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气血理论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气血异常也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虽然气血有别,但气血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血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直指方》指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此仅就“气为血帅”,从气生血、行血、摄血三方面论证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并行,内养五脏,上注五官,外达皮毛、四肢,以奉生身。《黄帝内经》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内于性命者也。”可见,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无处不受气血所生所养。眼目受气血濡养,同时也为气血所病。1 气血相合,共养目睛 《灵枢》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力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力络,其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说明眼目由五脏气血  相似文献   

3.
饮食疗法(简称食疗)是祖国医学的瑰宝之一.深为人民所喜爱、“民以食为天”,人们必须依赖饮食物以化生气血.营养脏腑.脏腑得养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饮食物受纳不足或摄入不当.外感或内伤,均可影响气血化生.影响脏腑功能而生病变.可以通过食疗以补偏救弊,换言之,饮食疗法可以防病治病.今就食疗的理论基础和食疗保健作一初探.1.食疗保健以脾胃为首要饮食疗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食疗保健则为人所共求.对于食疗保健,或以滋肾为主.或以健脾为法.笔者认为,食疗保健宜以脾胃为首要.因为痰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正气”即是“真气”.具有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保护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是由禀受于先天,藏于肾中的精气(即元气),与源于后于,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聚于胸中的宗气相合而成.因先天禀赋人不能自主.但不论先天强弱与否,必得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即后天可以养先天,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之气不足,则元气无以充养而元气自衰,正气自弱.故正气的强弱与脾胃关系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中老年人与气血的关系: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中老年人以血气既衰为其本,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据中医学理论:气血是维持脏腑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的生成以转化又得脏腑生理功能联合活动的结果,气血既衰,必表现为机能活动的衰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表明气和血都运行于经脉里面而不停地运行周流全身,血又赖于气为它的动力,气又必须依赖于血才能发挥作用,即血营养脏腑而产生机能活动,机能的正常活动又摧动了血的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凝。”中老年人气血  相似文献   

5.
在中医妇科临床上,七情所伤,肝气抑郁及经、胎、产耗气失血,致淤之病证屡见不鲜。乃因生理上“女子以血为本”,“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息。”若“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滞则血滞”,“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血虚...  相似文献   

6.
“气随血脱”和“血脱益气”是中医临床不失时机治疗猝暴出血理论指导的圭臬。下从气血阴阳、以气为本、气血生固、先贤应用等有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7.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中医理论中素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为血之帅”包含了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之功,“血为气之母”包含了血能生气、载气之义.这种理论较详尽地说明了气与血的关系.近年来,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此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今略陈管窥,就教同仁. 1气血生成的关系 就其气血的生成而言,气的生成来源有三:禀受父母的先天精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自然界中的清气,通过脏腑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结合而成,所以就气的生成过程与“血”并无内在的联系.“血为气之母”,按其理论推之,血当为气之母体,应当对气的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究其根源,气的生成并无血的参与,故“血为气之母”之说,从气的生成角度看,当属不妥.  相似文献   

8.
试论气血同治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气血同治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郭兰忠(江西中医学院330006)关键词气血同治,方剂配伍所谓气血同治,是指用以治疗气血同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且互根互用,存在着“气为血之帅”与“血为气为母”的关系。在正常情况...  相似文献   

9.
“水火气血”理论是《血证论》辨治疾病的重要思想。该文基于《血证论》中的“水火气血”理论,从水、火、气、血的动态平衡与五脏功能关系阐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理机制,认为经血的产生与五脏及水、火、气、血关系密切,气不行则经血难调,火不降则痤难消,水不布则胎难成,治疗以“血水同治,气火并调,兼顾脾气”为治法,依据PCOS病程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症状,行气血、祛痰瘀以通胞宫,降郁火、泄病血以消痤疮,健脾气、散精水以调节激素分泌等。  相似文献   

10.
王灵聪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1968-1968
妇女以血为本,无论生理病理,都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而血又以调为补,“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笔者认为补气有双重作用:既能行血,也能摄血,但气必须依靠血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又有“气为血之母”之说。气为阳主动,有血无气,则血不能运行;血属阴主静,血之所以周流不息地滋润着全身,全靠气的推动,二者缺一都不能起到各自应起到的作用。正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长,孤阳不长”的道理,气血相依,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防御外邪的侵犯。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  相似文献   

12.
略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帝内经》吸收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元素论,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及阐释中医的理论。《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人体气血的运行依赖于经络系统,其运行从“少血多气”之手太阴始,至“多血少气”之足厥阴止,气血流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阴阳相济,气血同舟。气血是经络能够实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等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根据生理、病理具体状态下经络气血的多与少,采用合理方法及手段进行判断和针对…  相似文献   

13.
石印玉"以气为主,以血为先"辨治思想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石印玉教授“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即“气血兼顾”内治理伤思想的历史渊源、临床运用、学术价值等进行总结与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 班秀文教授从事中医事业凡四十余年,学识渊博,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尤长妇科。本文系学习班老妇科临床的点滴心得,虽为管窥所见,亦有良多启发。调气血理病理变化之因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调和,则人体健康;如气血失调,则百病由生。所以,《金匮·妇人杂病篇》指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虚”是指血虚,“积冷”是指寒气久积,“结气”是指气机郁结,都是妇女  相似文献   

15.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 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治疗时均以理气为先,调血次之,临床上常用玄麦甘桔汤合四逆散加减,通过调和肝脾气血,改善甲状腺局部的气滞血郁状态,从而使甲状腺结节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6.
气血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气”与“血”不但是决定人体生命存在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体现,而且,通过“气、血”的变化,也正确地反映出机体病理变化的规律。因此,它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人通过几年来对气血学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现就祖国医学中的“气”和“血”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关于气血学说中的“气”祖国医学关于“气”的论述,早在公元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真气、邪气等……,而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挥,对“气”有了较详细的论  相似文献   

17.
“气血”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气为阳,主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血为阴,主机体的形体生长。从广义上说,气血即人体的阴阳,两者相互协同,以维持生命功能与机体的生长。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可概括两者的相互关系。《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相似文献   

18.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治血证见长,撰有“血证论”等书,对血证病机的阐发及其治疗多具创见。本文试就书中“治血必治气”的学术观点,探讨如下: 阳气统阴血治血必调气唐氏依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血两者,气占主导地位。他说:“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产血》)“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脉证死生论》)。在阐述血证病机方面,他认为血证的发生均与气病有关,没有血病而气不病者。“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  相似文献   

19.
丁长春 《陕西中医》1989,10(5):225-227
<正> “药性裁成”顾名思义,就是以法制药。它既含力富巧思的炮制技术,又是立意新颖的药物配伍运用,也是匠心独具的剂型改良,实寓意于“物各有性,制而为用,变而可通”之中,在中医传统用药上比较多见。现将“药性裁成”配伍法则浅述如下: 一、气血同制以调气血古人云:“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与血有密切的关  相似文献   

20.
气以血为体,血以气为用,二者为病,不仅因果相关,且可彼此传化。故《素问》曰:“阳病冶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配”。“血病治气”所以能获效卓卓者,此也。一温气摄血《素问》云:“天地温和,则经水安谧”,意谓气血安和须阳气统摄而斡旋其间也。倘余门火衰,脾阳不振,则血失禁固之权而溢于脉外。故《素问》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