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态检测了6例急民生心肌梗塞患者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24小时内,纤溶酶原中具有α2纤溶酶抑制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活性或含量变化。结果:AMI患者经uk溶栓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LG、α2PI活性均迅速降低,2小时后则逐渐回升,两者呈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其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用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判断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其溶栓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活性,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结果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血浆t-PA活性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AI活性明显减低,而未通组溶栓前后t-PA、PAI活性无明显变化。两组溶栓后血浆D-Dimer较溶栓前均有明显升高,且组间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溶栓后t-PA活性升高,PAI活性减低可能预示冠脉再通。②溶栓后D-Dimer含量升高提示溶栓后有凝血酶的进一步激活,但该项指标不能视为溶栓效果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凝血和纤溶参数的影响张朝虹1蒋宝琦2朱继红2吴淳2卢明瑜2溶栓治疗中凝血、纤溶参数的监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机理及对溶栓治疗的反应。我们观察了16例患者溶栓前后凝血、纤溶参数的系列变化,并与正常...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系统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对20 AMI例患者(均于6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溶栓后2小时,4小时,24小时,48小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没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含量(F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及D-二聚体含量(D-Dimer),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溶栓前比较,溶栓治疗后2小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大幅度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P〈0.05)PT,APTT,TT明显延长,(P〈0.05);48小时的指标均恢复到溶栓前水平,(P〉0.05)溶栓治疗前后抗凝血酶Ⅲ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溶栓治疗后AMI患者凝血活性明显减弱,纤溶活性明显增强,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指标,分析其脑外伤后的变化及与伤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脑外伤患者,测定入院时、伤后第4及第8天血浆组织因子(TF)和D-二聚体(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再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预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脑外伤患者的TF、D-D水平于入院时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此后逐渐下降,第4天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第8天时接近正常范围.GCS≤8分组的TF、D-D水平持续高于GCS>8分组和对照组(P<0.01);GCS>8分组伤后8 d时的TF水平基本降为正常值,而GCS≤8分组TF、D-D水平持续高于对照组和GCS>8分组(P<0.01).预后不良和死亡组同样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结论 脑外伤患者早期存在高凝和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早期检测凝血纤溶功能对脑外伤伤情评估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浙江医院(杭州:310013)祝世法戴海文严静金宏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该剂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病死率(1)。发病时间6小时内者,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发病后7 h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 0.8 mg/kg和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组各4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 h,溶栓后24 h静脉采血,观察2组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结果: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溶栓后凝血指标均无明显不同;脑梗死患者可考虑推荐使用rt-PA0.8 mg/kg为药物使用的单位计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浆凝血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检测非妊娠妇女(50例)、正常妊娠(50例)和HDCP妇女(95例)血浆内皮素-1(ET-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正常晚孕组血浆ET-1水平高于正常非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GMP-140、11-DH-TXB2、FIB、t-PA及PAI-1水平均高于正常非孕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CP患者血浆ET-1、GMP-140、11-DH-TXB2、FIB、t-PA及PAI-1水平均高于正常非孕组/正常晚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DCP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内皮功能损伤、血小板的活化、高纤维蛋白血症和浆纤溶功能的低下。降压治疗时,应予以保护血管内皮、抗血小板活化、降低纤维蛋白原及提高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检测1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多项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并与29例年龄相近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研究。检查发现 AMI 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抗凝血酶Ⅲ及纤维蛋白原显著增高(P<0.05),因子 X(Fx)呈双向性变化,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浆素原活化素抑制物显著增高(P<0.01),血栓弹力图明显异常(56.3%)。而许多常规指标的变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对6例AMI 患者进行上述指标动态观察,发现了时限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提示,AMI 存在多项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这些检测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监测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急性加重期t-PA含量,PAI活性明显升高,t-PA活性、t-PA比活性,活性型t-PA明显降低;t-PA含量分别与PaCO_2、PaO_2呈正、负相关;缓解期t-PA含量更高,PAI活性降低,t-PA活性回升到接近正常值水平.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免疫比浊和发色底物法测定15例AMI患者血浆中的AT-Ⅲ、PLG、α-APL、PT、PA、FIB。结果显示:AMI患者AT-Ⅲ为86.40±30.40与对照组109.80±14.80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溶栓前、后PT、PA、FJB、PLG、α2-APL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上述指标可作为AMI辅助诊断、溶栓治疗监护和预防出血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3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6例)和对照组(40例),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PAI,FG和D-二聚体值。结果: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静脉溶栓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方法对36例AMI患者,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检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开放率.结果24例AMI患者发病后6 h内溶栓,冠状动脉开放率为70.83%.12例发病后6~12 h时溶栓,冠脉开放率为33.33%.结论溶栓疗法能使AMI的预后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3例冠心病患者及 4 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1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2 0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2 0例 )、稳定性心绞痛组 (16例 )和对照组(40例 )。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 ,PAI,FG和D -二聚体值。结果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 ,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 ,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静脉溶栓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方法 对36例AMI患者,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检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开放率。结果 24例AMI患者发病后6h内溶栓,冠状动脉开放率为70.83%,12例发病后6 ̄12h时溶栓,冠脉开放率为33.33%,结论 溶栓疗法能使AMI的预后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20.
对3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溶栓治疗中对其血中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与梗塞相关冠脉(IRA)再通的关系,结果表明:AMI组与正常组相比,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浆PA:A无变化,PAI:A显著升高(P<0.01);溶栓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溶栓前差异非常显著(P<0.001);溶栓后IRA未通组与再通组相比,溶栓后6小时、24小时PAI:A前者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PA:A及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PAI在AMI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