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阐明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右侧腮腺腺样囊性癌根治术后13年发生肾脏转移,肿瘤位于左侧肾脏上极,切面灰白、细腻、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呈条索状、腺囊状或筛网状排列,囊腔内充以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局部可见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腺上皮细胞CD117阳性;肌上皮细胞actin、p63、34BE12阳性.电镜显示瘤细胞间具有腺腔,瘤细胞巢周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板.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甚至可以转移至肾脏,对此类肿瘤患者应进行长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肌上皮细胞的表型分化在涎腺发育及多形性腺瘤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探讨肌上皮细胞与涎腺发生、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的关系以及肌上皮细胞的分化状态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胚7~8周、胚9~10周、胚11~14周、胚15~20周)的涎腺胚胎组织及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肌上皮细胞的表型分化及功能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涎腺发育过程中,导管腔面及基底层细胞表达CK19,偶可表达CK14,而不表达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α-SMA,为非肌上皮来源;而原始腺泡和闰管中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阳性表达,为肌上皮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在多形性腺瘤中,非管腔的肿瘤实质中,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表达肌上皮细胞标记物CK14、P63、α-SMA,为肌上皮来源,软骨样成分和粘液样成分偶可表达肌上皮细胞标记物CK14和α-SMA,可能亦为肌上皮来源。管腔样结构、浆细胞样细胞、透明细胞不表达肌上皮细胞标记物,可能来自管腔细胞系。结论在涎腺发育过程中,腺泡和闰管来自肌上皮细胞系;导管系统来自管腔细胞系。以肌上皮分化较好的肿瘤预后较好,其中可能的原因为肌上皮细胞分化异常,失去其自身的表型特征,从而失去抑制肿瘤生长和侵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P63、Calponin、D2-40在各型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D2-40标记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的价值。方法:收集附属弋矶山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的6年间,手术切除的各型涎腺肿瘤标本切片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型涎腺肿瘤组织中P63、Calponin、D2-40的表达。结果:P63、Calponin、D2-40均表达于肌上皮细胞,在各型涎腺肿瘤中总的表达率分别为82.14%、76.79%、66.07%。D2-40在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上皮-肌上皮癌均有表达,表达率分别为94.12%、61.90%、66.67%,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未见表达。D2-40在多形性腺瘤、涎腺恶性肿瘤的癌旁组织、癌组织中均出现阳性表达,并以此为序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且3者间表达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2-40是一种较好的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D2-40的低水平表达可能是涎腺肿瘤恶化的活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对以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的腺样囊性癌较少见,可发生于除掌跖以外的任何部位,中老年好发,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未见报道,镜下肿瘤组织形成特殊的筛状结构,囊腔内常含有阿辛兰(pH5.2)阳性的透明质酸和硫酸化的酸性黏蛋白,瘤细胞间和小叶间周围可见透明嗜酸性基底膜物质的沉积,PAS染色呈阳性。免疫组化CK7、S-100、EMA、P63阳性表达。结论:阴囊皮肤原发腺样囊性癌相对少见,其具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相同的镜下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临床表现呈惰性过程,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18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巨检:标本切面呈实性,质地中等,灰白或灰黄色。界限清楚呈结节样8例,边界不清、无包膜6例,4例经超声检查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镜检:13例(72.22%)患者标本呈管状、梁索状、筛状和实体性结构混合型结构模式,部分区域以某一种结构为主。2例(11.11%)肿瘤以小管/梁索状结构为主(>90%),1例(5.56%)肿瘤团巢均呈筛状结构,2例(11.11%)肿瘤为具有基底样特征的实体型乳腺腺样囊性癌。肿瘤可见腺上皮和肌上皮-基底样细胞形成真腺腔和假腺腔结构。乳腺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成分包括基底样细胞、肌上皮和腺上皮。基底样细胞呈多角形,中等大小,胞质稀少,核卵圆形或圆形,深染,可见泡状核。肌上皮细胞位于肿瘤团巢的周边和围绕假腺腔分布,呈短梭形或多角形,胞质透明或略嗜酸性。腺上皮相对均匀的分布于筛状结构中或位于梁索/小管状结构内层,形成真性腺腔或潜在腔隙,可见红染的分泌物。本组18例患者Ⅰ级9例,Ⅱ级5例,Ⅲ级4例。免疫组化:18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免疫表型相似,腺上皮细胞CK5、CK7、Cam5.2、CK5/6、EMA和CD117均(+)。肌上皮-基底样细胞CK5、CK14、CK5/6、CK34βE12,以及肌上皮标记SM-MHC、p63、S-100和calponin均(+)。ER染色1例呈(+);10例PR(-),8例弱(+);5例Her-2(2+)、4例(1+);Ⅰ级乳腺腺样囊性癌Ki-67阳性率为3%~10%;Ⅱ级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筛状区及小管状区Ki-67为5%,实性区为25%~30%;Ⅲ级乳腺腺样囊性癌的Ki-67阳性率均>25%。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squamous carcinoma,BSC)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BS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相似的特征。但BSC癌细胞分化较低异型性较强,癌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表面鳞状上皮常伴发原位癌或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偶见癌巢与表面鳞状上皮基底层相连、或偶见癌巢内形成鳞状细胞,或腺管样结构,这些与ACC不同。超微结构与ACC相似,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可见张力原纤维是与ACC不同之处。免疫组化结果:基底细胞样成分:CK(pan)15/15、EMA15/15、CEA6/15、S-100 6/15、SMA7/15阳性,显示肿瘤含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结论BSC是一种分化较低、侵袭性较强,有向腺样、鳞状及肌上皮细胞分化倾向,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可作为病理诊断标准,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雪旺细胞标记物Leu-7与肌上皮细胞标记物α-SM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Leu-7、α-SMA与ACC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记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Leu-7蛋白与α-SMA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Leu-7蛋白与α-SMA蛋白均有表达,二者在同一肿瘤性肌上皮样细胞胞质中共表达.结论:腺样囊性癌中肿瘤性肌上皮样细胞发生雪旺细胞分化进而侵袭神经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病理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56例大唾腺肿瘤的病理切片和术前肿瘤针吸细胞涂片进行回顾性研究,多数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可以通过细胞形态确定组织学类型。个别不能诊断的是由于针吸细胞成份不足,如果多方向针吸和复穿可能提高诊断率。值得注意的是腺泡细胞癌误诊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1例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对以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皮肤的腺样囊性癌较少见,可发生于除掌跖以外的任何部位,中老年好发,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未见报道,镜下肿瘤组织形成特殊的筛状结构,囊腔内常含有阿辛兰(pH5.2)阳性的透明质酸和硫酸化的酸性黏蛋白,瘤细胞间和小叶间周围可见透明嗜酸性基底膜物质的沉积,PAS染色呈阳性.免疫组化CK7、S-100、EMA、P63阳性表达.结论 阴囊皮肤原发腺样囊性癌相对少见,其具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相同的镜下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临床表现呈惰性过程,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Twis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8例多形性腺瘤和10正常腮腺组织中Twis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Twist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Twis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和正常腮腺组织(P<0.05).Twist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分型、嗜神经侵袭、术后复发及远位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 Twist蛋白表达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分化调节、嗜神经侵袭及远位转移有关.检测Twist的表达水平对判断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涎腺和乳腺的瘤样增生里,肌上皮细胞并非罕见。但是,当瘤组织中梭形细胞数量很多时,常常会忽略是真正上皮细胞而做出不适当诊断。本文报告一例腭部小涎腺多形性腺瘤,光镜下仅表现出是一种梭形细胞为主的软组织肿瘤,后经电镜证实这些梭形细胞为具有上皮和平滑肌两种性质的典型的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5例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近2年诊治的15例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多以呼吸道症状就诊,早期容易误诊.显微镜下:肿瘤组织由腺管状、筛孔状和实性团巢状结构构成,管腔内可见过碘酸雪夫反应(PAS)阳性的黏液样物质.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腺上皮和肌上皮标记.结论: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行支气管镜检查以及病理活检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及局部放疗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均为女性,年龄58~80岁。大体上均为境界相对较清楚的肿块。镜下肿瘤形成管状-梁索状、筛状、实体型结构。肿瘤主要由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构成,其中腺上皮表达CK7、CK5/6、CD117,肌上皮表达SMA、p63,基底样细胞表达p63、CK5/6、CD117,但均不表达ER、PR、Her-2。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浸润性癌亚型,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学显示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多呈分支小管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呈立方形、短梭形或低柱状,核圆形,大小相对一致。其他组织学表现: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典型的透明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pan)、CK7、EMA、S-100、Vimen—tin阳性,SMA、Desmin、HCK(3413E12)阴性。结论: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组织学谱系在不断扩大。须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不规则形,与周围界限不清,切面灰黄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包块,活动度差。其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组成,呈巢状、腺管状,中间为腺上皮,周围为肌上皮,肌上皮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增多,可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腺上皮细胞表达EMA和CK(34βE12),肌上皮细胞表达p63、SMA和Calponin。结论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有转移者预后差,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对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进行病理及临床分析。结果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的癌组织主要由立方形腺上皮细胞和变异的肌上皮细胞组成,呈筛孔状腔隙、管状、实体状排列,腔隙内含嗜碱性和嗜伊红分泌物;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中例1表面上皮有移行;免疫组化:3例CK、H-CK、P63、S-100(浆,核)、EMA、Bcl-2均(+),例3CerBb-2(±),P53(+),例2CD117(+),AAT(±)、SMA(-),PAS/AB(+)。结论 发生在食管的腺样囊性癌很少见,诊断标准及组织细胞起源建议严格定义,起源于唾腺的诊断腺样囊性癌,凡起源于其它部位或组织者应冠以腺样囊性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结果 (1)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见于腮腺,生长缓慢,有完整包膜。(2)肿瘤由两种形态不同的基底样细胞混合而成,排列呈巢状、小梁状、腺管状,外周瘤细胞呈典型的栅栏状排列,并见明显的基底膜。(3)免疫组织化学:实体团块、小梁中央及管状结构的腔面细胞CK-pan(+),实体团块、小梁和小管的外周细胞p63(+),SMA(+),GFAP(-),Ki-67增值指数较低。结论涎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其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利于诊断。诊断时需与基底细胞腺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鉴别,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肾脏肌纤维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肌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CT检查发现左肾中下极巨大囊实性占位。大体检查:肾中下极见一灰白结节,体积10cm×7cm×5cm,切面灰白质韧,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其间可见多个小囊腔及结节,直径均小于1cm。光镜观察:低倍镜下,肿瘤呈多结节状增生,结节周边部分一般为梭形肌样细胞排列成短束状或旋涡状结构,瘤细胞胞浆丰富,染色淡,细胞核狭长;结节中心部位瘤细胞圆形、短梭形、多角形,胞浆少,胞核深染,沿薄壁的"鹿角状"分支的小血管排列,呈所谓的血管外周细胞瘤样结构,局部间质可见玻璃样变性。部分区域两种类型细胞随意分布。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Vimentin弥漫阳性,SMA、Desmin、Bcl-2、HHF-35灶性阳性,WT-1、EMA、AE1/AE3、HMB45、CD34、S-100、CD117、CD10、ALK均阴性,Ki67阳性细胞指数约为2%。结论:肾脏肌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明确诊断必须借助于临床及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检查,首选治疗是肿瘤全切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在涎腺肿瘤中表达及对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与该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观察 3 6例涎腺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的MMP 2、CD3 4表达。并在CD3 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MMP 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高表达阳性率 ( 68 2 %) ,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 2 8 6%)。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MVD的平均值 ( 63 41± 4 43 )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 4 5 43± 4 3 0 )。MMP 2高表达阳性组的MVD的平均值 ( 66 84± 4 65 )明显高于MMP 2表达阴性组 ( 4 4 76± 3 5 3 )。结论 MMP 2促进涎腺肿瘤间质血管生成 ,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有可能成为判定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63岁。因右耳内无痛性肿物 4个月余就诊。临床诊断 :右外耳肿物性质待查 ,术中见肿物位于右外耳道后壁 ,大小约 1cm× 1cm× 1cm ,肿物隆起 ,质地中等 ,界限清楚 ,表面复以皮肤 ,尚光滑。病理检查见灰红色碎组织一块约 1cm× 1cm× 1cm ,质嫩。镜检 :肿瘤组织由基底细胞样细胞排列成实体片团状 ,其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筛孔状腺样腔隙 ,腔内含有嗜伊红物质 ,在上皮团与腔隙样结构周围可见短梭形的肌上皮样细胞围绕。肿瘤间质中纤维组织呈黏液样及透明变性。病理诊断 :右外耳道原发性腺样囊性癌讨论 腺样囊性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