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误会,我们并不是要为性爱暴力唱赞歌。不过,性欲在成为一种沟通形式之前,首先是一种冲动。它原始、本能,充满攻击性的意味。现在,这种攻击性也开始成为需要被撩拨的能量。  相似文献   

2.
别误会,我们并不是要为性爱暴力唱赞歌。不过,性欲在成为一种沟通形式之前,首先是一种冲动,它原始、本能,充满攻击意味。现在,这种攻击性也开始成为需要被撩拨的能量。无论男性女性,基本上都有动物性,这是李安导演拍完《色·戒》后的感想之一。电影常常是我们的性爱导师。我们也可以在性爱中加入一些"暴力"吗?性欲首先是一种冲动"今天,当我们讨论美满性爱的必要条件时,总是过分关注柔情蜜意,而忽略甚至忘却了攻击性。"法国性学家布里吉特·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是儿童体内的一种能量的外在表现。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有时表现出一种好斗的习性是正常的,如儿童之间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但如果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成了一种经常性的习惯,那就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了。 据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攻击性强的儿童难以忍受同伴的拒绝,当他们长大后与他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汽车驾驶员攻击性驾驶行为与单胺氧化酶A基因启动区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对 348例汽车驾驶员进行驾驶愤怒、驾驶报复、驾驶攻击问卷调查 ,根据量表得分 ,从中选择高、低攻击性驾驶员各 88人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 3%琼脂糖电泳技术 ,检测MAOA基因启动区内含 30bp碱基的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性 ,并统计不同基因型在驾驶员中的分布。结果 发现 2种等位基因 ,分别是由 3个和 4个 30bp基因片段重复形成。这 2种等位基因在高、低攻击性驾驶员中的分布不均衡 ,与低攻击性驾驶员比 ,高攻击性驾驶员中含有 3个 30bp碱基的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基因型的构成比为 71 6 % (6 3/ 88) ,非常显著高于含有 4个 30bp碱基的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 (2 5 / 88) ,表明攻击性驾驶者含有较多的 3个 30bp碱基的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基因型。结论 攻击性驾驶行为可能与MAOA基因启动区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性有关 ,基因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程度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探讨在暴力网络游戏情境和非暴力网络游戏情境启动下,暴力网络游戏成瘾者和非成瘾者的内隐和外显攻击性情况,为开展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Buss-Perry攻击行为量表和内隐联结测验(IAT),对筛选出的海口某大学16名暴力网络游戏成瘾和16名非成瘾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进行测量.结果 两种游戏情境启动对网络游戏成瘾者和非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均有影响;但暴力网络游戏情境比非暴力网络游戏情境对暴力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更显著,而这2种情境启动对非成瘾者的影响效果基本一致.暴力网络游戏情境和非暴力网络游戏情境对网络游戏成瘾者和非成瘾者的外显攻击性均没有显著的启动效应.结论 暴力网络游戏情境和非暴力网络游戏情境对暴力网络游戏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我和妻子在性爱的时候,我对她温柔一些,她则要求我猛烈一点;当我猛烈的时候她又要求温柔点.请问性爱到底是要温柔还是要攻击性? 男性在性行为中的攻击性是有雄性生物学基础的,但是,人一旦成为社会人,其行为就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许多情况下,男人在性生活中不仅是凭着本能,还会刻意地表现其攻击性——越生猛,越有攻击性,表明他性功能越好. 女人真的只要温柔?男人真的只是攻击性的吗?从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过程来看,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双重性质的.只是在以前男女绝对化的社会文化中,女人想强大、想主动不被允许.现在,社会文化、角色僵化的概念已经开始松动,让人性更少压抑,可以更多展开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攻击性以及父母攻击性的相互影响。方法 2019年1—12月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108人为ADHD组,正常儿童110人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及其父母均完成攻击问卷。通过构建网络的方法对ADHD及对照组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其父母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ADHD组儿童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易怒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2.94、5.92,P<0.001)。ADHD父母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分量表显示ADHD组父母易怒(t=3.83、3.70)、父母敌意(t=2.69、3.0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攻击性和ADHD儿童的攻击性有显著相关(P<0.01);网络分析显示ADHD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存在不同的攻击性网络结构,其网络全局强度高于对照组(Z=2.06,P<0.05)。结论 ADHD儿童和其父母较正常儿童均具有较高水平的攻击行为,父母的攻击性和ADHD儿童的攻...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学生攻击性结构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心理辅导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贵州省6所学校的1 47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110名中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分析攻击性结构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关系.结果 男生外显攻击性、竞争人格倾向得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004,2.232,P值均<0.05),女生的内隐自我攻击性得分高于男生(t=2.468,P<0.05);高中生的外显攻击性得分高于初中生(t=-2.425,P<0.05),内隐攻击性的学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显攻击性与合作人格倾向呈负相关(r=-0.112,P<0.01),与竞争人格倾向呈正相关(r=0.306,P<0.01);内隐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外显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关系密切,而内隐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城市小学留守儿童因留守时间的不同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影响的差异,以及攻击性行为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攻击性问卷和社交焦虑量表对当地223名留守儿童和12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分析.结果 留守儿童的敌意与社交焦虑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随着留守时间的延长,留守儿童在身体攻击、总的攻击性和社交焦虑水平增长.结论 减少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有助于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为31.27%,受虐组在心理韧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均低于非受虐组(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高于非受虐待组(P0.001);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大学生儿童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结构模型方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2.33%。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能够正向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某中学初中学生316人,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和中学生攻击性量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攻击性进行评定。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总均分将学生分为高心理健康水平组和低心理健康水平组。结果高心理健康水平组177人(61.89%),MMHI-60总分为(1.51±0.27)分;低心理健康水平组109人(38.11%),MMHI-60总分为(2.52±0.47)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中学生在不同的攻击性水平上的人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心理健康水平组在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高心理健康水平组(P〈0.01)。MMHI-60总分与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有相关性(P〈0.01)。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攻击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潜在类别及其与家庭关怀度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为预防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12月对新乡市3所大学的5 094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行为量表(AQ)、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分为低攻击性行为组(26.4%)、中等攻击性行为组(48.5%)、高攻击性行为组(25.1%)3个潜在类别。不同性别、身体灵活性、运动频率、睡眠状况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潜类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95,169.86,125.76,325.24,P值均 < 0.01)。生命意义感和家庭关怀度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3个潜在类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3.47,231.82,P < 0.01)。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命意义感(OR=0.96,95%CI=0.96~0.97)、家庭关怀度(OR=0.83,95%CI=0.81~0.84)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3个潜在类别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  结论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性别、运动频率、睡眠状况、身体柔韧性、生命意义感和家庭关怀度、身体灵活性相关。学校及家庭、社会均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供相应支持,从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2019年3月采用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青少年宽恕倾向问卷和中学生攻击问卷对山东省德州地区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行为得分分别为2.17±0.59、4.02±0.41、3.24±0.49,其宽恕倾向和自我控制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145,P0.05),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和攻击性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0.336、-0.591,均P0.01);(2)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对攻击性行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预测作用;(3)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在宽恕倾向与攻击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9%。结论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自我控制能力在宽恕倾向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攻击性的关系,为指导学校教育工作者识别和干预中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青少年攻击性问卷,对随机抽取的太原市900名中学生进行施测,对应对方式和攻击性各因子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各因子与攻击性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r值分别为-0.067 ~0.321,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应对方式中发泄情绪、问题解决、幻想否认、寻求社会支持因子对攻击性总分的回归效应达到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2.519,-1.369,1.026,-0.568,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攻击性有密切联系,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预和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5.
胡志海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17-4419
[目的]了解大学生外显自尊、攻击性等维度与网络行为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安徽黄山学院382名大学生进行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网络行为调查问卷等的调查分析。[结果]样本总体的自尊与攻击性水平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攻击性部分维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别差异(P﹤0.01)。约9%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网络不文明行为,问题行为组的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文明组(P﹤0.05),外显自尊水平则显著低于文明组(P﹤0.05)。[结论]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攻击性水平对网络不文明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尊、情绪和攻击性在初中生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的主效应,自尊、情绪及攻击性三者的关系以及情绪在自尊与攻击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以360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收集数据.结果 自尊在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的主效应显著(P<0.05),且女生大于男生,独生子女大于非独生子女;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和攻击性...  相似文献   

17.
探讨少数民族中学生攻击性结构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关系,为改善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对贵州省7所学校1 45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15名中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结果 外显攻击性总分和内隐攻击性得分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中学生的言语攻击得分低于汉族中学生,合作人格倾向得分、竞争人格倾向的自我成长因子得分均高于汉族中学生(t值分别为-2.09,3.94,2.44,P值均<0.05);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与合作人格倾向呈负相关,与竞争人格倾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0.31,P值均<0.01),内隐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言语攻击、合作人格倾向与自我成长存在民族差异;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关系密切,而内隐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没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济宁市农村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农村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方法 2016年4~5月,在济宁市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运用攻击性行为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1 485人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攻击性行为总分(91.52±20.39)分,高于女生(88.95±19.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0,P=0.013)。独生子女攻击性行为总分(92.26±19.20)分,高于非独生子女(89.39±20.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9,P=0.015)。不同年级、不同学习成绩学生攻击性行为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518、8.839,P=0.000、0.000)。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各维度得分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关系(r=0.112~0.298),身体攻击、间接攻击、愤怒和敌意与亲密度、道德观和组织性呈负相关关系(r=-0.285~-0.023)。高年级、家庭不完整、矛盾性、控制性对攻击性行为有正向预测,道德观、组织性、知识性对其有负性预测作用。结论农村初中生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关,可通过改善家庭环境避免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徐凯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13-1516
探讨洛阳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攻击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洛阳市8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12条目攻击性问卷、性别角色冲突量表和人口资料问卷.结果 中学生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得分分别为(33.63±8.92) (7.80±3.02) (8.38±2.69)(8.97±3.11) (8.48±3.06)分.不同性别、学校类型、幼时监护人中学生攻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受教育程度为中学/中专的中学生敌意得分较高(F=3.659,P<0.05).中学生攻击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性别角色冲突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值为0.118~0.342,P值均<0.01).学业-家庭冲突、成功、权力与竞争和限制性情感对中学生攻击性有正向的预测力(β值分别为0.216,0.175,0.091,P值均<0.05).结论 改善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20.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9-531,534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