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瘢痕疙瘩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是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结合的调节蛋白,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18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瘢痕疙瘩6份,肥厚性瘢痕6份,成人正常皮肤组织6份.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从蛋白和核酸两个水平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不同的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染色阳性面积明显大于正常皮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9.52,P<0.0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标本,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19,P<0.01).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其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瘢痕疙瘩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是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结合的调节蛋白,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18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瘢痕疙瘩6份,肥厚性瘢痕6份,成人正常皮肤组织6份。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从蛋白和核酸两个水平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不同的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染色阳性面积明显大于正常皮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9.52,P<0.0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标本,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19,P<0.01)。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其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病理性瘢痕发生机制相关的Smad3/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递通路研究多集中在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少见报道.检测病理性瘢痕中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标本均来自2004-06/2008-0 6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48例,年龄16~52岁;增生性瘢痕40例,年龄18~56岁;选取同期因其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瘢痕疙瘩、40例增生性瘢痕及40例正常皮肤组织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P<0.05),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瘢痕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呈正相关(r=0.489 2,P=0.000 4;r=0.471 0,P=0.002 2),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P=0.4714).结论: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病理性瘢痕中高表达,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协同作用可能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E2F1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E2F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9例瘢痕疙瘩、32例增生性瘢痕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该因子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的表达都增强,与正常皮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该因子在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胸腺素β4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病理性瘢痕中胸腺素β4(TMSB4)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以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其培养的3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上述3种组织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P均<0.01),瘢痕疙瘩TMSB4 mRNA表达的平均值比增生性瘢痕减少66.98%,比正常皮肤减少62.48%.在上述3种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增生性瘢痕,平均减少27.13%(P<0.01);比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平均减少16.07%,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说明其与瘢痕疙瘩形成密切相关;TMSB4 mRNA在瘢痕疙瘩中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E2F1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E2F1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食管癌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表达,及其对反义寡核苷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和食管癌发生、转移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完成。体外分5组培养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其中4组分别用设计合成的3条封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不同基因位点的反义寡核苷酸1~3及1条无关寡核苷酸转染.另一组不转染。采用完整细胞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各组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在食管癌EC9706细胞中呈阳性表达。②3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组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的表达无差异(2.66&;#177;0.21,2.63&;#177;0.23,2.65&;#177;0.22,P&;gt;0.05),但均显著低于无关寡核苷酸组及无转染组(5.67&;#177;2.86,5.02&;#177;2.75,P&;lt;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后,可体外抑制EC9706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食管癌的发生和转移。为临床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背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是新近明确的对单核/巨噬细胞有趋化和激活双重作用的趋化因子,骨形成蛋白7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纤维化负性调节因子逐渐成为抗组织纤维化治疗的研究热点,但两者对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组织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至今鲜有报道。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骨形成蛋白7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骨形成蛋白7在25例瘢痕疙瘩、30例增生性瘢痕、24例非病理瘢痕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所有标本均来自2008-07/2010-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住院患者,且均无皮肤疾病、结缔组织病、传染病、恶性肿瘤和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术前无射线治疗、激光治疗及免疫治疗史,其中所取瘢痕组织来自于临床诊断明确的瘢痕患者。结果与结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P〈0.05),骨形成蛋白7阳性表达率均降低(P〈0.05),两者阳性表达率在病理性瘢痕(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呈明显负相关(r=-0.639,P〈0.01)。结果显示,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上调,而骨形成蛋白7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1.
刘军  徐刚  刘爱东 《中国临床康复》2011,(20):3749-3752
背景: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发生机制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递通路研究多集中在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而在组织中的相关研究少见报道。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方法:取自2004/2008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54例,增生性瘢痕42例。选取同期45例因非感染手术切除的正常瘢痕组织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45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则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与之相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呈负相关。由此推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组织中异常表达,二者可能具有协同负向作用,共同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19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本次实验共收集8例瘢痕疙瘩患者组织标本,对照组取自8例成熟皮肤、8例成熟瘢痕,通过RT-PCR法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H19的表达;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首先采用脂质体介导的scramble siRNA、H19 siRNA、阴性对照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验证H19 siRNA的转染效率;MTT法检测转染H19 siRNA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Westing blotting检测转染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19 mRNA的表达量在瘢痕疙瘩患者中明显升高(P<0.05);与scramble siRNA、阴性对照siRNA相比,转染48 h后H19 siRNA转染的成纤维细胞H19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转染时不加siRNA和脂质体)和阴性对照组siRNA组相比,使用H19的siRNA转染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mTOR和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下调非编码长链RNA H19的表达量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的研究,多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作为辅助因子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单独应用能否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软骨特异性胶原仍存在争议,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及软骨胶原纤维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含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完整编码区的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至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转染组,同时设未转染组作对照.结果与结论:MTT 检测结果显示,实验成功筛选得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4 d,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0.05).RT-PCR,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组相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转染组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Ⅱ型胶原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1,2,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果证实,单独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能够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以及软骨分化,并维持软骨胶原纤维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腺苷受体激动剂可以刺激胶原合成,腺苷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胶原合成,并且可以减轻皮肤胶原纤维增生。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降低。目的:利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观察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胶原亚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制作瘢痕模型,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对瘢痕组织中胶原的性质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确定瘢痕组织胶原类型、分布、排列与水平。结果与结论: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野生型组小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Ⅰ型胶原纤维为红色,呈致密的条束状,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缺乏粗大胶原束,呈稀疏的条束状,排列相对整齐、密度较为均匀,Ⅰ型胶原纤维水平减少(P〈0.01),瘢痕增生显著减轻。提示腺苷A2A受体参与瘢痕增生,对预防瘢痕增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等异常疤痕中血管作者简介:李军辉 (1970-),男,江西人,整形外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异常疤痕防治。 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作对照,观察了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中 VEGF和 PCNA的表达。结果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基底层角朊细胞均大量表达 VEGF,较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显著增加。 PCNA的表达与 VEGF相似,但真皮内少量的成纤维细胞有较弱的 PCNA表达。结论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表皮基底层的角朊细胞大量表达 VEGF和 PCNA可能与异常疤痕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发现红花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与活体研究尚未进一步展开。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8-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研究所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7只,雌雄不限;50%红花注射液由山西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4020008。方法:兔耳腹侧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每耳2块。分为5组。术后第45天开始对增生性瘢痕行注射治疗。①正常皮肤组:为自身兔耳腹侧皮肤。②阳性对照组:右耳外侧增生性瘢痕,不予以任何处理。③生理盐水组右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生理盐水。④低浓度红花组:左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125 g/L红花液。⑤高浓度红花组:左耳外侧增生性瘢痕,注射500 g/L红花液。1次/周,连续注射4次。注射后第2,4,6周分别切取8只兔耳增生性瘢痕及皮肤待查。主要观察指标:瘢痕厚度,硬度;Mallory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纤维排列及致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每块组织Ⅰ、Ⅲ型胶原面密度,计算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注射后第4,6周,各组增生性瘢痕色泽均逐渐变浅,厚度及硬度均逐渐变小,尤以高浓度组明显,差异与其他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存在显著性意义(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浓度红花组成纤维细胞密度较其他增生性瘢痕组低(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低浓度红花组I型胶原面密度值较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低(P 〈 0.05),且高浓度红花组低于低浓度红花组(P 〈 0.05);各增生性瘢痕组Ⅰ/Ⅲ型胶原比值在注射后第2,4,6周均逐渐增高;同一时间段,高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为所有增生性瘢痕组中最低(P 〈 0.05),低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与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浓度红花液能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的软化,组织顺应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其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IGFBP3)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5例EOC和25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IGF-1、IGF-1R、IGFBP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IGF-1、IGF-1R、IGFBP3在EOC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者表达的升高程度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IGF-1、IGF-1R、IGFBP3的表达升高与EOC的发生发展、分化、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生肌玉红胶原海绵修复创面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婷婷  熊猛  周勇  姚昶 《中国临床康复》2011,(29):5367-5370
背景:生肌玉红胶原海绵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胶原海绵对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在新西兰白兔背部制造3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以生肌玉红胶原海绵、贝复剂(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生理盐水修复。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检测创面修复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血红素氧化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与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贝复剂、生理盐水比较,生肌玉红胶原海绵可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P〈0.05),增加创面血红素氧化酶1、转化生子因子β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P〈0.05),提高创面愈合率(P〈0.05),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5)。证实生肌玉红胶原海绵能够促进创面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创面血红素氧化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增加成纤维细胞等创面修复细胞。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参与了髁突软骨生长与改建,是软骨发育关键因子。目的: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对体外培养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对凋亡相关因子 Bcl-2 和 BaxmRNA 及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出生后 1,28 d 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后,将每个年龄组的髁突软骨细胞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饥饿培养 24 h 后,实验组加入 100 μg/L 重组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细胞因子孵育 48 h,对照组正常培养。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加入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后,髁突软骨细胞数量增多,增殖速度显著增加(P 〈 0.05)。实时 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显示,加入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培养 48 h 后,各组髁突软骨细胞中 bcl-2 mRNA 和蛋白表达增加,bax mRNA 和蛋白表达减少(P 〈 0.05)。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可以促进新出生及青春期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并可能通过 Bcl-2 和 Bax 介导抑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