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毒螺旋体又叫苍白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目、密螺旋体科、密螺旋体属.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一经传染,螺旋体很快播散到全身,几乎可侵犯人体各器官,表现多种多样的类似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同时常时隐时现,病情变化难测,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神经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导致的持续感染,可见于梅毒稳中各个阶段,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梅毒病人有增多趋势,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自2010年收治的梅毒病人,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神经电生理检查作一总结分析,旨在加深认识,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警惕性和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性传播疾病诊疗常规(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毒 病原体为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Treponema Pallidum Subsidies Pallidum),也称梅毒螺旋体。梅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是经典的性病之一。根据传染途径,梅毒可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和先天(胎传)梅毒。后天获得性梅毒根据感染后的病期又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以及早期潜伏梅毒(感染期〈2年);晚期梅毒包括三期梅毒(树胶肿,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和晚期潜伏梅毒(感染期≥2年)。  相似文献   

4.
<正>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播疾病,患梅毒孕妇能通过胎盘将螺旋体传给胎儿引起晚期流产、早产、死胎及分娩先天梅毒儿,故妊娠合并梅毒对围产儿危害极大。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妊娠梅毒妇女不断增加。为进一步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先天梅毒的防  相似文献   

5.
覃艳梅 《华夏医学》2005,18(6):931-931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生活接触传播.近年来,其发病率增长较迅速.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以青霉素为主,但也有头孢菌素类治疗梅毒的报道.笔者采用苄星青霉素与海曲松两种药物分别治疗早期梅毒8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梅毒螺旋体暗视野和血清学检查。血清学诊断方法大致分为非特异的类脂质抗原试验和特异密螺旋体抗原试验两大试验。目前,在无偿献血者中梅毒的血清学筛查方法有非特异的类脂质抗原试验RPR或TRUST;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吸附试验(TP—EIASA)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为了探讨3种血清学诊断方法对献血者中梅毒筛选检验结果的影响,笔者对2450份标本同时用TRUST、TP-ELISA和TPHA3种方法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为了探讨梅毒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我们对193例早期梅毒患者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梅毒这种慢性传染病,不仅临床表现复杂,而且病程长,危害性大,长期以来在临床中无法完整的培养好苍白密螺旋体,因而导致在临床中以苍白密螺旋体为基础的抗原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近些年来随着对苍白密螺旋体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苍白密螺旋体基因相关的抗原研究也得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临床中对于梅毒的诊断主要以血清学实验为主,掌握与其相关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利于梅毒的早发现、早治疗。本文将对苍白密螺旋体重组抗原以及与其对应的血清学诊断的进展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梅毒的广泛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梅毒螺旋体检查和梅毒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试验是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影响诊断的可靠性。梅毒螺旋体直接检测法由于检测条件要求较高、需要时间长、费用高等缺点而限制了其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PCR技术是一种诊断梅毒重要的实验室方法,可用于检测各种临床样本中的梅毒螺旋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以对梅毒螺旋体进行基因分型,而梅毒螺旋体的基因分型对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在区分梅毒的复发与再感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PCR技术在梅毒诊断、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方面的应用及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又称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或垂直传播 [1].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00万例梅毒新发病例 [2-3].梅毒的流行趋势在全球不同地区或人群中存在一定差异 [1],近些年在我国呈快速增长趋势,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神经梅毒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梅毒(syphilis)是由无芽胞杆菌属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及血液传播途径、母婴传播途径而感染。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神经梅毒为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未经治疗的早  相似文献   

12.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病程长,症状复杂,呈进行性发展,几乎累及全身各脏器、各系统.其皮损形态变化各异,出现在肛门直肠时,易引起误诊.作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阳性可确诊.唯一的治疗药物是毒霉素.现将我院发现的肛门直肠梅毒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我国的性传播疾病(STD)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包括梅毒,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STD)。它可经输血、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体液等多种途径传播,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梅毒的常规实验检测方法有梅毒螺旋体暗视野和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后者又分特异  相似文献   

14.
<正> 苍白螺旋体侵入人体产生两种抗体,一种针对菌体表面物质产生的具有种和属特异性的IgM和IgG抗体,另一种是螺旋体在破坏组织时释放的一种抗原性物质心拟脂刺激机体产生的具有抗体性质的反应素。前者常采用梅毒特异性血清试验来检测,其中有酶联免疫试验(TP-ELISA)和梅毒螺  相似文献   

15.
二期梅毒皮疹中梅毒螺旋体基因检测和浸润细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皮疹的形成机制和细胞免疫在梅毒皮疹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巢式PCR方法对24例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的二期梅毒疹标本进行了梅毒螺旋体DNA检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二期梅毒皮损中的浸润细胞进行检测。结果:24份二期梅毒疹标本中10例(45.8%)检出了梅毒螺旋体DNA,所有标本银染色未发现苍白螺旋体(TP)。二期梅毒皮损浸润细胞中CD45RO( )T细胞100%阳性,68.2%有CD68( )巨噬细胞,此外还有少量CD20( )B淋巴细胞和CD57( )NK细胞。结论:二期梅毒疹的形成原因可能为螺旋体感染皮肤局部所致;二期梅毒疹皮损中浸润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细胞免疫在二期梅毒皮损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梅毒是一种性病,是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感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1].我国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规定,梅毒试验应为阴性[2],为了保障血液质量,提高输血安全性,避免梅毒经输血传播,笔者对我市2002年6月至2003年10月参加无偿献血的28250名无偿献血者(每次献血量均为400ml)的原始资料整理分析,现将梅毒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神经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侵犯软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持续感染。近20年来梅毒在全国各地又重新出现,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在未治的HIV(+)梅毒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生率为23.5%,它可以发生在梅毒感染的各个时期,现阶段根据患者病史,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敏感性特异性逐渐增高的梅毒血清学,CSF联合检查(尤其是CSF检查)提高了神经梅毒的早期检出率。青霉素仍是治疗神经梅毒的首选有效药物。该研究拟就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又称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经典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和组织,出现各种症状,梅毒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9.
王振玲  刘秀梅  庞凤春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832-1832,1815
梅毒螺旋体亦称苍白螺旋体(TP),是引起人类梅毒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传播。为避免输血传播,梅毒检测已做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的一项主要指标。为了解吉林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的情况,现对1999-2004年中的无偿献血者87645人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做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梁明 《吉林医学》2010,31(11):1505-1505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梅毒螺旋体对人体的黏膜及皮肤有很强的亲和性,可以引起全身各组织和脏器的损害,近几年在我国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选择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和试剂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依据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梅毒的检测多采用血清学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