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目前对应用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效果进行对比的研究很少,实验观察比较同种异体来源的中脑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帕金森大鼠行为学及损伤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2007-09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完成.SD大鼠麻醉后建立右侧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组14只、骨髓基质干细胞组10只、空白对照组10只.选取右侧纹状体2个坐标点(in mm:A 0.6:R 4.0;V-5.0)、(in mm:A-0.7;R 3.0:V-5.0),前两组每个坐标点分别注入经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悬液、骨髓基质干细胞悬液5 μL,约1×106个细胞,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细胞移植后各组大鼠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导旋转.结果:①行为学改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移植2~8周神经干细胞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大鼠的旋转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②纹状体切片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鉴定:移植8周后,神经干细胞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均可见一定数量双标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且后者的双标细胞相对多于前者.空白对照组未发现Brd-U阳性细胞、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及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的表达.各组损毁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残存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且至少在脑内存活8周,并可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背景: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帕金森的有潜力的方法之一。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纹状体移植对帕金森模型大鼠旋转行为及脑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定点注射毁损黑质纹状体的方法构建帕金森大鼠模型;向造模成功的大鼠纹状体内分别移植1×106(共计20μL)的第3代胚鼠神经干细胞或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干细胞移植后3周,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移植干细胞的帕金森大鼠脑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增多,纹状体内可见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Hoechst33324d标记神经干细胞在移植针道附近最为密集,并向远隔部位迁徙。干细胞移植后8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显示移植干细胞的帕金森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增高(P<0.01)。说明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能够减轻6-羟基多巴胺引起的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改善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3.
王家增 《中国临床康复》2014,(14):2200-2205
背景: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强神经的可塑性,诱导自身定向迁移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目的:观察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及移植细胞的迁徙情况。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鼠的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分别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的黑质、纹状体和侧脑室内,移植后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迁徙与分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实验动物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含量:对比实验动物旋转行为的改变,评估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与结论:移植细胞存活良好且分化出了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向黑质纹状体环路迁徙趋势明显;脑内多巴胺含量增加,动物旋转行为改善明显。表明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的神经上度干细胞多向黑质纹状体环路迁徙,且可增加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含量治疗帕金森病。  相似文献   

4.
背景:将骨髓基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分别单独移植于帕金森病模型鼠脑内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尚未见联合移植的报道.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认知功能的影响,并与单纯神经千细胞移植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用Neurobasal+B27培养3~6代的骨髓基质细胞24 h后,收集并离心上清液.即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后,行BrdU标记.55只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组,剩余47只采用它体定向仪单侧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注射6-陉荩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32只造模成功,随机分为3组,选取右侧纹状体两个坐标点为移植点,单纯神经干细胞组每点注入神经千细胞悬液5 μL,联合组每点注入神经干细胞悬液+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5 μL,模型组不注入任何液体.观察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变,通过水迷宫试验对大鼠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蚩白的表达及移植区BrdU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8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联合组大鼠旋转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移植后第4,8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联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百分比、游泳距离百分比、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后2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第8周,各组大鼠6-羟基多巴胺注射侧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襄达基本缺失:单纯神经干细胞组、联合组移植区可见一定数量的BrdU阳性细胞表达.多数位于针道刚近.部分细胞沿胼胝体迁移.提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和认知能力,与单纯神经千细胞纹状体移植的效果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α-突触核蛋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蛋白质之一,α-突触核蛋白与酪氨酸羟化酶具有相互作用。制备一个基因重组酪氨酸羟化酶,探讨α-突触核蛋白对酪氨酸羟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11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神经生物研究室完成。将携带人酪氨酸羟化酶cDNA的基因重组质粒pGEX-TH转化BL21(DE3)细菌使其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TH为标签的融合蛋白质,用谷胱甘肽-琼脂糖4B亲和层析法纯化基因重组酪氨酸羟化酶,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将α-突触核蛋白添加至酪氨酸羟化酶的酶促反应体系中。观察基因重组型酪氨酸羟化酶制备生成物特点,以及α-突触核蛋白对酪氨酸羟化酶活性的作用。结果:①基因重组酪氨酸羟化酶约占菌体可溶性蛋白组分的1%,纯化的酪氨酸羟化酶在SDS-PAGE上表现为单一条带,可催化L-酪氨酸发生羟化反应生成L-多巴。②随α-突触核蛋白浓度递增,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原核表达方法可制备纯化度较高的人基因酪氨酸羟化酶,α-突触核蛋白对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樊志刚  刘芳 《中国临床康复》2012,(14):2567-2570
背景:目前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还是以药物为主,细胞移植实验也多见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来源干细胞移植能否改善帕金森病的旋转行为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植入用Hoechst33258标记的第4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PBS。此后每周腹腔注射阿扑吗啡以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并在移植后3,6,9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突触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鼠的旋转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大鼠脑内存活,随时间延长迁移范围扩大,分布于纹状体、胼胝体和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都有表达,突触素无表达。结果可见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重组α-突触核蛋白对S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明  徐胜利  李尧华  陈彪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76-6078,i002
目的:研究重组人全长α-突触核蛋白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霉性作用。方法:原核表达、鉴定α-突触核蛋白;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α-突触核蛋白注射组、六羟多巴注射组及α-突触核蛋白和六羟多巴联合注射组。用立体定位的方法分别右侧黑质注射α-突触核蛋白,六羟多巴及α-突触核蛋白 六羟多巴,左侧黑质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和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六羟多巴和α-突触核蛋白 六羟多巴注射使注射侧多巴胺分别减少到对照侧的36.98%和21.79%,多巴胺能神经元数减少到30.81%和28.05%。而α-突触核蛋白注射对纹状体多巴胺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无显著影响。结论:没有发现重组α-突触核蛋白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重组人全长α-突触核蛋白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方法 原核表达、鉴定α-突触核蛋白;雄性 SD大鼠 30只,随机分为α-突触核蛋白注射组、六羟多巴注射组及α-突触核蛋白和六羟多巴联合注射组.用立体定位的方法分别右侧黑质注射α-突触核蛋白,六羟多巴及α-突触核蛋白+六羟多巴,左侧黑质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和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目. 结果 六羟多巴和α-突触核蛋白+六羟多巴注射使注射侧多巴胺分别减少到对照侧的 36.98%和 21.79%,多巴胺能神经元数减少到 30.81%和 28.05%.而α-突触核蛋白注射对纹状体多巴胺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无显著影响. 结论 没有发现重组α-突触核蛋白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仍面临细胞存活率低的问题,大部分细胞因氧自由基形成及脂质过氧化而发生程序性凋亡.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至帕金森模型鼠后的细胞存活及移植效果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6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组、白藜芦醇组、联合组,8只/组;孕十四五天的健康SD大鼠4只,取胎鼠用于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白藜芦醇为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胎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在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传代扩增后,在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各组大鼠均应用6-羟基多巴胺制备帕金森病模型.采用两点移植法,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向大鼠毁损同侧纹状体注入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悬液3μL(1×105个/μL):白藜芦醇组注入40 mg/L白藜芦醇3 μL;联合组注入40 mg/L白藜芦醇3 μL+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悬液3 pL(1×105个/μL).模型对照组注入DMEM/F12细胞培养液3 μL.主要观察指标:胎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率,细胞移植后帕金森模型鼠不对称旋转行为的变化,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存活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分化6 d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率为(17.8±4.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联合组大鼠移植后10d不对称旋转行为有显著性改善(P<0.01),移植后20d不对称旋转圈数开始明显下降(P<0.01).移植后10~60 d,联合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圈数明显低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白藜芦醇组、模型对照组均未见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联合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至帕金森模型鼠后,白藜芦醇可提高纹状体移植区植入细胞的存活率,改善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α-突触核蛋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蛋白质之一,α-突触核蛋白与酪氨酸羟化酶具有相互作用。制备一个基因重组酪氨酸羟化酶,探讨α-突触核蛋白对酪氨酸羟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11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神经生物研究室完成。将携带人酪氨酸羟化酶cDNA的基因重组质粒pGEX-TH转化BL21(DE3)细菌使其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TH为标签的融合蛋白质,用谷胱甘肽-琼脂糖4B亲和层析法纯化基因重组酪氨酸羟化酶,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将α-突触核蛋白添加至酪氨酸羟化酶的酶促反应体系中。观察基因重组型酪氨酸羟化酶制备生成物特点,以及α-突触核蛋白对酪氨酸羟化酶活性的作用。结果:①基因重组酪氨酸羟化酶约占菌体可溶性蛋白组分的1%,纯化的酪氨酸羟化酶在SDS-PAGE上表现为单一条带,可催化L-酪氨酸发生羟化反应生成L-多巴。②随α-突触核蛋白浓度递增,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原核表达方法可制备纯化度较高的人基因酪氨酸羟化酶,α-突触核蛋白对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定向移植后对帕金森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证实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以及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然后将神经干细胞悬液立体定向移植到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纹状体区,测定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并与生理盐水组和非移植组相比。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346±26)μg/g与生理盐水组(58±56)μg/g和非移植组(72±60)μg/g比较明显增多,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99,12.57,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减轻6-羟基多巴胺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Q(paraquat)联合Mn(maneb)暴露对C57BL/6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与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方法运用PQ联合Mn腹腔注射建立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检测小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及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Q联合Mn腹腔注射组小鼠的运动能力显著降低,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降低,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 PQ联合Mn能够建立稳定可靠的PD模型,可能是通过增加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引起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13.
樊志刚  乔蕾 《中国临床康复》2014,(45):7285-7289
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比药物治疗更接近于恢复患者的生理模式,细胞移植治疗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目的:观察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 方法:将酶切鉴定后的新构建质粒pEGFP-C2-TH经电穿孔法转染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帕金森病大鼠右侧脑室,对照组注入PBS。观察移植细胞在大鼠脑组织内的迁移情况,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 结果与结论:质粒pEGFP-C2-TH转染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8周,细胞逐渐向脑室转移,12周时迁移至皮质,可表达酪氨酸羟化酶抗原,且实验组多巴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室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定向移植后对帕金森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证实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以及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然后将神经干细胞悬液立体定向移植到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纹状体区,测定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并与生理盐水组和非移植组相比。结果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346&;#177;26)μg/g与生理盐水组(58&;#177;56)μg/g和非移植组(72&;#177;60)μg/g比较明显增多,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99,12.57,P&;lt;0.05)。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减轻6-羟基多巴胺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对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成熟及存活起重要作用的Nurr1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及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及高香草酸含量比值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雄性大鼠,右侧中脑黑质致密区注入6-羟基多巴(2g/L)3μL制备帕金森病模型,4周后将69只成功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24只:右侧纹状体尾状核头部注入生理盐水4.5μL。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4只:相同部位注入培养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5μL。③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1只: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cDNA3.1(+)-Nurr1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稳定表达,然后移植入模型大鼠脑内,部位和剂量与其他两组相同。观察各组大鼠旋转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Nurr1,DAT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脑内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和高香草酸含量。结果:59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旋转行为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前1周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2~8周,另2组大鼠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5);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移植后2~4周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轻(P<0.05),但至8周时两组无差异(P>0.05)。②Nu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能够稳定表达Nurr1且少量细胞表达DAT,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其他两组移植区未发现阳性细胞。③Nu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移植后2~8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电泳、3组大鼠术侧纹状体染色后均可见1030bp片段(DAT),241bp片段(Nurr1),438bp片段(β-actin),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条带(647bp)。④脑内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术侧与健侧比值:移植后2,8周,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8周时两治疗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转Nurr1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内可以存活(8周以上),在该环境中Nurr1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DAT基因表达,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并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纹状体内相对较高的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水平。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多集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方面,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未见测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多巴胺含量变化的报道.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Hoechst33258标记后植入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移植后2,4,8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突触素的表达.移植后8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仪检测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在大鼠脑内存活,随时间延长迁移范围扩大,分布于纹状体、胼胝体和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都有表达,突触素无表达.多巴胺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 (P < 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对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成熟及存活起重要作用的Nurr1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及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及高香草酸含量比值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雄性大鼠,右侧中脑黑质致密区注入6-羟基多巴(2g/L)3μL制备帕金森病模型,4周后将69只成功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24只:右侧纹状体尾状核头部注入生理盐水4.5μL。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4只:相同部位注入培养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5μL。③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1只: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cDNA3.1(+)-Nurr1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稳定表达,然后移植入模型大鼠脑内,部位和剂量与其他两组相同。观察各组大鼠旋转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Nurr1,DAT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脑内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和高香草酸含量。结果:59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旋转行为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前1周无明显差异(P&;gt;0.05),移植后2~8周,另2组大鼠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5);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移植后2~4周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轻(P<0.05),但至8周时两组无差异(P&;gt;0.05),②No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能够稳定表达Nurr1且少量细胞表达DAT,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其他两组移植区未发现阳性细胞。③Nu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移植后2~8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电泳、3组大鼠术侧纹状体染色后均可见1030bp片段(DAT),241bp片段(Nurr1),438bp片段(β-actin),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条带(647bp)。④脑内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术侧与健侧比值:移植后2,8周,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8周时两治疗组比较无差异(P&;gt;0.05)。结论:转Nurr1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内可以存活(8周以上),在该环境中Nurr1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DAT基因表达,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并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纹状体内相对较高的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方法 C57BL/6小鼠皮下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造成PD模型。用5-溴尿嘧啶(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别移植到模型鼠的一侧或两侧纹状体。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荧光评价MPTP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鉴定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与分化。结果 MPTP使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显著减少;在细胞移植的纹状体内发现有明显散在分布的BrdU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已经存活;激光共聚焦显示部分BrdU阳性细胞已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结论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PD模型小鼠纹状体存活,并可分化出特定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背景:已有较多的研究证明脐血细胞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且成功的运用脐血治疗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已有报道,能否应用脐血干细胞治疗神经变性疾病尚未可知。目的:探讨应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18只,清洁级,体质量220~260g。脐血标本取自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每个标本60~120mL。干预:制备6-羟多巴胺帕金森病偏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n=6)。②PBS组(n=6):在每只大鼠右侧纹状体移植10μL的PBS。③间充质干细胞组(n=6):将3&;#215;10^6个用BrdU标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大鼠右侧纹状体,4周后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及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各组大鼠旋转圈数。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存活,与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每30钟大鼠旋转圈数为212&;#177;60比340&;#177;30]显著改善(P&;lt;0.05),但右侧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能改善帕金森大鼠的行为缺陷,可作为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一种潜在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含NURR1基因腺病毒修饰的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帕金森病模型症状和组织学的改善。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实验中心完成。6-羟基多巴脑内立体定向及单侧纹状体两点定位注射制作SD大鼠帕金森病模型,1周后,行阿朴吗啡行为学检测,即阿朴吗啡(0.5mg/kg)腹腔内注射后30min内,计数大鼠平均每分钟身体旋转360°的次数,达到6圈/min及以上者为合格帕金森病模型,每周测1次,连续4周,获取稳定动物模型共31只,分为帕金森病模型对照组10只、帕金森病 C17.2组11只、帕金森病 C17.2 腺病毒组10只,无菌收集所需的C17.2神经干细胞、含NURR1基因腺病毒载体修饰C17.2神经干细胞,浓度为(1.0~4.0)×109L-1细胞,对入组的帕金森病模型进行无菌细胞注射移植,注射点与造模时注射点相同,每点约3μL,帕金森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10d和4周进行阿朴吗啡诱发的帕金森病模型旋转试验,免疫组化检测帕金森病模型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量。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又有4只死亡,共有27只帕金森病模型鼠进入试验。①帕金森病模型旋转圈数:移植后10d和4周帕金森病 C17.2组和帕金森病 C17.2 腺病毒组均少于帕金森病模型对照组,帕金森病 C17.2 腺病毒组少于帕金森病 C17.2组(移植后10d:帕金森病模型对照组21.57±5.26,帕金森病 C17.2组3.90±0.90,帕金森病 C17.2 腺病毒组1.56±0.58;移植后4周:帕金森病模型对照组18.40±5.84,帕金森病 C17.2组3.60±0.67,帕金森病 C17.2 腺病毒组1.00±0.55,P<0.05)。②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移植后10d帕金森病 C17.2组和帕金森病 C17.2 腺病毒组多于帕金森病模型对照组,帕金森病 C17.2 腺病毒组多于帕金森病 C17.2组(帕金森病模型对照组3.50±0.67,帕金森病 C17.2组13.17±1.89,帕金森病 C17.2 腺病毒组20.50±1.67,P<0.05)。结论:NURR1基因结合神经干细胞有效改善了帕金森病模型症状,提高移植后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