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41-742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远段尺桡骨累及腕关节面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远段尺桡骨累及腕关节面骨折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固定组及外固定架固定组各35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个月时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固定组掌倾角及尺偏角均高于外固定架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固定架固定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固定术可实现较好解剖复位,而外固定架固定可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两者各有不同优势,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44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7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56例,外固定架固定52例,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65例。结果平均随访7个月,腕关节功能按Dienst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76.1%,内固定组优良率80.4%,外固定架治疗组优良率80.8%,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组优良率93.8%,明显优于其它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3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其它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观察组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治疗后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一定程度上较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可较好的改善腕关节功能。但仍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固定方式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内固定组26例,采取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式手术;外固定组24例,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方式手术。术后分别给两组患者做患侧腕关节正侧位X射线,测量掌倾角、桡骨尺偏角和尺桡骨高度差,以分析在桡骨骨折的治疗上,内固定方式和外固定方式的差别。结果 根据术后两组患者x射线片显示,桡骨尺偏角和尺桡骨高度差短缩距离均能达到复位标准,p>0.05,两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桡骨掌倾角基本能达到复位标准,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架固定方式均能达到复位标准,但在桡骨掌倾角的恢复上外固定优于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1月—2012年5月共收治的骨折患者22例(骨折23例次)。AO/ASIF分型包括C1型9例、C2型12例和C3型2例。桡骨克氏针固定10例,螺钉固定1例;临近尺骨下段骨折钢板内固定术1例。结果术后随访4~40个月。术前尺偏角为-5°~10°,掌倾角为-20°~20°;术后尺偏角为10°~25°,掌倾角为8°~17°。腕关节疗效按Dienst功能标准评定:优15例,良6例,优良率为91.3%(21/23)。结论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术中有限开放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固定获得良好复位和增加外固定架的稳定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夹板组和手术组各50例,小夹板组予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手术组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观察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掌倾角、尺偏角与桡骨相对高度及疼痛程度。结果:小夹板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86.00%)明显高于手术组(68.00%),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与桡骨相对高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夹板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VAS评分均明显少于手术组(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在改善腕关节解剖结构方面具有相当的疗效,但小夹板固定治疗患者疼痛程度相对更轻,腕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外固定架配合术后循序渐进积极功能康复锻炼,中药熏洗,综合抗骨质疏松等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45例,对患者术前、术后第2天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桡腕关节面平整度和拆除外固定架时及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桡腕关节面平整度进行观察评价。腕关节功能评分采用Gartland-Werlry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骨折得到良好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发生,1例出现示指屈曲受限,去除外固定架后消失。其中掌倾角术前分别与术后第2天、拆除外固定架时、术后6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9.83,P<0.05),术后第2天及拆除外固定架时、术后6个月时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75,P>0.05),尺偏角及桡骨长度、桡腕关节面平整度统计结果同掌倾角。腕关节功能评分分为优29例、良11例、中5例,优良率88.89%。结论利用外固定架固定并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有限内固定,不但有效维持牵引复位,提供坚强固定和稳定性,而且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手术创伤、保护了骨折端血运,为骨折愈合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学环境,再配合术后综合康复治疗,术后并发症少,肢体功能康复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试验组接受手法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复位后水肿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尺偏角平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天、第2周以及第4周患侧桡骨高度、尺偏角以及掌倾角,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结果 试验组水肿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尺偏角平均变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第4周桡骨高度、尺偏角以及掌倾角均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试验组腕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法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更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运用锁定钢板修复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应用不同类型钢板内固定后桡骨远端相关解剖参数的变化仍不清楚。
  目的:通过与普通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比较,探讨可撑开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及桡骨长度恢复的修复效果。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拾的38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可撑开锁定钢板组22例,普通锁定钢板组16例,骨折分型采用 AO分型,均采用掌侧入路。测量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末X射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根据Denis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9-16周,平均12.3周。内固定后两组掌倾角均值分别为10.6°和11.3°,尺偏角均值分别为21.1°和19.2°;随访末两组掌倾角均值分别为8.5°和8.5°,尺偏角均值分别为17.9°和15.8°,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内固定后两组桡骨短缩均值分别为0.5 mm和1.1 mm,随访末两组桡骨短缩均值分别为0.9 mm和1.4 m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内固定后Dienst功能评估:可撑开组优16例,良6例;普通组优11例,良5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运用可撑开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能获得良好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功能,且其对桡骨长度的恢复较普通锁定加压钢板更好,并能在随访期间得到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5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闭合性骨折48例,开放性骨折4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掌侧锁定钢板加克氏针,掌侧锁定钢板加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32个月,52例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行X线片复查示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桡骨短缩基本纠正,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程度良好。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30例,良18例,差4例,优良率为92.3%。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效果满意,根据背侧骨折块情况可结合克氏针或背侧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桡骨短缩、骨折移位等固定后并发症,尤其在不稳定骨骺骨折情况下。克氏针主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其骨骺骨折使用相对较少。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骺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行固定治疗,在不切开情况下微创闭合复位骨折骨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闭合帮助复位固定骨骺骨折方案。固定后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固定后9周及24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固定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X射线检查情况。结果与结论:固定后24个月随访按Coon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对照组优良率77%,X射线评定优良率63%;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X射线评定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骨骺骨折患者均获临床骨愈合,腕关节均功能恢复。提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闭合复位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骺骨折,可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简单,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骺畸形愈合并发症少,固定后基本生活学习功能恢复正常,疗效稳定满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12.
背景: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方法较多,但缺乏相关比较,临床医生选择其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目的:比较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和动力髁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效果的差异。方法:将37例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组19例,动力髁螺钉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创伤、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髁螺钉组相比,锁定钢板组置入内固定后出现骨痂时间和骨折完全愈合时间早(P〈0.05),下地活动早,功能恢复好。根据Karlstorm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髁螺钉组(P〈0.05)。提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优于动力髁螺钉。  相似文献   

13.
背景:纵观目前治疗粉碎及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各种方法,金属材料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的优点日益突出。目的:观察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AO分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51例,根据其意愿及经济状况非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7例应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对照组24例应用普通掌侧接骨板。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C臂透视次数,术中接骨板安装次数,正中神经炎发生、术后腱鞘炎发生、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6个方面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实验组X射线片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和同期普通掌侧接骨板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Mcbride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使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操作更加便捷,安全可靠,完全解剖复位,固定坚强,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或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或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治疗,结合微创穿针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结果 89例患者随访86例,失访3例,随访率为96.6%。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6个月。骨折全部1期愈合。按照Dienst功能评分标准:优75例,良8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96.5%。X线片评估:桡骨短缩〈10 mm,关节塌陷〈2 mm,尺偏角12°~15°,掌倾角6°~15°。无针孔骨折,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针道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防止骨折再移位、畸形愈合和保护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经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经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掌侧入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两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均显著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优良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掌侧入路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可将骨折端进行良好复位和坚强固定,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辅以克氏针简易固定、切开复位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3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8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根据AO分型,均为C3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7例。手法复位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法治疗,闭合复位组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辅以克氏针简易固定法治疗,切开复位组采用切开复位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法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闭合复位组的术后再移位率低于另外2组,切开复位组的术后再移位率低于手法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功能,闭合复位组、切开复位组、手法复位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8.89%、77.78%、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辅以克氏针简易固定法操作简单,创伤小,能持续有效地维持骨折端稳定,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费用低,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理想方案,疗效明显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法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血运受到破坏,且骨折块解剖复位较困难,内固定不够坚强,导致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发生率高于单纯线性骨折。 目的:检验骨形态发生蛋白预防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效果。 方法:选择长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14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治疗。试验组78例,男48例,女30例,年龄18-70岁,闭合骨折57例,开放骨折21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植入含有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修复。对照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18-71岁,闭合骨折49例,开放骨折18例,仅用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术后随访6-18个月,对比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不愈合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17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24个月,骨折不愈合率为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不愈合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植入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周围,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AO分型分为A、B、C共3种类型,分别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切开复位“T”形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3种固定方法,比较3种固定方法的骨折复位评分及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10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6个月。石膏固定组、外固定支架组与LCP组在A型骨折治疗中无显著差异(P〉0.05);B型骨折治疗方面,LCP组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而石膏固定组和外固定支架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复位评分和功能评分方面,LCP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其他2组,且外固定支架组显著优于石膏固定组(P〈0.05)。结论A型、B型稳定骨折首选手法为复位石膏外固定,不仅能获得良好疗效,还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粉碎性骨折(C3型骨折)、开放性骨折等可选择外固定支架技术,或者配合克氏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等技术即可取得满意效果;不稳定骨折、累及关节面骨折(B型、C型骨折)首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国内外有不少有关钢板内固定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试验,但尚缺乏相关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钢板内固定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疗效。 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08年)、中国知网(1979年至2008年)、维普数据库(1989年至2008年)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1998年至2008年),其中中国知网包括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国外数据库PubMed(1966年至2008年)、EMbase(1980年至2008年)和Cochrane Library(2008年第4期)。不能获取的全文,则辅以手工检索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收集钢板内固定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按检索策略和资料收集方法,查到英文文献363篇,中文文献488篇,其中期刊文献401篇,会议论文集79篇,学位论文8篇。经阅读标题、摘要、全文后,最终1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学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20 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文章系统评价涉及锁定加压钢板、普通钢板内固定、小夹板及石膏外固定等方法。Meta分析结果显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优于普通钢板、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且并发症少。而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与石膏外固定或小夹板比较疗效差异尚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叶永杰  阳波  罗斌  银毅  陈刚  冯应树 《华西医学》2012,(8):1157-1160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LCP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32例36侧,其中LCP固定19侧,外固定支架固定17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类、伤后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塌陷的关节面均采取撬拨植骨的方法恢复桡腕关节,克氏针固定较大骨折块。比较两种方法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腕关节面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X线片掌倾角、尺偏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腕关节尺偏活动度分别为(20.8±3.6)°和(18.0±2.8)°,LCP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P<0.05);LCP组和外固定支架组桡骨高度分别为(10.9±2.8)mm和(13.4±2.3)mm,Gartland-Werley评分分别为(5.3±2.4)分和(8.4±3.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LCP可提供有效固定及早期活动,但对于关节面的塌陷及桡骨高度的恢复,外固定支架固定可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对于严重die-punch骨折可联合运用LCP和外固定支架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