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人卵巢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卵巢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AT1、AT2)在人卵巢的表达与分布。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3份人卵巢组织标本中AngⅡ及其受体AT1、AT2的表达与分布。结果AngⅡ及受体AT1、AT2在卵巢的分布基本一致,三者在卵母细胞均有表达,大卵泡尤其是排卵前卵泡的颗粒细胞含量丰富,卵泡膜细胞几无表达;颗粒黄体细胞与膜黄体细胞三者含量均丰富,并伴随黄体退化而消失。结论AngⅡ及其受体可在人卵巢局部生成,并存在于同一种细胞内,提示它们可能以自分泌方式参与卵巢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Ⅱ与麻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体内具有重要作用,它由AT1和AT2受体介导产生不 同作用。AngⅡ与麻醉相互影响,AngⅡ低下时,麻醉中易发生血流动力学波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及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Ⅰ receptor,AT1R)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析行手术切除的45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2例正常肝组织的AngⅡ及AT1 R的表达情况.结果 45例肝癌组织中39例Ang Ⅱ表达阳性(86.67%),41例AT1R表达阳性(91.11%);45例癌旁组织中7例Ang Ⅱ表达阳性(15.56%),10例AT1R表达阳性(22.22%).正常肝组织标本Ang Ⅱ及AT1 R表达均阴性.Ang Ⅱ及AT1 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HbsAg(+/-)、AFP和肝硬化背景无关(P>0.05),临床分期高及病理分级高两者的表达显著性高于分期低及分级低者(P<0.01).结论 AngⅡ及AT1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升高,并且随肝癌的分期及病理分级表达增高,表明Ang Ⅱ及AT1R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肾脏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行性肾脏损害过程中血管紧张素Ⅱ升高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拮抗剂在不同水平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本文对比了二者肾脏保护作用机制的异同及已有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比较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产生的变化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CE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用ELISA法测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皮肤中,ACE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皮肤附件包括毛囊和汗腺.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增强,阳性染色信号仍定位于表皮层,在成纤维细胞中未见阳性染色信号.随瘢痕逐渐成熟,ACE表达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正常皮肤.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正常皮肤可检测到Ang Ⅱ,含量为(15.36±5.40)pmol/mg蛋白,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产生明显增加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63.58±12.30 pmol/mg蛋白,P<0.05),在成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Ⅱ的含量下降(27.64±7.50 pmol/mg蛋白,P<0.05).结论皮肤组织具有独立合成Ang Ⅱ的能力;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和Ang Ⅱ产生的变化规律提示,在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Ang系统被激活,Ang Ⅱ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进一步研究Ang 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肝星状细胞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收缩的影响。方法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1×10-9~1×10-5)mol/L组、受体拮抗剂组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组,继续培养48 h后,比较胶原晶格收缩面积的变化,并绘制收缩的量效关系曲线和时效关系曲线。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各浓度组,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比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升高,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逐渐增大,量效曲线呈近似直线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血管紧张素Ⅱ作用时间的延长,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逐渐增大,在48 h之内呈时间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作用48 h后,胶原晶格面积为(379.337±37.755)mm2,同时加入受体拮抗剂,面积为(540.803±70.018)mm2,胶原晶格的收缩程度比较血管紧张素Ⅱ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收缩,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肝星状细胞的收缩。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Ⅱ和微炎症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炎症(microinflammation)是一种既不同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也不同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ionresponsesyndrome,SIRS)的低强度、慢性进展的特殊炎症过程。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中的重要成份,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除了血流动力学调节作用外,还调节了纤维化、细胞生长和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在微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AngⅡ致微炎症作用及其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中一种主要的多功能活性肽,不仅在调节血压、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新生血管的增殖、迁移和生长因子的生长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对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将可能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个新颖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设立对照组、ACEI组(又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卡托普利组)、ARB组(又分为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定期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并测量肿瘤体积,3周后取出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各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癌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CEI组和ARB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受到抑制(P〈0.011。ACEI组和ARB组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MVD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和P〈0.01)。ACEI组对MMP-7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0.05);而ARB对MMP-7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ACEI和ARB能明显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在人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AngⅡ对AT1R高表达胃癌细胞(MKN-28)增殖和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AT1R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应用不同浓度的AngⅡ(10-10~10-5mol/L)、AT1R阻滞剂(氯沙坦)以及AngⅡ2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2 receptor,AT2R)阻滞剂(PD123319)作用于MKN-28细胞,以CCK-8法测定各处理组细胞的相对数目,计算增殖促进效应;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处理组细胞周期变化,计算各处理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AT1R在多数胃癌细胞株中表达,其中MKN-28细胞株表达量最高,AngⅡ可明显促进MKN-28细胞增殖以及G1期细胞向S、G2期转化,氯沙坦可明显抑制AngⅡ对MKN-28细胞的促增殖及促进G1期细胞向S、G2期转化的作用,PD123319无此作用。结论:AngⅡ通过AT1R明显促进MKN-28细胞增殖,促进G1期细胞向S、G2期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和2型(AT2)受体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以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探讨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角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ACE、AT1和AT2受体在12例银屑病患者典型皮损和非皮损以及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ACE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AT1和AT2受体在整个表皮层均有阳性表达,但荧光信号较弱。在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处,ACE、AT1和AT2受体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相似。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ACE表达明显增加,整个表皮层均可见较强绿荧光颗粒,真皮浅层成纤维细胞亦可见绿色荧光颗粒。和ACE的表达变化类似,在银屑病皮损中AT1和AT2受体表达也明显增加,表皮全层可见分布密集的荧光颗粒,真皮浅层成纤维细胞也可见荧光颗粒。结论: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AngⅡ产生和其受体表达增加,AngⅡ可能通过其受体参与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角化不全的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在雄性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取30只大鼠用于制作糖尿病模型,饲养8周后,从造模成功的17只糖尿病大鼠中筛选出8只有勃起功能障碍的大鼠(ED组);剩余9只未产生ED的糖尿病大鼠为DM组;正常对照组10只。3组大鼠麻醉后下腔静脉取血,放免法测定血浆中AngⅡ水平;取阴茎组织,1/4段用于免疫组化观察AngⅡ受体分布量的变化,剩余部分匀浆,测定组织匀浆中AngⅡ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组血浆和海绵体组织及DED组血浆中An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DED组阴茎组织中AngⅡ水平显著升高(P<0.01);各组大鼠阴茎组织AngⅡ受体分布随AngⅡ增高而降低。结论AngⅡ在DED大鼠血浆及海绵体组织中显著升高,在DED的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AngⅡ受体拮抗剂有望成为治疗DED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一种主要活性物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调节机体血压、改善微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 ,许多学者发现血管紧张素Ⅱ促进红系造血 ,而其受体拮抗剂抑制红系造血。探讨其机制将对红系造血以及肾性贫血的治疗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Ⅱ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肾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Ⅱ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2受体)介导的生理、病理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AT2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与肾脏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药物的肾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重要的内分泌系统,血管紧张素Ⅱ是该系统最主要的效应因子,它影响着肾脏疾病进展的各个环节,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AT1RA)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效应可以延缓肾脏疾病的发展,有效改善预后。本文就阻断血管紧张素Ⅱ药物的肾保护作用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非肽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种新型的降压药选择性拮抗血管紧张素受体Ⅰ型,与目前临床应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具有相似的作用,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没有转化酶抑制剂常见的副作用如咳嗽等。本文试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肾血流动力学、尿电解质和尿酸的作用等方面综述近年来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慢性肾衰患者中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左心室功能不全及糖尿病肾病。但近年来ACEI和ARB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疗效的影响颇有争议。本文就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目前的临床观察结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肝硬变时血浆、胃粘膜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ug Ⅱ)的水平与胃粘膜微血管形态学变化、胃粘膜血流(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GMBF)、胃粘膜病变(Gastric mucosaldamage,GMD)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并饮用乙醇水制备的Wistar大鼠肝硬变模型为实验组,该组又分两个亚组,即肝硬变中期组(纤维增生期)和晚期组(肝硬变形成期)。对照组为用橄榄油并饮用自来水制备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病期血浆、胃粘膜中Ang Ⅱ与胃粘膜微血管形态学变化、胃粘膜血流、胃粘膜损伤程度的关系,以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Enalaprili后对胃粘膜微血管形态学变化、胃粘膜血流、胃粘膜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 肝硬变各组大鼠血浆、胃粘膜Ang Ⅱ水平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1,P<0.01)而胃粘膜微血管密度、胃粘膜血流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胃粘膜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Enlaprili(5mg/kg体重,术前连续7d,每天一次)灌胃后,胃粘膜微血管密度明显升高,胃粘膜血流下降明显减少(P<0.01),胃粘膜损伤程度降低(P<0.01)。结论 在肝硬变胃粘膜病变中内源性Ang Ⅱ具有重要作用,ACEI-Enalaprili对肝硬变胃粘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输注大鼠模型肾小球小凹蛋白-1表达及分布,探讨小凹蛋白-1在肾小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8只雄性Wistar大鼠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血管紧张素Ⅱ。B组用血管紧张素Ⅱ以400ng·kg^-1·min^-1持续输注28d。C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进行干预。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白蛋白定量,于28d处死大鼠。心脏采血,检测血肌酐。留取肾组织,光镜、电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分别检测肾小球小凹蛋白-1表达及小凹蛋白-1磷酸化水平。结果(1)血管紧张素Ⅱ输注后,大鼠血压逐渐升高,尿蛋白持续增加,肾小球系膜区增生加重,替米沙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压和减少尿蛋白,减轻肾小球系膜区增生。(2)血管紧张素Ⅱ输注大鼠肾小球小凹蛋白-1表达无明显改变,但其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替米沙坦干预后小凹蛋白-1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小凹蛋白-1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肾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