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肝癌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肝癌(≤5cm)优化的个体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9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手术切除组(n=406)和微创治疗组(n=443),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和治疗后并发症。结果手术切除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72.1%,其中262例肿瘤≤3cm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3.3%,144例肿瘤3—5cm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0.5%,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46);术后1、2和3年复发率分别为13.5%、29.9%和39.8%。微创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年生存率为73.8%,其中136例肿瘤≤3cm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4.7%,307例肿瘤3-5cm的患者3年生存率为72.2%,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45);治疗后1、2和3年复发率分别为12.6%、28.7%和40.4%。微创治疗组中肿瘤≤3cm患者治疗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中肿瘤≤3cm的患者(P〈0.05)。手术切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微创治疗组患者(30.8%vs6.1%,P〈0.01)。结论微创治疗与传统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患者的疗效相当,包含微创治疗的综合治疗手段将有助于提高小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PRPLS)的诊疗与预后, 探讨PRPLS的临床特点,完善相应的诊疗对策,提高疗效。方法 收集24例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资料,在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RPLS临床表现主要为腹块58.3%(14/24),腹胀41.7%(10/24)。B超和CT检查均能检出肿瘤,24例患者均接受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其中首次手术肿瘤完整切除者有16例,3年生存率为87.5%(14/16),5年生存率为62.5%(10/16);部分切除肿瘤者有6例,3年生存率33.3%(2/6),5年生存率16.7%(1/6);有2例患者仅行术中单纯活检,分别于术后5个月以及13个月死亡。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PRPLS诊断和术后复查的重要手段;应重视首次手术治疗,争取完整切除肿瘤;无法完整切除者亦应争取姑息切除。对复发病例仍以早发现和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iao MZ  Li C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6):2547-2548
目的 探讨影响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手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方法 对198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施行手术的77例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局部复发57例,总复发率74%,手术到复发平均时间14.8个月(3.2~99,6个月)。术后远处转移3例。截至随访结束,共32例患者死亡,其中27例死于肿瘤。术后中位生存期为42,5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为61,7%和43.9%,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为22,7%和16,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肿瘤切除不净(P:0,0008)、高分级肿瘤(P:0.018)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升高密切相关;而在多因素分析中,只有肿瘤完整切除(P=0.001)为复发率降低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中完整切除肿瘤,保证手术切缘阴性是降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分级肿瘤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机率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杂的小儿腹膜后肿瘤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普通外科小儿组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5年间收治的复杂的小儿腹膜后肿瘤17例,总结外科手术处理经验。结果:17例患儿均实施了完整切除手术,且都有病理性诊断。术后死亡1例;16例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17例手术中涉及血管手术的患儿11例,涉及联合脏器切除6例,既涉及血管移植手术又联合脏器切除的为1例。术后复发2例,均为恶性。结论:小儿复杂的腹膜后肿瘤外科完整切除手术,是减少术后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年1月~2008年7月收治的29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首次手术中19例行肿瘤完全切除术,肿瘤完全切除率为70.4%,8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13例复发,复发时间为2~102个月,中位时间38个月,PRL肿瘤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率为68.4%(13/19),再手术12例,7例完全切除;8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者全部复发,复发时间为1.5~11.0个月,中位时间8.7个月,3例发生远处转移。另2例因肿瘤晚期,已有广泛淋巴结转移,仅行肿瘤活检。结论影像学检查尤其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包括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对复发肿瘤亦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1996-1-2001-6收治的52例肺癌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外科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中44例行手术切除肿瘤(81.8%),8例开胸探查但未能切除肿瘤(18.2%),肿瘤切除组病人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6.4%,66.0%,35.4%。效果满意。结论:手术方式选择及加强围手术期治疗对提高肺癌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手术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结扎肿瘤滋养血管加化疗治疗Ⅲ、Ⅳ期肺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江门医院胸外科和肿瘤科116例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分为结扎血管组42例及未结扎血管组74例,结扎血管组给予术中结扎肿瘤滋养的血管,术后化疗:未结扎血管组术中未结扎肿瘤滋养血管或者未行手术,给予单纯化疗。比较两组化疗前、后肺部原发灶缩小情况及1、3生存率。结果结扎血管组在第1次化疗前、后复查肺癌原发灶缩小分别为22例(52.4%)、38例(90.5%),未结扎血管组在第1次化疗前、后复查肺癌原发灶缩小分别为0例(0.0%)、55例(74.3%),结扎组高于未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血管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9%、21.4%,未结扎血管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41.9%、18.9%,1年生存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结论结扎肿瘤滋养的血管加化疗的治疗Ⅲ、Ⅳ肺癌,与单纯化疗相比能提高近期疗效(1年生存率),特别是原发灶缩小效果明显,但远期疗效尚要观察,最佳的治疗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卫  周铃  李敏 《重庆医学》2014,(25):3290-3292
目的:探讨原发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切除程度对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原发可切除高危 GIST患者的临床和术后随访资料,分析3种不同手术切除方式对高危GIST预后的影响。结果 R0切除34例(70.83%),R1切除6例(11.50%),R2切除8例(16.67%)。术后均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平均用药时间(26.5±13.6)个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以水肿和白细胞减少最为常见。3种切除方式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6%、66.67%、25.00%。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程度及肿瘤是否破裂是高危 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完整手术切除,防止肿瘤破裂,是提高高危 GIST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大型颅内富血管肿瘤术中直接穿刺栓塞对手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0例大型颅内富血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术中采用液体检塞剂N-丙基-2-氢丙烯酸胶进行术中肿瘤直接穿刺检塞后再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对照组单纯予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观察二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中肿瘤切除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栓塞组术中肿瘤切除平均时间为(90.6±17.5)min,平均出血量达(204.5±61.8)ml,平均输浓缩红细胞达(0.2±0.01)U,术后致残率为6%;对照组术中肿瘤切除平均时间为(180±15.3)min,平均出血量为(810.2±82.7)ml,平均输浓缩红细胞为(3.0±0.04)U,术后致残率为15%,二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大型颅内富血管肿瘤术中直接穿刺栓塞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术中肿瘤切除时间及出血量,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145例老年人肺癌外科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5例中114例手术切除肿瘤(78.6%_,31例开胸探查但未能切除肿瘤(21.4%),肿瘤除组病人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8%,69%,37.2%,效果满意,结论:加强围术期治疗对提高老年人肺癌手术治疗机会和手术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