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配偶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夫-妻活体供肾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9例妻-夫活体供肾移植术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与妻-夫活体供肾移植术比较,夫-妻活体供肾组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长期肾存活率高。结论:夫-妻活体供肾移植临床少见,但因配偶间长期性生活因素,妻子体内所产生的免疫耐受使体内抗体对丈夫器官排斥率较妻-夫活体供肾组低,夫-妻活体供肾移植效果较妻-夫活体供肾移植效果好,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配偶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夫-妻活体供肾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9例妻-夫活体供肾移植术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与妻-夫活体供肾移植术比较,夫-妻活体供肾组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长期肾存活率高.结论:夫-妻活体供肾移植临床少见,但因配偶间长期性生活因素,妻子体内所产生的免疫耐受使体内抗体对丈夫器官排斥率较妻-夫活体供肾组低,夫-妻活体供肾移植效果较妻-夫活体供肾移植效果好,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2004年4月-2005年10月行活体供肾肾移植23例,均采用手助腹腔镜下取肾,其中1例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后完全恢复。现结合文献资料及诊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几年随着各项移植法规相继出台,中国做为器官移植大国,发展迅速,除了尸体肾移植外,活体肾移植亦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夫妻供肾做为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活体移植,在器官移植界占据着重要地位。目的:观察夫妻间供肾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疗效。方法: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2008-10/2010-09进行夫妻间供肾移植11例,同期尸体供肾肾移植83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者均采用供肾静脉与髂外静脉端侧吻合,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输尿管-膀胱乳头式吻合,隧道包埋。免疫抑制诱导方案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基础免疫抑制采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三联免疫治疗,根据血药谷浓度调整他克莫司或环孢素的用量。移植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评价两组受者移植后的肾功能恢复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后两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夫妻肾移植组优于尸体肾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夫妻间肾移植由于移植前准备充分,肾脏缺血时间短及夫妻间长期共同生活产生相应的免疫耐受,其疗效优于同样无血缘关系的尸体供肾移植。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几年随着各项移植法规相继出台,中国做为器官移植大国,发展迅速,除了尸体肾移植外,活体肾移植亦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夫妻供肾做为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活体移植,在器官移植界占据着重要地位。目的:观察夫妻间供肾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疗效。方法: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2008-10/2010-09进行夫妻间供肾移植11例,同期尸体供肾肾移植83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者均采用供肾静脉与髂外静脉端侧吻合,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输尿管-膀胱乳头式吻合,隧道包埋。免疫抑制诱导方案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基础免疫抑制采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三联免疫治疗,根据血药谷浓度调整他克莫司或环孢素的用量。移植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评价两组受者移植后的肾功能恢复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后两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夫妻肾移植组优于尸体肾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夫妻间肾移植由于移植前准备充分,肾脏缺血时间短及夫妻间长期共同生活产生相应的免疫耐受,其疗效优于同样无血缘关系的尸体供肾移植。  相似文献   

6.
背景:夫妻间活体肾移植尽管在组织配型方面差于血缘关系供肾移植,但在临床实践观察中夫妻肾移植与血缘关系肾移植间近期疗效并无明显差异。目的:对比同期实施的夫妻活体供肾移植和血缘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总结夫妻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实施的夫妻活体供肾移植18例及血缘亲属供肾移植100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对两组移植前组织配型情况和移植后(1,3,6个月)肾功能恢复情况,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及半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的分析,对夫妻活体供肾移植和血缘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同期进行的18例夫妻活体供肾移植组织配型情况较血缘关属供肾移植患者情况差。在移植方案及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相同的情况下,夫妻活体供肾移植后6个月内血肌酐恢复情况、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均与同期进行的血缘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无血缘关系的夫妻间供肾移植与血缘亲属供肾移植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7.
背景:夫妻间活体肾移植尽管在组织配型方面差于血缘关系供肾移植,但在临床实践观察中夫妻肾移植与血缘关系肾移植间近期疗效并无明显差异。目的:对比同期实施的夫妻活体供肾移植和血缘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总结夫妻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实施的夫妻活体供肾移植18例及血缘亲属供肾移植100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对两组移植前组织配型情况和移植后(1,3,6个月)肾功能恢复情况,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及半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的分析,对夫妻活体供肾移植和血缘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同期进行的18例夫妻活体供肾移植组织配型情况较血缘关属供肾移植患者情况差。在移植方案及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相同的情况下,夫妻活体供肾移植后6个月内血肌酐恢复情况、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均与同期进行的血缘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无血缘关系的夫妻间供肾移植与血缘亲属供肾移植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PRT)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是一种有效方法,而急性排斥反应(AR)又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可发生任何时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最多发生于术后一个月内[1],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肾移植的成功率及人/肾存活率.我院自1994~2007年共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302例,术后1个月内共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4例,发生率达27.8%.77例成功逆转过来,逆转率达91%.现将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舒适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舒适状况,为舒适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肾移植受者舒适量表于2005年11月-2006年8月对2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逆转后的患者进行调查。量表根据。肾移植受者特点,在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研制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基础上修订而成。结果。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整体舒适感不高[分(56.91±6.74)分,总分100分,62.5分以下为舒适感差]。在精神心理领域主要存在对疾病康复担心引起的沮丧、焦虑、不确定感以及缺乏信心等不适;生理不适主要是疲乏、疼痛、口渴、入睡困难及胃肠不适等;社会领域的不适主要体现为缺乏康复相关知识及他人的理解和同情以及对经济的担忧。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其舒适的主要人口学因素是性别(X1)和住院费用来源(X7),回归方程为:y^^=63.44—8.07X1+2.66X7。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生理领域舒适感差,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舒适感相对较好。从缓解精神心理不适、促进生理舒适及社会支持、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健康教育、按麾、缓解疼痛、满足睡眠习惯、促进社会支持等舒适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夫妻间活体供肾肾移植的护理体会。方法:我科自2004年2月~2008年10月间共行夫妻间活体肾移植20例,对供者和受者分别进行细致有效的术前和术后护理。结果:供者术后7~10d出院,随访至今,肾功能均正常;受者术后20~35d出院,出院时肾功能正常。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严重肺部感染,放弃治疗,其余患者随访8~48个月,未见肾功能异常。结论:夫妻间活体供肾肾移植,为活体供肾肾移植提供更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通过诱导移植受体产生供-受体嵌合体或免疫耐受以利于受体长期存活,一直是器官移植的研究热点,并且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获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知识。在临床实践中也观察到结婚多年的夫妻,丈夫-妻子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小,具有比其他的亲属器官移植有更多的优点。目的:回顾性分析无血缘关系的活体供肾移植—丈夫对妻子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例夫供妻活体肾移植,供者年龄32~58岁,受者年龄31~56岁,双方婚龄在5~36年。供、受者ABO血型完全相同者4例,O-B1例,O-A1例,A-AB型1例。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阴性。HLA配型情况:1个抗原错配1例,2个抗原错配2例,3个抗原错配3例,4抗原错配1例。开放手术取肾,6例左肾,1例右肾。术后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环孢素A/他克莫司+麦考酚酸吗乙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7对供受者随访3~70个月。结果与结论:手术成功率100%,供受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供者血压、尿常规及肾功正常,受者及移植肾全部存活。验证了虽然移植前组织配型结果较差,但由于夫妻间长期生活在一起产生的免疫耐受,使夫供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小、移植效果理想,具有比其他的亲属肾移植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通过诱导移植受体产生供-受体嵌合体或免疫耐受以利于受体长期存活,一直是器官移植的研究热点,并且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获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知识.在临床实践中也观察到结婚多年的夫妻,丈夫-妻子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小,具有比其他的亲属器官移植有更多的优点.目的:回顾性分析无血缘关系的活体供肾移植-丈夫对妻子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例夫供妻活体肾移植,供者年龄 32~58岁,受者年龄 31~56岁,双方婚龄在5~36年.供、受者 ABO血型完全相同者 4例,O-B 1例,O-A 1例,A-AB型 1例.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阴性.HLA配型情况:1个抗原错配 1例,2个抗原错配 2例,3个抗原错配3例,4抗原错配 1例.开放手术取肾,6例左肾,1例右肾.术后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环孢素A/他克莫司+麦考酚酸吗乙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7对供受者随访3~70个月.结果与结论:手术成功率100%,供受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供者血压、尿常规及肾功正常,受者及移植肾全部存活.验证了虽然移植前组织配型结果较差,但由于夫妻间长期生活在一起产生的免疫耐受,使夫供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小、移植效果理想,具有比其他的亲属肾移植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Meta分析综合、系统地评价抗人类白细胞抗原DP的供者特异性抗体(HLA-DP DSA)与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关系,为临床改善肾移植患者和移植肾预后提供循证医学参考。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HLA-DP DSA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相关的文献,包括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13日。按提前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相关信息,并根据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OS)评价文献质量,使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篇文献进行此次Meta分析,共1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LA-DP DSA暴露组的肾移植患者产生排斥反应的风险明显高于非暴露组[P<0.05,相对危险度(95%CI)=2.162(1.651~2.832)],纳入文献间不存在明显异质性(P=0.344,I 2%=9.8%),也无明显发表偏倚(P=0.089),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合并的结果较可靠、稳定。结论肾移植患者体内的HLA-DP DSA与移植肾排斥反应密切相关,HLA-DP基因的分型和抗体的检测对肾移植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都重要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异体器官移植后细胞因子变化己经有较多的报道,但有关细胞因子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肾移植患者48例,均为首次肾移植,分为肾功能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肾功能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前1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功能稳定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于移植后第1天即开始逐渐升高,在3d时显著升高(P〈0.05),5d时开始下降,7d下降显著(P〈0.05),14d左右趋于降至移植前水平,21-28d表达稳定在移植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于移植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0.05),7-14d维持在高水平(P〈0.05),21-28d稳定下降,但仍明显高于移植前(P〈0.05)。相同时间段,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提示移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动态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可作为辅助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可诱导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哪一种同排斥反应关系更密切,目前国内报道较少.观察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变化,分析不同抗体变化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01/12于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施行肾移植100例患者中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发生变化18例.通过秩和检验统计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变化,分析抗体变化同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8例中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水平较移植前显著升高(P=0.04),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P=0.707);9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其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变化均无显著性意义.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总体水平升高者7例,其中以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为主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该4例患者中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丢失;以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升高为主2例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总体降低11例,以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降低为主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以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降低为主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结论: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易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与急性排斥反应有明确的相关性,与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水平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探讨肾移植组织病理机制。方法 78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5只,模型组(B组)15只,非急性排斥组(C组)16只(以SD大鼠为供体),急性排斥组(D组)16只(以Wistar大鼠为供体),观察术后第7天各组SD大鼠肾功能变化,术后第7天切取移植肾,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参照Banff 97诊断标准,进行急性排斥反应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 C,D组尿素氮、肌酐水平及急性排斥反应半定量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D组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 Wistar-SD大鼠移植模型可作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大部分肾移植失败的患者体内都存在抗HLA抗体.检测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在肾移植受者体内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2006-10/2008-03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9例肾移植受者血清中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以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群体反应性抗体>10%为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即致敏受者.检测移植后2个月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及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与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50例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率发生率为66%,移植前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56例受者的发生率为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受者(66%,11%,P<0.01).体内含抗HLA-Ⅱ类抗体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含HLA-Ⅰ类抗体的受者(78.1%,43.8%,P<0.05).结论: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是肾移植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患者移植后更容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免疫抑制剂分类及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06-03与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免疫抑制剂,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免疫抑制剂预防、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相关;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有53篇文献检索到全文,选用其中的31篇作为本文参考文献:16篇涉及免疫抑制剂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9篇涉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6篇涉及免疫抑制剂和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研究。资料综合:①分类:免疫抑制剂根据合成方法可分为微生物酵解产物、完全有机合成物、半合成化合物和生物制剂;根据其发展状况可分为第1~4代免疫抑制剂。②目前在肾移植中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菌素、他克莫司、雷帕霉素、霉酚酸酯、咪唑立宾和一些生物制剂,同时详细介绍了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结论:免疫抑制剂能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影响受者的免疫功能,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随着移植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药物安全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