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视神经损伤约占颅脑外伤的0.7%~5%,其中78%的病例是由钝性损伤所致[1~2],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7月共行经颅视神经减压术1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管内视神经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技巧及优点。方法:总结9例外伤性管内视神经损伤的病例,伤后3小时-18天行手术治疗,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经筛窦或蝶窦自然开口进入蝶窦,寻找视神经管及骨折部位,去除骨管周壁的1/3—1/2,切开视神经鞘膜。明胶海绵及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术后给予药物、高压氧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1年,9例患者(9眼)中,1例视力由术前的眼前手动视力恢复到术后的0.4;2例视力由术前的手动恢复到术后的0.08、0.1;1例视力由术前的光感恢复到术后的0.05;5例术后视力无改善。在4例术后视力有改善的患者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均少于3天;术后视力无改善的患者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均超过3天。结论:经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具有视野清晰,出血少,侵袭性小,头面部不遗留瘢痕,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恢复的程度与视神经损伤的程度、手术时间的选择及手术技巧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是外力通过颅骨传递至视神经管,引起视神经管变形或骨折,造成视神经损伤。颅脑外伤时视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0.5%-4%,大多数为单侧受损,常由额部或额颞部外伤,特别是前颅窝底骨折所引起。我科对16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了视神经管减压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手术显微镜下经眶鼻外筛蝶窦或经鼻内窥镜下筛蝶窦径路视神经减压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分析16例两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经治疗与护理,11例视力从术前无光感、眼前手动提高到术后视力0.3~1.2,5例因病情重视力未恢复。结论做好视神经减压术术前、术后护理与临床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经额-颞-眶-颧硬膜内外联合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后联合使用神经节苷脂对视神经功能恢复观察。方法选取施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的30例患者,15例使用神经节苷脂100mg加5%葡萄糖250ml,选择静脉滴注,1次/天,持续两周为一个疗程,然后减少剂量神经节苷脂改用40mg,再使用一个疗程,治疗后半年到一年内随访,记录疗效,观察患者视力情况。结果术前常规治疗组和神经节苷脂治疗组并无治疗效果上的显著差异,常规单独手术组15例里有3例无视力改善,有效的患者为5例,显效患者为3例,4例特效。而神经节苷脂组中无视力改善的患者为1例,有效患者为7例,显效患者为3例,5例特效。神经节苷脂组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高于常规单独治疗组。结论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效清除血肿,减少对视神经的压迫,给受损的视神经创造良好的空间,这是视神经恢复的关键,使用神经节苷脂联合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能够有效促进视神经组织恢复,提高患者术后视力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揭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且视力为无光感的患者61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药物治疗,基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治...  相似文献   

7.
经颅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剂量甘露醇对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耀君  陈琦 《中国药师》2011,14(1):96-9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甘露醇注射液在经颅微血管减压术中对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120例经颅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均分为3组,术中分别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0.25g·kg^-1(A组)、0.5g·kg^-1(B组)、1g·kg^-1(C组)ivd,观察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前(T1)、静滴后15min(T2)和30rain(r13)的ICP、MAP和尿量。术后由手术医生对降颅压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各组在T1时点ICP无统计学差异。在他和,13时点,3组的ICP均有所降低;B和C组降低较A组明显。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各时点,各组MAP无明显变化。T1~T2时间段(他.1),各组尿量随给予甘露醇的增加而增多;T1-13时间段(T3-1),B和C组的尿量较A组明显增多,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降颅压效果的主观评价,B和C组的满意例数多于A组,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剂量的甘露醇注射液均可降低颅内压。用药后30min,0.5g·kg^-1和1g·kg^-1组降颅压作用相近,且都优于0.25g·kg^-1组。以0.5g·kg^-1甘露醇注射液用于经颅微血管减压术中,对降低颅内压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是颅脑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占颅脑外伤的0.5%~4.0%[1]。目前,对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早期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已成为共识。视神经管减压术术式较多,报道效果各有差异。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对15例颅脑外伤合并单侧视神经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9.
李启利  张学兴  孙淑君 《安徽医药》2018,39(8):998-1000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蝶筛窦径路行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76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经颅神经管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经蝶筛窦径路行视神经减压术,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后6个月时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用时及视力恢复伤前水平用时、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时视力降低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11%(35/38)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用时及视力恢复伤前水平用时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视力降低率为5.26%,低于对照组15.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取鼻内镜下经蝶筛窦径路行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可取得良好效果,住院时间短,并发症较少,且可改善近、中期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的不同。方法准分子激光治疗976例(976眼),其中SBK560例(眼)LASIK416例(眼),测量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染色(FS)、BUT、SchirmerⅠ(SIt),干眼主观问卷调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SBK组LASIK组术后各时间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P=0.436)。FS术后1个月,3个月SBK组优于LASIK组差异明显(P值分别为0.039,0.012)。BUT术后1周,1个月SBK组占优势(P值分别为0.016,0.042)。手术后两组SIt值与手术前及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干眼主观症状中异物感和视疲劳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涩感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SB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屈光不正的方法,在术后干眼恢复上要比传统LASIK治疗更好。  相似文献   

11.
杨云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0):1425-1426
<正>直肠前突(rectocele,RC)是指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向前突入阴道穹隆,由于直肠前壁、直肠阴道隔和阴道后壁薄弱形成,又称为直肠前膨出,是出口梗阻性综合征之一。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及会阴部坠胀、疼痛、排便不尽感。现将我院2006—2012年收治的122例直肠突患者采取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2例均为已婚妇女,病程230年。经保守治疗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将对经后路腰椎管切开减压与髓核摘除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患者术后有效护理措施,为临床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所有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进行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若患者同时合并椎管狭窄症,则应同时给予减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对其进行三年随访,记录随访结果。结果 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治疗后,发生并发症人数为5人,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其中尿潴留2例、便秘2例、手术切口感染1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三年随访,随访率为100.00%,随访结果为患者治疗与护理后疗效达到优为27例、良为5例、可为3例、差为1例,优良率为88.89%。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进行后路腰椎管切开减压与髓核摘除的患者,在其术后给予常规护理与手术护理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随访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