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嗅沟及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技术改进夏玉成,夏鹤春,孙涛,宋家仁,刘吉庆,胡国庆,李宗正,宋军嗅沟及鞍结节脑膜瘤是一种生长慢、体积大、症状出现较晚的颅底良性肿瘤。手术全切除有相当难度。文献报道全切除率为66%~80%,死亡率高。我科1989~1994年共手...  相似文献   

2.
嗅沟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底脑膜瘤,我科于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共对16例嗅沟脑膜瘤患者实施显微手术切除,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6例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0年1月到2006年2月,我院共收治16例嗅沟脑膜瘤,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4~65岁,平均47.1岁;病程2个月~3年;肿瘤直径<4cm的11例中,采用翼点入路7例,单侧额下入路4例;肿瘤直径>4cm的9例中,采用双测额下入路2例,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Ⅱ级)16例(80%),其中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均获得肿瘤全切,Simpson Ⅲ级切除4例(20%)。在有视力下降的18例患者29只眼中,术后视力改善20只眼(69.0%),无改变7只眼(24.1%),加重2只眼(6.9%),其中术前单眼视力严重下降者术后均无恢复。翼点加纵裂复合入路7例中视力改善6例,无改变1例。结论:保护对视神经供血的穿支血管,注意肿瘤侵入视神经管情况,是视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3例的资料.结果 根据CT和MRI显示肿瘤的大小,采用经额下纵裂、翼点和单侧额下3种不同手术入路.其中行肿瘤全切除术17例,次全切除术6例;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9例,中度致残者2例,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者2例.结论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术中对鞍结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经颅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颅显微手术技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S impsonⅠ级切除者8例,其余均Ⅱ级切除;术后视力改善28例,视力无变化15例,视力恶化2例。大型肿瘤术前视力显著下降者,术后视力多恢复不理想。结论:鞍结节脑膜瘤经颅显微手术治疗需要根据肿瘤大小及其生长方向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须仔细辨识和保护鞍区重要结构,提高手术技巧是改善肿瘤切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收治的17例嗅沟脑膜瘤患者。颅内压增高患者在手术前常规用甘露醇加激素治疗,癫痫患者抗癫痫治疗,其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冠状切口,显微镜下先电凝切断肿瘤在筛板处的附着点,然后分块切除肿瘤。结果:17例患者中13例患者嗅沟脑膜瘤全切除,占76.5%;大部切除4例,占23.5%。术后无颅内血肿及脑肿胀发生。术后视力改善3例,无变化3例;嗅觉改善5例,无变化3例;1例精神改变的患者无精神症状出现。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1例,经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颅内少量出血,经过保守治疗好转。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嗅沟脑膜瘤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鞍结节脑膜瘤。肿瘤大小2.5-6cm,病人均表现为视力减退。均行开颅手术,单侧额下入路14例,翼点入路8例,双额经纵裂入路3例。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9例,Ⅱ级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改善16例,无变化5例,视力减退4例。结论 应用恰当手术入路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大多数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全切除,并改善病人视力。  相似文献   

9.
鞍结节脑膜瘤是前颅底常见良性肿瘤。如肿瘤直径大于4cm的鞍结节脑膜瘤多已造成双侧视神经受压,与两侧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穿质支、下视丘和大脑前动脉关系密切,并可能将第三脑室底推向上方[1]。此时手术难度大。显微手术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神经功能的完善及切除病变[2]...  相似文献   

10.
李强  刘洋  韩彦武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155-155,159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对5例嗅沟脑膜瘤进行治疗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全切4例均无复发;大部分切除1例,至今尚无颅内压增高,完全恢复了正常工作。头痛3例全部消失;视力损害4例,恢复正常1例(25%),有改善者3例(75%);精神异常3例,2例恢复正常,另1例有显著改善。结论:应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治疗嗅沟脑膜瘤。  相似文献   

11.
欧明亮 《中外医疗》2012,31(8):58-58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分析总结14例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Ⅰ级切除10例,Ⅱ级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采用双额下入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嗅沟脑膜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均为双侧额下入路。同时腰穿置管,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14例,SimpsonⅡ级切除2例,SimpsonⅢ级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双侧额下入路加腰穿置管放液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较好的手术方法,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Yang YM  Wang ZW  Jiang HZ  Sha C  Yuan QG  Xie HW  Wang D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3):2348-2350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991年10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56例鞍结节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32~65岁,平均46岁.采用经额下、翼点、眶颧、眶上锁孔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56例患者中Ⅰ级切除3例;Ⅱ级切除48例;ⅢA级切除3例;ⅣB级切除2例.Ⅰ级和Ⅱ级切除共51例,占91.1%,术后恢复良好者53例,优良率为94.6%;中度残废2例;重度残废1例.结论 大部分鞍结节脑膜瘤可以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安全、有效、彻底切除;依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手术学意义上的鞍结节脑膜瘤是来源于前颅底及鞍区移行区域的脑膜瘤的统称,肿瘤基底可能涉及碟骨平台、视交叉前沟、鞍结节、鞍隔,侧方可至前床突甚至蝶骨小翼。该部位脑膜瘤血供丰富,位置深在,深及视神经、视交叉、颅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其一些深部穿支血管、垂体柄、下丘脑、动眼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结构,且肿瘤会从各个方向推挤、包绕这些重要解剖结构,手术难度较大。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和视交叉沟部静脉窦的蛛网膜,占颅内肿瘤的4%~10%。由于部位深,毗邻视交叉、垂体柄及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华山医院神经外科1991年2月~1998年7月共收治鞍结节脑膜瘤6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14例,女54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3.3岁。病程3个月~6年。主要症状有:头痛、偏盲、单侧或双侧视力减退,月经紊乱和闭经,多饮多尿。有4例以短暂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3例出现嗅觉减退。术前病人都行CT和MRI检查,16例行DSA检查。肿瘤最大为8cm×6cm×4cm,平均3.6cm×…  相似文献   

16.
嗅沟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0%~7.9%[1,2],为常见的颅底脑膜瘤。我科1989年8月~1997年8月共收治嗅沟脑膜瘤21例,占同期脑膜瘤的5.1%。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33岁(24~62岁),3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了自1999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2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采用额下入路7例、翼点入路6例、额下和翼点联合入路9例。结果 按Simpson分级:Ⅰ为6例,Ⅱ级为13例,共占86%,Ⅲ级为3例,术后视力改善的有12例21眼,无改变的为7例12眼,3例4眼视力较术前下降。结论 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悉鞍区的解剖并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了自1999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2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采用额下入路7例、翼点入路6例、额下和翼点联合入路9例.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为6例,Ⅱ级为13例,共占86%,Ⅲ级为3例,术后视力改善的有12例21眼,无改变的为7例12眼,3例4眼视力较术前下降。结论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悉鞍区的解剖并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对30例采用额部冠状皮瓣及双额骨瓣开颅入路和翼点入路显微切除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中瘤体最大直径≥6cm者共8例采用额部冠状皮瓣及双额骨瓣开颅入路,余22例均经翼点入路进行肿瘤显微切除术.结果 30例中,按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3例,Ⅱ级切除6例,Ⅲ级切除1例.术后1例复查CT示额叶梗死,考虑大脑前动脉供血障碍,治疗1周后恢复;1例术后出现血糖增高和尿崩症,考虑视丘下部损伤,经对症处理,5 d后恢复,无死亡.26例随访6月~4年,平均16个月.常规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术前头痛、头昏及精神异常者术后基本消失,嗅觉及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早期发现,适宜的手术入路和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鞍结节脑膜瘤首先由Steward于1899年在尸检中发现,1916年Cushing首次全切该部位脑膜瘤,1938年Cushing和Eisenhardt根据临床症状提出鞍上“视交叉综合征的概念”,广意的临床症候学概念,肿瘤的部位包括鞍结节、鞍隔、蝶骨平台及前床突。由于这些解剖结构范围不超过3cm,临床上有一些共同点,故统称为鞍结节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30岁-60岁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