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正常儿童不同,适应性是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子,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易发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晋江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晋江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3所幼儿园3908名学龄前儿童,采用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检查,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柱径屈光异常检出率为35.2%,男34.8%,女3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2,P〉0.05);球径屈光异常检出率31.5%,男29.6%,女3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0,P〈0.01)。柱径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低,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这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15.069,P〈0.01);球径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这种趋势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龄前儿童柱径屈光异常的发生与父亲视力有关,球径屈光异常的发生与父亲视力、母亲视力、平时看电视离电视距离、电视尺寸有关。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儿童的屈光状态,发现潜在的问题,可以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