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系由进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未煮熟螺肉所致.症状以头痛、颈部僵直、皮肤感觉异常为主,外周血和(或)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升高.广州管圆线虫的终未宿主主要是鼠类(褐家鼠、黄胸鼠等),中间宿主主要足螺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等).该病可通过加强饮食和个人卫生教育,不吃未煮熟的螺类食品等来预防.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为线索进行本病的疫源地调查研究。方法1.捕捉患者发病前半生吃大瓶螺处的贝类及蛞蝓,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2.捕捉当地鼠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注意鼠粪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并与粪类圆线虫等相鉴别;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实验大白鼠。结果 1.捕捉大瓶螺238只,检查124只,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者52只,感染率为41.94%,计数5只螺内幼虫,共发现13381条,其中最多者为8754条。检查蛞蝓3只,发现幼虫1条。2.检查褐家鼠2只,发现福氏类圆线虫幼虫1只。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2只大白鼠,40天后在粪便中查出幼虫,42天后解剖,在肺与心脏检及雌、雄成虫66条及大量幼虫、虫卵。结论患者家乡——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三英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在三明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共采集水生螺962只,鼠粪18份,蛞蝓1只,其中福寿螺312只,感染率18.27%,鼠粪感染率22.22%,蛞蝓和其他水生螺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调查表明,三明市属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地区,福寿螺是主要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四川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状况,为防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方案>进行.①肺检法;②组织匀浆法.结果 被调查的冕宁、马边、剑阁3县均无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孳生与出售;在调查点用肺检法检查中国圆田螺53只,用组织匀浆法检查中国圆田螺477只、铜锈环棱螺106只、蛞蝓113只、蜗牛100只,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本次调查在中间宿主体内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调查地未见福寿螺与褐云玛瑙螺,但因受选点的局限性,四川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分布情况还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长乐市广州管圆线暴发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查明福建省长乐市8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及其感染地是否为本病疫源地。方法:对患者捕食的螺蛳与地点的调查;患者住处鼠类病原体调查;现场拾取鼠粪,镜检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捕捉患者捕食大瓶螺处的螺蛳进行病原体检查;现场捕捉该螺,去壳、厣后,取肌肉组织,用捣碎机捣碎,过滤沉淀,取上清液加入20%福尔马林溶液 ,离心,取渣检查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结果:鼠粪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感染率为39.3%(44/112);大瓶螺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感染率为40.0%(82/205)。结论:证实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严重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暴发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查明福建省长乐市 8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及其感染地是否为本病疫源地。方法对患者捕食的螺蛳与地点的调查 ;患者住处鼠粪病原体调查 ;现场拾取鼠粪 ,镜检广州管圆线虫 1期幼虫 ;捕捉患者捕食大瓶螺处的螺蛳进行病原体检查 ;现场捕捉该螺 ,去壳、厣后 ,取肌肉组织 ,用捣碎机捣碎 ,过滤沉淀 ,取上清液加入 2 0 %福尔马林溶液 ,离心 ,取渣检查广州管圆线虫 3期幼虫。结果鼠粪广州管圆线虫 1期幼虫感染率为39 3% (4 4 / 112 ) ;大瓶螺广州管圆线虫 3期幼虫感染率为 4 0 0 % (82 / 2 0 5 )。结论证实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严重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寄生于鼠肺动脉系统的蠕虫,人类是其非正常宿主,因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III期幼虫的螺肉而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炎或眼部广州管圆线虫病。本综述通过对PubMed中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文献进行检索,着重分析了近10年来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概况,对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学、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及方案、流行病学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和了解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对不同发育期福寿螺感染的差异。 方法 将实验室饲养的子1代福寿螺按体重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螺苗级、仔苗级、中螺级和成螺级。应用福建同一来源并经实验室传代的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分别感染4级螺,观察比较其感染率、感染死亡率、感染度、III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大小和幼虫在螺体的发育速度及分布情况。 结果 4级螺均能被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感染率在76%和10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螺级越小感染死亡率越高。中螺级的感染度较高,体内超过100条幼虫的螺数也较多。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各级螺中的III期幼虫大小及III期幼虫出现前期和盛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幼虫广泛分布于螺体各脏器与肌肉等处,但以肺与肌肉中居多。各级螺内III期幼虫均能成功感染大白鼠。 结论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而相容,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螺苗级和仔苗级福寿螺在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中的潜在危害应予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福寿螺”学名中译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国内对“福寿螺”的中文译名混乱之问题,通过收集有关“福寿螺”相似种的相关研究报道,比较分析可以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螺种及相似种的特征,发现我国大陆地区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Pomacea canaliculata的属名尚无正式中文译名,其现用中文名易与相关螺种混淆。因此,建议将Pomacea译为“福寿螺属”,Pomacea canaliculata则译为“小管福寿螺”。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广州市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第Ⅲ期幼虫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填补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分别于2000年7月和2004年7月对广州市天河区、海珠区和越秀区褐云玛瑙螺进行采样收集,消化法分离第Ⅲ期幼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与过去及国内其它地区进行比较,用灌胃法构建大鼠和小鼠动物模型,检测脑部和心肺晚期虫体。结果广州市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2000年为44.2%(57/129),感染度401条/螺,而2004年为27.3%(33/121),感染度为72条/螺,2次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7.5,P<0.01),各区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最高达65.9%。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与其螺重呈正比。用分离的第Ⅲ期幼虫构建了小鼠和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从脑部和心肺检出较晚期虫体。结论广州市褐云玛瑙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2004年较2000年有明显下降,2004年感染率低于曾发生过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的地区;小鼠适于构建广州管圆线虫第Ⅳ、Ⅴ期模型,大鼠适于构建第Ⅴ期和成虫模型。  相似文献   

11.
从广州管圆线虫发现至今已有70多年,其间我国在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研究能揭示疾病的分布状况,包括不同地区、季节、人群以及不同的流行强度,中间宿主与转续宿主的分布特征,疫源地的变化等.随着饮食习惯、人口流动、经济文化变化以及防控措施的加强,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征也在发生改变.该文通过回顾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为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发育阶段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广州管圆线虫抗原差异 ,筛选优势诊断抗原分子。 方法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广州管圆线虫的虫体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蛋白质谱大致相同 ,SDS PAGE中出现的少数差异带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ting)中无明显差异。各期虫体抗原相对分子质量为Mr 40 000、50 000、 66 000和 80 000的 ,与感染大鼠和正常大鼠血清均出现反应条带。 2~3周幼虫Mr 104 000与 2周感染血清出现明显反应条带。雌虫Mr 33 000及所有虫体的Mr 32 000抗原与感染后 2周血清出现反应条带 ,与感染 3周~5月的大鼠血清均出现明显反应 ,与正常大鼠血清均无明显反应。 结论 Mr 40 000、50 000、66 000和80 000抗原可能在以虫体粗抗原作探针的免疫诊断中引起非特异性反应。幼虫Mr 104 000、雌虫Mr 33 000和所有虫体的Mr 32 000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候选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13.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该病临床表现相当复杂,诊断困难,因此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是该病预防与治疗的首要条件.该文概述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免疫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并对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该病临床表现相当复杂,诊断困难,因此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是该病预防与治疗的首要条件.该文概述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免疫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并对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
Abstract: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is a parasitic zoonosis caused by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fection and the main pathologic changes involve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that may lead to death in severe case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are quite complex 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is difficult,so early,rapid,accurate diagnosis is essential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mmunodiagnosis technology of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and evaluated the clinical detecting assays for early,rapid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相似文献   

15.
Diao Z  Wang J  Qi H  Li X  Zheng X  Yin C 《Tropical doctor》2011,41(2):76-78
Human ocular angiostrongyliasis caused by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fection in the eye is a very rare condition.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n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s disease. We searched and analysed the references found on the Internet that refer to human ocular angiostrongyliasis and reviewed the aet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the condition. Twenty-six references were found reporting 35 patients from 10 countries that were diagnosed with human ocular angiostrongyliasis. People are usually infected by eating raw or undercooked intermediate hosts of the parasite such as snails or contaminated vegetables. The most common symptom was visual loss. Although several treatments have been used, ocular angiostrongyliasis can still result in permanent visual impairment and may even cause blindness. As the eye is the site of infection and direct visualization is possible, ocular examination is crucial for diagnosis. The therapeutic success depended on early and complete surgical removal.  相似文献   

16.
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初步应用。方法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融合,筛选分泌高滴度、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使用所得的单克隆抗体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血清,并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感染大鼠血清。结果获得3株分泌高滴度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2A2、3F1、4H2),其分泌的抗体与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猪囊尾蚴、旋毛虫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3株单克隆抗体均可识别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Mr 15 000,以及患者血清中两种循环抗原Mr24 000和Mr15 000。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阳性率为76.5%。结论制备的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杂交瘤细胞株能分泌高滴度、高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且在循环抗原的检测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其幼虫侵入人体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炎,对人体危害很大。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多见。该文总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福寿螺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福寿螺外壳及软组织特点将其分为三类:黑色福寿螺、黄色福寿螺、灰色福寿螺。将三类福寿螺用低剂量和高剂量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以观察其易感性,结果发现高剂量感染组中,黄色福寿螺感染率低于灰色福寿螺,这可能是黄色福寿螺在中国多个省份占优势的一个原因。通过对三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分析,期望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9.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in humans after ingestion of raw or inadequately cooked intermediate hosts or food contaminated with infective third-stage larvae. Frogs are known to be a paratenic host of A. cantonensis, but have never been reported as the infectious source of human angiostrongyliasis in Taiwan. 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caused by A. cantonensis after ingestion of raw frogs (Rana plancy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